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98 KB
- 2021-05-28 发布
第二讲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2-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作品的形象”是指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
思想感情的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
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作品的内涵”通
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主旨、写作意图或目的、
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更多的是
通过对散文中的形象的分析来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思想
价值,同时把握文章创造的某种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与倾向。
-3-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
《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
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
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
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
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
才华。
-4-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
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
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
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
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
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
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
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
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
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5-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
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
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
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
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
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
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
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
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6-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
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
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
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
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
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
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
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
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
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7-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
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
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
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
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
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
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
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
月色,江路梅香……
-8-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
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
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
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9-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
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
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
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10-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文脉梳理文章开头写“我”在蜀道上重读《杜诗辑注》,给旅途平
添了无限趣味。接着写人们从杜甫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
的遗址,于是宋代便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就是“浣花草堂”。
随后游赏了浣花草堂。再接着写“我”游祠堂的情况,先写了游踪,又
写了祠堂内的杜甫的像和陆游及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最后
写了草堂周边清幽的环境。文章最后两段写“我”的感受及对杜甫
的新认识、新体会。
-11-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教你审题审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新的认识”,明确“新的认
识”,不能只停留在杜甫的成就方面。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
第八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由“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
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
可贵的才华”可以归纳杜甫的才华和创作态度;从杜甫的塑像可以
看出杜甫的清疏与朴实;作者肯定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由“他的
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说
明杜甫热爱自然、追求和平安静的生活。
-12-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区分形象,把握内涵
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不同的形象有不
同的答题方法。
1.有关人物形象的题型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
赏:
①从叙事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要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
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②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
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③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④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
概括。
-13-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
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面思考。
如果是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态、内容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
做出总的概括评价,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从几个不同方面做具体分
析。或先对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最后再用一句话做一个概括性总
结。
-14-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有关物象的题型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
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
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
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
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
本同人物形象)
-15-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提问方式:简要概括文中……描写的特征;分析文章中描绘……
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中所写的物象在文中
有……作用。
答题模式:物象类鉴赏试题要先对其特征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文
章内容对其象征意义做具体分析。概括景物特征时,要特别注意景
物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16-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始胡杨林
周 涛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涉足于它的边缘,也
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
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
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
风尘仆仆,披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
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17-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
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
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
每年春夏雪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
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
意、寓意或天意。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
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
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
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
话,它带给人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18-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
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情发生。你将
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然后,你会很快发现“感到很近”是一种错觉。汽车在接近这片胡
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
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汽车从几十厘米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
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
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
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19-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
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
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
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吗?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
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
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
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
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
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
杨。
-20-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
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
态,无人观赏。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是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
有人的一掌厚;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不少高
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
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
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
伟大群体。
-21-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
出一片猛恶林子”。
(选自《十月》1999年第4期)
文中的“原始胡杨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2-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①胡杨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②原
始胡杨是顽强、坚守、不屈的生命的象征;③作为群体的原始胡杨
林,是群体力量的象征;④是“伟大和孤独”的。
解析:从胡杨的外在形态上分析,可以直接从文章第九段找到胡杨
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从文章第四段作者对胡
杨林的形容中可以找到胡杨林“是伟大和孤独”的;从象征层面来讲,
文章第十二、十五段分别可以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概括胡杨林
“顽强、坚守、不屈”“是群体力量的象征”的特点。
-23-
1 2 3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没有背影的父亲
对于母亲,我已经写得太多了,但是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
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溢于言表的缘故吧。“十一”黄金周原定
回家,我因故没能成行,他打电话来询问情况,说到表叔打他的儿子,
打得很凶,最后表弟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将至的中考。
听到他在电话里深深地叹气,我忽然感觉为人父者很难,难就难在
自己用心良苦,做儿女的却浑然不觉,实在悲哀。
-24-
1 2 3 4
和父亲通完了电话,我少年时的种种叛逆立刻浮现在脑海中。那
时我经常自以为是、自轻自贱、自我放逐,逃学,打架,用考试交白
卷来证明自己不把生活当回事。母亲娇惯我,而父亲却偏要管我,
于是我就以他为敌,时时处处对抗他,讽刺他,让他吃尽无法和我沟
通的苦头。可是父亲对我从不放弃,也不向外人甚至家人抱怨,他
总是面带着微笑,平静地接受亲友邻居对我的议论,虽然有的话很
难听,但他仍对我充满希望。似乎他对我的记忆就是一张破渔网,
有些东西想溜也溜不掉,有些却顺着破洞永远遗漏在时光的流水中。
-25-
1 2 3 4
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背影》,老师说你们也写一篇吧。
我努力搜寻我父亲的背影,但是很奇怪,脑海里竟然没有什么对他
背影的记忆,反倒是我经常给父亲以背影:陪我上学,他让我走在前
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偶尔回头,看到的是他沧桑的脸庞;寄宿
学校规定周三探望,才下楼梯我就看见他站在那棵熟悉的树下冲我
微笑,手里捧着母亲赶早熬制的鸡汤;我乘车外出,他从来都是车走
了好远还不肯离去……
-26-
1 2 3 4
记得初三时,我因为看不惯一个专门欺负弱者的家伙,打伤了对
方,被学校处分,还要赔偿对方不少医药费和营养费。父亲坚持要
我随他一起去对方家里道歉,母亲则嗔怪我太爱惹事,不让他们省
心,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我本来就一肚子怨气,便赌气说我打伤
人不关他们的事,钱他们也不用赔,要杀要剐我顶着。说完便躺到
床上背对他们闭上眼,任凭母亲怎样劝我吃饭,我都不理不睬。不
知僵持了多久,忽然一双温暖的手抚摸我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
心翼翼,我睁开眼睛一看,竟是父亲。父亲缓缓地说:“知道你委屈,
但打伤了人总要对人家有个交代,否则咱不也成了欺负人了吗?我
不希望你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个家有我在,出了天大的事也轮不
到要你顶。叫你去道歉是因为你是当事人,别人替不了你……”父
亲的话还没说完,我已如芒在背,一骨碌爬起来,说了声“您不用陪我
去”就直奔对方家。一路上我心里总觉得父亲在我身后,下意识地
一回头,果然看到了远处那熟悉的身影。
-27-
1 2 3 4
随着妹妹也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家里的开支日渐凶猛,外债也
多了起来,我甚至一度想弃学回家干点什么。父亲知道后,严肃地
对我说:“这不关你的事,你只管上好你的学,家里的事我有办法。”
父亲为了彻底打消我弃学的念头,竟然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营生。
假期回家看到他日渐衰老的身体,我很担心,认为他一边要跑信用
社的业务,一边要侍弄那群躁动不安的蜜蜂,太累了。这其实只是
我当时的认识,忽视了他所受到的巨大折磨和委屈。母亲后来偷偷
告诉我,父亲因为忙,侍弄蜂箱时往往顾不得戴防护用具,一天总要
被蜂蜇上五六次;更使父亲难堪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公家人”(国
家干部),却还要养蜂,这在当时的老家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母亲的
话让我感到极大的惶恐和不安。
-28-
1 2 3 4
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我常常在江心眺望码
头,我知道,即使码头只站着一个人,那也一定是我父亲。记得有一
次老天突然变脸,下起暴雨,站在码头上的父亲也不躲,只披着一件
雨衣,任雨水从裤腿一直浸湿到膝盖。上岸后我埋怨他为什么不避
雨,他微笑着分辩说怕我找不到他会着急。他还说了些什么我都没
入耳,也无须听了,我懂他了,他之所以不以背影示我,是舍不得让我
离开他的视线。
-29-
1 2 3 4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那段日子里,我一下子成了我们小村子
里的名人,溢美之词不断飘进父亲的耳朵,但他并不像母亲那样喜
不自禁,只是默默地收拾行囊,不顾我的劝阻,执意送我到学校报到。
我安顿好了之后,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我
第一次主动走在他后面。走在前面的父亲似乎很不踏实,不断地回
头看我,后来突然干脆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
说着就径直往回走。那个晚上父亲睡在我的下铺,因为床上的被褥
只有一套,他就垫着过冬的棉袄盖着毛毯躺下了。那一晚父亲似乎
毫无睡意,不断找话题和我说话,从过去谈到现在,从现在又憧憬将
来。我在昏昏欲睡时听他还在讲,似乎要把一辈子的话一夜讲完。
吃过早饭,新生要到系里开会,他只好依依不舍地和我分手。父亲
的种种异常的表现,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我长大了,父亲变老了。
-30-
1 2 3 4
大学毕业前夕,父亲托亲戚在我家乡的城里给我联系了一个机关
单位,虽专业不对口,但待遇不错,离家又不远;而此时我心仪的一家
外地大企业也通知我去面试,且许诺半年后出国学习。听到消息的
父亲脸上掠过一丝失望。望着年迈的父亲,我决定第二天让父亲陪
我去那个机关单位接洽,我不能再让希望了一辈子的父亲失望了。
谁知第二天父亲却说我应该去那家大企业,并且已经谢绝了那个亲
戚。这就是我的父亲,一切替我着想的父亲。
-31-
1 2 3 4
前几天看到秦惑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
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何尝不是这样!其实我和父
亲,都应该成为彼此的致命武器。这一点父亲做到了,他在我成长
的岁月里拼尽全力地托举我。我任性,他包容我;我逆反,他不嫌弃
我;我爬坡,他伸出有力的臂膀;我不理解他,他却努力理解我。而我
呢?想到自己,我就懊悔不已。我恨我少不更事,做了时间的刽子手,
助纣为虐,亲手谋杀了父亲的青春,缩短了他的壮年;我恨我书读得
太多,预想的前程太远,却把他撇在农村里受罪;我恨我选择了在异
地工作生活,在他需要我时却心甘情愿地接受儿子不在身边尽孝的
命运。我愿意为他祈祷,只希望他多活几年,让我有时间攒钱买房,
把他接到我的身边,直到他寿终正寝;我愿意亲口告诉他,如果有来
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远不离不弃;我甚至愿意他找个理由狠狠
地揍我一顿,以弥补我身为人子给他造成的痛楚。
(选自“当代优秀散文网”,有删改)
-32-
1 2 3 4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重点写了在“我”成长过程中有关父亲的
几件事,有详有略,有叙有议,文辞质朴,感情真挚。
B.文中提到朱自清的《背影》,而作者却说自己“脑海里竟然没有
什么对他背影的记忆”,是因为作者认为父亲的爱不轻易溢于言表。
C.文中回忆的有关父亲的几件事,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致,都是对父亲
舐犊情深的赞美,因此,顺序上应该可以随意调换。
D.从全文内容上看,本文的“背影”和课文《背影》中朱自清父亲的
背影有着不同的含义。
E.文章的结尾段很精彩,作者使用三组排比,把对父亲的赞美之情和
自己的愧疚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B项,原因表述不准确。C项,“顺序上应该可以随意调换”错,文中回忆的有
关父亲的几件事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答案解析
关闭
BC
-33-
1 2 3 4
2.(考点题)结合全文,说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①爱自己的孩子。为子女的成长不辞辛苦,不顾及脸面,
费尽心血。②对子女充满希望。在儿子青春期叛逆时讲究教育方
法,不粗暴,无怨言,不放弃,循循善诱。③一切替子女着想。虽希望
儿子能留在身边,但为了他有更好的前途,默默接受儿子不在身边
尽孝的命运。
解析:理清文中回忆的有关父亲的几件事,从中理解概括父亲的舐
犊深情。
-34-
1 2 3 4
3.作者在父亲送自己去大学报到过程中,发现了父亲种种“异常的
表现”,从该段中任选两处父亲的异常表现,并分析父亲此时的心理。
参考答案:表现:①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并不像母亲那样喜不
自禁。②执意送“我”到学校报到。③走在前面的父亲似乎很不踏
实,后来突然转身回学校。④那一晚父亲似乎毫无睡意,不断找话
题和“我”说话。
①②表现的心理:父亲已渐渐步入老年阶段,产生了对儿子强烈
的依恋之情,知道儿子从此很可能就远离自己,有些难舍。③④表
现的心理:舍不得和儿子就此分别,想和他多待一些时间,多进行一
些交流。
解析:找到相应的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分析父亲的心理。
-35-
1 2 3 4
4.文章末段说“其实我和父亲,都应该成为彼此的致命武器”,结合全
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中所说的“致命武器”,指的是一种自己可以依赖的强有
力的力量,它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和父亲,都
应该成为彼此的致命武器”,是说父子间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互相支
持,帮助对方。作者这样说,主要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因为这一点父亲做到了,而自己做得很差,应该忏悔。
解析:结合全文,抓住重点词语“致命武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相关文档
-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案2021-05-28 18:34:033页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题2021-05-28 18:34:034页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第1部分基础知识2021-05-28 18:34:037页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语文大2021-05-28 18:34:0216页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2021-05-28 18:34:018页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5三角形的内角2021-05-28 18:33:4914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第3课时2021-05-28 18:33:494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2021-05-28 18:33:483页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测2021-05-28 18:33:483页
- 2019-202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2021-05-28 18:33:4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