- 678.11 KB
- 2021-06-19 发布
1)上两点 A,B 满足 =2 ,则当 m=___________时,点 B 横坐标的 绝对值最大. 【答案】5 【解析】分析:先根据条件得到 A,B 坐标间的关系,代入椭圆方程解得 B 的纵坐标,即得 B 的横坐标关于 m 的函数关系,最后根据二次函数性质确定最值取法. 详解:设 ,由 得 因为 A,B 在椭圆上,所以 , 与 对应相减得 ,当且仅当 时取最大值. 点睛:解析几何中的最值是高考的热点,在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中经常出现,求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为 在深刻认识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抓住函数关系,将目标量表示为一个(或者多个)变量的函数,然后借助于 函数最值的探求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 已知角 α 的顶点与原点 O 重合,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它的终边过点 P( ). (Ⅰ)求 sin(α+π)的值; (Ⅱ)若角 β 满足 sin(α+β)= ,求 cosβ 的值. 【答案】(Ⅰ) , (Ⅱ) 或 【解析】分析:(Ⅰ)先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 ,再根据诱导公式得结果,(Ⅱ)先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 , 再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得 ,最后根据 ,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结果. 详解:(Ⅰ)由角 的终边过点 得 , 所以 . (Ⅱ)由角 的终边过点 得 , 由 得 . 由 得 , 所以 或 . 点睛:三角函数求值的两种类型: (1)给角求值:关键是正确选用公式,以便把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2)给值求值:关键是找出已知式与待求式之间的联系及函数的差异. ①一般可以适当变换已知式,求得另外函数式的值,以备应用; ②变换待求式,便于将已知式求得的函数值代入,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19. 如图,已知多面体 ABCA1B1C1,A1A,B1B,C1C 均垂直于平面 ABC,∠ABC=120°,A1A=4,C1C=1, AB=BC=B1B=2. (Ⅰ)证明:AB1⊥平面 A1B1C1; (Ⅱ)求直线 AC1 与平面 ABB1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答案】(Ⅰ)见解析 (Ⅱ) 【解析】分析:方法一:(Ⅰ)通过计算,根据勾股定理得 ,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 理得结论,(Ⅱ)找出直线 AC1 与平面 ABB1 所成的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方法二:(Ⅰ)根据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各点的坐标,根据向量之积为 0 得出 ,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结论,(Ⅱ)根据方程组解出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然后利用 与平面 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公式及线面角与向量夹角的互余关系求解. 详解:方法一: (Ⅰ)由 得 , 所以 . 故 . 由 , 得 , 由 得 , 由 ,得 ,所以 ,故 . 因此 平面 . (Ⅱ)如图,过点 作 ,交直线 于点 ,连结 . 由 平面 得平面 平面 , 由 得 平面 , 所以 是 与平面 所成的角.学科.网 由 得 , 所以 ,故 . 因此,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 方法二: (Ⅰ)如图,以 AC 的中点 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 OB,OC 为 x,y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 因此 由 得 . 由 得 . 所以 平面 . (Ⅱ)设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 由(Ⅰ)可知 设平面 的法向量 . 由 即 可取 . 所以 . 因此,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 点睛: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 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 公式关”. 20.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 q>1,且 a3+a4+a5=28,a4+2 是 a3,a5 的等差中项.数列 {bn}满足 b1=1,数列{(bn+1−bn)an}的前 n 项和为 2n2+n. (Ⅰ)求 q 的值; (Ⅱ)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答案】(Ⅰ) (Ⅱ) 【解析】分析:(Ⅰ)根据条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解公比,(Ⅱ)先根据数列 前 n 项和求通项,解得 ,再通过叠加法以及错位相减法求 . 详解:(Ⅰ)由 是 的等差中项得 , 所以 , 解得 . 由 得 , 因为 ,所以 . (Ⅱ)设 ,数列 前 n 项和为 . 由 解得 . 由(Ⅰ)可知 , 所以 , 故 , . 设 , 所以 , 因此 , 又 ,所以 . 点睛: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应注意的问题:(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的情形;(2) 在写出“ ”与“ ”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 ”的表达式;(3)在应 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 1 和不等于 1 两种情况求解. 21. 如图,已知点 P 是 y 轴左侧(不含 y 轴)一点,抛物线 C:y2=4x 上存在不同的两点 A,B 满足 PA,PB 的 中点均在 C 上. (Ⅰ)设 AB 中点为 M,证明:PM 垂直于 y 轴; (Ⅱ)若 P 是半椭圆 x2+ =1(x<0)上的动点,求△PAB 面积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见解析 (Ⅱ) 详解:(Ⅰ)设 , , . 因为 , 的中点在抛物线上,所以 , 为方程 即 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 所以 . 因此, 垂直于 轴. (Ⅱ)由(Ⅰ)可知 所以 , . 因此, 的面积 . 因为 ,所以 . 因此, 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点睛:求范围问题,一般利用条件转化为对应一元函数问题,即通过题意将多元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再 根据函数形式,选用方法求值域,如二次型利用对称轴与定义区间位置关系,分式型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 复杂性或复合型可以利用导数先研究单调性,再根据单调性确定值域. 22. 已知函数 f(x)= −lnx. (Ⅰ)若 f(x)在 x=x1,x2(x1≠x2)处导数相等,证明:f(x1)+f(x2)>8−8ln2; (Ⅱ)若 a≤3−4ln2,证明:对于任意 k>0,直线 y=kx+a 与曲线 y=f(x)有唯一公共点. 【答案】(Ⅰ)见解析 (Ⅱ)见解析 【解析】分析: (Ⅰ)先求导数,根据条件解得 x1,x2 关系,再化简 f(x1)+f(x2)为 ,利用基本 不等式求得 取值范围,最后根据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Ⅱ)一方面利用零点存在定理证明函数 有零点,另一方面,利用导数证明函数 在 上单调递减,即至多一个零点. 两者综合即得结论. 详解:(Ⅰ)函数 f(x)的导函数 , 由 得 , 因为 ,所以 . 由基本不等式得 . 因为 ,所以 . 由题意得 . 设 , 则 , 所以 x (0,16) 16 (16,+∞) - 0 + 2-4ln2 所以 g(x)在[256,+∞)上单调递增, 故 , 即 . (Ⅱ)令 m= ,n= ,则 f(m)–km–a>|a|+k–k–a≥0, f(n)–kn–a< ≤ <0, 所以,存在 x0∈(m,n)使 f(x0)=kx0+a, 所以,对于任意的 a∈R 及 k∈(0,+∞),直线 y=kx+a 与曲线 y=f(x)有公共点. 由 f(x)=kx+a 得 . 设 h(x)= , 则 h′(x)= , 其中 g(x)= . 由(Ⅰ)可知 g(x)≥g(16),又 a≤3–4ln2, 故–g(x)–1+a≤–g(16)–1+a=–3+4ln2+a≤0, 所以 h′(x)≤0,即函数 h(x)在(0,+∞)上单调递减,因此方程 f(x)–kx–a=0 至多 1 个实根. 综上,当 a≤3–4ln2 时,对于任意 k>0,直线 y=kx+a 与曲线 y=f(x)有唯一公共点. 点睛: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1) 构造差函数 .根据差函数导函数符号,确 定差函数单调性,利用单调性得不等量关系,进而证明不等式.(2)根据条件,寻找目标函数.一般思路为 利用条件将求和问题转化为对应项之间大小关系,或利用放缩、等量代换将多元函数转化为一元函数.
相关文档
- 江苏高考数学试题含附加题及答案2021-06-19 20:58:2511页
- 考点34+利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2021-06-17 22:01:2226页
- 浙江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理科2021-06-07 21:31:396页
- 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2021-06-07 19:55:315页
- 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题汇编 数列的2021-06-07 10:23:1815页
- 1998年高考数学试题2021-06-05 02:28:2310页
- 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函数与导2021-06-04 17:19:4435页
- 理科高考数学试题分章汇集练习:程序2021-06-04 15:58:387页
- 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及其解析2021-06-02 19:19:035页
- 考点54+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202021-06-02 16:26:3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