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6.50 KB
- 2021-05-27 发布
- 1 -
高三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载脂蛋白 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
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与磷脂一样都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
B. apoA-1 的合成、分泌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氧化分解葡萄糖提供
C. 载脂蛋白 apoA-1 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apoA-1 可通过囊泡形式在细胞内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
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
的性周期
维生素 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 正确;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B 错误;
C、载脂蛋白 apoA-1 为血浆蛋白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 正
确;
D、apoA-1 是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脂质和蛋白质的种类及功能即可
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2 -
2.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机制,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Na+进出该组织细胞的速率均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B. 同一载体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说明某些载体蛋白不具有专一性
C. 某些钠钾离子的转运蛋白具有催化 ATP 水解的功能,持续运输的过程中会导致 ADP 的大
量积累
D. 该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但驱动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动力不直接来自于
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需要 Na+驱动产生的动力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Na+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K+和 Na+通过钠钾泵运输的方
式需要载体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Na+通过钠钾泵运出该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其速率受氧气
浓度的影响,A 错误;
B、图中钠钾泵的载体同时运输 K+和 Na+,但也具有专一性,B 错误;
C、图中钠钾离子的转运蛋白能催化 ATP 水解生成 ADP,但 ADP 会继续参与反应,不会大量
积累,C 错误;
D、该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动力来自 Na+的驱动,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解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协
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
- 3 -
和能量。
3.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
白 cyclin B 与蛋白激酶 CDK1 结合形成复合物 MPF 后,被激活的 CDK1 促进细胞由 G2 期进入
M 期;周期蛋白 cyclin E 与蛋白激酶 CDK2 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 CDK2 促进细胞由
G1 期进入 S 期。上述调控过程中 MPF 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 抑制 cyclin B 基因的表达或 CDK1 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 G2/M 检验点
B. cyclin E 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C. 若将 G2 期和 M 期细胞融合,则 G2 期细胞进入 M 期的时间会提前
D. 蛋白激酶 CDK2 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
1、G1 期主要进行 RNA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 S 期的 DNA 合成做准备;
2、S 期最主要的特征是 DNA 的合成;
3、G2 期主要为 M 期做准备,但是还有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详解】A、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 cyclin B 与蛋白激酶 CDK1 结合,可促进细胞由 G2 期进入
M 期,故抑制 cyclin B 基因的表达或 CDK1 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 G2/M 检验点,A
正确;
B、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 cyclin E 与蛋白激酶 CDK2 结合,促进细胞由 G1 期进入 S 期,而细
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在细胞分裂前期,B 错误;
C、由图示看出,M 期细胞中 MPF 的活性较高,若将 G2 期和 M 期细胞融合,则 G2 期细胞进
入 M 期的时间会提前,C 正确;
D、中心体复制在 S 期,被激活的 CDK2 可促进细胞由 G1 期进入 S 期,故蛋白激酶 CDK2 可能
- 4 -
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
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取题干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由基学说是一种细胞衰老假说。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由基可能引起细胞衰老,一定不会引起细胞癌变
B. 由图可知,过程②、①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若过程③攻击的是酪氨酸酶,则会引起人体患白化病
D. 过程④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 Harman 1955 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
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A、自由基可攻击 DNA,能引起细胞癌变,A 错误;
B、由图可知,过程②、①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调节,B 错误;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白化病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基因导致,C 错
误;
D、④过程使 DNA 分子中的基因碱基对缺失或替换,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细胞
膜上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 正确。
故选 D。
5.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收集该女性体内的若干细胞,将其细胞内的色盲
- 5 -
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假设无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 2 个色盲基因,且位于两条染色体上
B.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 4 个色盲基因,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内有 46 条染色体
C. 卵细胞内有 1 个或 0 个色盲基因,卵细胞中的色盲基因只能遗传给女儿
D. 次级卵母细胞至少含 2 个色盲基因,且核 DNA 数目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干“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推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 XBXb(假设 b 为
色盲基因)。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位于 X 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 2 个色盲基
因分离,随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A 正确;
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 2 个色盲基因,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内有 46 条染色体,B 错误;
C、卵细胞内有 1 个或 0 个色盲基因,卵细胞中的色盲基因既可以传给儿子也可以传给女儿,
C 错误;
D、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含 2 个色盲基因或不含色盲基因,且核 DNA 数目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
的一半,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通过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上
携带基因的变化,解题关键是由题干信息判断该女性的基因型。
6.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所需要的嘌呤数相等
B. 过程③所需要的 tRNA 来自病毒
- 6 -
C. 过程①②③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D. 冠状病毒中存在 RNA 复制所需的 RNA 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新冠病毒的基因表达过程是①②是 RNA 的自我复制,③是(+)RNA 为模板进行的翻译
过程。
【详解】A、RNA 的自我复制过程遵循(嘌呤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在(+)RNA
中嘌呤和嘧啶数目不等,所以过程①和②所需要的嘌呤数不等,A 错误;
B、病毒没有独立生活的能量,所以翻译过程需要的 tRNA 来自宿主细胞,B 错误;
C、过程①②③都是核糖核苷酸之间进行配对,所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都是 A-U、G-C
配对,C 正确;
D、RNA 聚合酶是在以 DNA 为模板进行转录过程发挥作用,而不是在 RNA 复制过程中发挥
作用,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记中心法则的内容,结合图中病毒的表达过程进行分析。
7.下列对赫尔希和蔡斯用 32P、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实验甲)、探究酵母菌细
胞呼吸方式(实验乙)、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丙)、测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绘制作用光谱(实验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甲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B. 实验乙为对照实验,有氧组为对照组,无氧组为实验组
C. 实验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
D. 实验丁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 ATP 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
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
细胞的呼吸方式。
2、观察减数分裂时,应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 7 -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体又分为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类胡萝
卜素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
吸收蓝紫光。
【详解】A、实验甲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A 错误;
B、实验乙为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均属于实验组,B 错误;
C、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细胞分裂所
处的时期,C 正确;
D、实验丁的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 ATP 的合成,D 错
误。
故选 C。
8.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 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螺旋
B. 藤本植物的卷须常螺旋状缠绕在攀附物上,从根本上是由于多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调控
的结果
C. 蛋白质常螺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溶液中加入食盐后会看到有白色絮状物出现,此
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并未被破坏
D. 单链 RNA 的局部区域会形成螺旋结构,该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双链 DNA 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含有 2 条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A、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分裂的末期,此时 DNA 分子的双链不发生解螺
旋,A 错误;
B、藤本植物的卷须常螺旋状缠绕在攀附物上,从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
表达的结果,B 错误;
C、盐析不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 正确;
D、单链 RNA 的局部区域会形成螺旋结构,该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G-C,双
链 DNA 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 A-T、C-G,D 错误。
故选 C。
9.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选择晨跑来锻炼身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8 -
A. 晨跑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
B. 晨跑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C. 晨跑者疲劳时还能坚持跑完,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D. 晨跑结束后,通过体液调节可使呼吸、心率立即恢复正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晨跑途中血糖大量消耗,但机体通过调节机制,胰岛 A 细胞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能快速达到补充。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进行运输相应的物质,发挥作用的速度较慢,持续时间长。
【详解】A、晨跑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A 正确;
B、胰岛 B 细胞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分泌,B 错误;
C、晨跑者疲劳时还能坚持跑完,这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行为,其中枢在大脑皮层,C 错误;
D、由于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慢,所以晨跑结束后,呼吸和心跳不会立即恢复正常,
D 错误。
故选 A。
10.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
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 GRP,小鼠都不
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 GRP 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 与 GRPR 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C. GRP 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 若抑制 GRPR 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
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 9 -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
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
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
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
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
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
γ
-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将 GRP 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GRPR)的神经元,A 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 GRPR 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B 正确;
C、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
次传递作准备,C 正确;
D、若抑制 GRPR 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
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
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 正确。
故选 A。
11.CD20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正常或恶性 B 淋巴细胞表面的标志性抗原,该抗原在其他正常组
织细胞中并不表达。1997 年,第一个针对 B 淋巴瘤治疗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
抗上市,该抗体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来杀死肿瘤细胞:2002 年,鼠源单克隆抗体—替伊
莫单抗上市,该抗体除了促进细胞凋亡外,还结合了相关的放射性药物,进一步增强了对 B
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果;2017 年,人源单克隆抗体—奧美珠单抗上市,该抗体免疫原性(自
身作为异物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更低,治疗效果更明显。分析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利妥昔单抗只对 B 淋巴瘤发挥作用
B. 替伊莫单抗结合的放射性药物能与 CD20 特异性结合
C. 鼠源抗体有可能作为抗原被人体免疫系统破坏
D. 奥美珠单抗可以治疗各种癌症
- 10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详解】A、利妥昔单抗对正常或恶性 B 淋巴细胞均起作用,A 错误;
B、替伊莫单抗能与 CD20 特异性结合,放射性药物不能,B 错误;
C、鼠源抗体有可能作为抗原,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被人体免疫系统破坏,C 正确;
D、奥美珠单抗只能用于治疗 B 淋巴瘤,不能治疗其他癌症,D 错误。
故选 C。
12.生物学中,解释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学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长素直接抑制学说,第
二种是生长素间接抑制学说,第三种是营养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导致生长缓慢。支
持第一种学说
B.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
慢。支持第二种学说
C. 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
慢。支持第三种学说
D. “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仅支持第一种学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
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进而抑制
了顶芽的生长,导致生长缓慢。支持第一种学说,A 正确;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慢,
这是生长素间接起作用的描述,支持第二种学说,B 正确;
C、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
慢,这是营养学说对顶端优势的解释,支持第三种学说,C 正确;
- 11 -
D、“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支持三种学说,D 错误。
故选 D。
13.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
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
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 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 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既能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
以减轻污染,改善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零废弃”只是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并
且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该生态系统部分废弃物,A 错误;
B、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 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的,废弃物再利用属于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C 错误;
D、原来的生态系统中,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是由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体重
新吸收的;而在“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
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不仅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还能减少环境污染,D 正确。
故选 D。
14.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 2N 固定成 3NH ),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
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
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B. 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
C. 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氮源
- 12 -
D. 可通过平板划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够将大气中的 N2 固定成 NH3,这些
NH3 进入土壤后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圆褐固氮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
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
【详解】A、生物固氮生成的 NH3 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
以被植物吸收利用,A 错误;
B、酚红指示剂在 pH 升高后将变红,而圆褐固氮菌固氮产生的氨使得 pH 升高,因此可用酚红
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B 正确;
C、圆褐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因此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要加入有机氮源,C 错误;
D、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菌种的分离,不能用于菌种的计数,D 错误。
故选 B。
二、选择题:
15.下图表示 25℃时,葡萄和草莓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 CO2 吸收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M 点时葡萄的净光合速率为 10mg·m-2·h-1
B. 已知葡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 25℃和 30℃,若将环境温度改变为 30℃,
其他条件不变,则 P 点将右移
C. 对草莓而言,若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 12h,则平均光照强度在 Xklx 以上才能正常生长
D. 光照强度为 Yklx 时葡萄和草莓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
- 13 -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不同的植物,因变量为二氧化碳吸收量。
【详解】A、M 点时葡萄的净光合速率为 8mg·m-2·h-1,A 错误;
B、已知葡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 25℃和 30℃,若将环境温度改变为 30℃,
其他条件不变,则呼吸速率升高,光合速率下降,P 点将右移,B 正确;
C、对草莓而言,光照强度在 Xklx 时,净光合速率为 1 mg·m-2·h-1,呼吸速率为 1 mg·m-2·h-1,
故若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 12h,则平均光照强度在 Xklx 以上才能正常生长,C 正确;
D、光照强度为 Yklx 时葡萄和草莓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相等,由于呼吸速率不相同,
故合成的有机物的量不相同,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净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机物的积累量、氧气的释放量。
总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有机物的制造量、氧气的产生量。
16.将所有 DNA 链均被 3H 标记的洋葱(2n=16)幼根转到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剪取
根尖,制片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后的根尖伸长区细胞一定没有放射性
B. 根尖分生区的一个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有 32 条
C. 增殖两次后形成的某个子细胞中,放射性染色体的数量可为 0
D. 进行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有放射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
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
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伸长区细胞是由分生区细胞分裂、分化成的,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后的根尖伸
长区细胞也可具有放射性,A 错误;
B、洋葱正常体细胞含有 16 条染色体,由于 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故在根尖分生区细
胞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有 32 条,B 正确;
- 14 -
C、由于 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随机进入两极,因此增殖两次后形
成的某个子细胞中,放射性染色体的数量可为 0,C 正确;
D、进行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单体都有放射性,D 错误。
故选 BC。
17.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是 CSS 基因第 391 位的 G-C 碱基对突变
成 T-A 碱基对所致。图甲是一个该遗传病家系,对 5-10 号成员与该病相关等位基因进行测序,
发现 6、8、9 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5、7、10 号个体均有两种。图乙是 CSS 突变基因表
达图,(▼)表示突变位点。相关密码子:①AGU(丝氨酸)②CGU(精氨酸)③GAG(谷氨
酸)④GUG(缬氨酸)⑤UAA(终止密码)⑥UAG(终止密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伴 X 隐性遗传
B. 图中所有女性个体的 CSS 基因相关的基因型均相同
C. 该 CSS 基因突变的形成使相应密码子由③变成了⑥
D. 3 号与 4 号再生两个男孩,表现型均正常的概率是 1/4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根据图甲可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题中对 5-10 号成员与该病相关等位基因进
行测序,结果发现 6、8、9 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5、7、10 号个体均有两种,而且 6、8、
9 均为男性,5、7、10 均为女性,据此可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伴 X 隐性遗传,A 正确;
B、题意显示 5、7、10 号个体均有两种相关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说明均为携带者,由 5 号
女性的基因型可推知 2 号个体也为携带者,同理可知 4 号个体也为携带者,因此图中所有女
性个体的 CSS 基因相关的基因型均相同,B 正确;
C、由图乙可知该 CSS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肽链缩短,缩短的原因是由于碱基替换导致终止密码
提前出现,即相应密码子由 GAG 变成了 UAG,C 正确;
- 15 -
D、3 号表现正常,而 4 号为携带者,二者结婚再生两个男孩,表现型均正常的概率是
1/2×1/2=1/4,D 正确。
故选 ABCD
18.二甲双胍(Met)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发现它也可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
为探究 Met 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 Met 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结果如图 1
所示。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B. 图 1 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C. 由图 2 结果可推测二甲双胍(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 S 期
D.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 Met 通过抑制 DNA 复制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 1 分析可知,Met 的浓度越高,细胞增殖存活率越低,处理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存活率也
越低,说明二甲双胍(Met)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
据图 2 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 Met 浓度处理后的 G1 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 S 期、G2 期和
M 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 Met 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 G1 期。
【详解】A、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 错误;
B、图 1 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B 正确;
C、据图 2 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 Met 浓度处理后的 G1 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 S 期、G2
期和 M 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 Met 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 G1 期,C 错误;
D、由实验结果推测 Met 通过抑制 DNA 复制,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D 正确。
故选 BD。
- 16 -
19.图为科研人员建构的保护区内的某猎物-捕食者模型,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
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该模型能反映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B. 该模型能解释猎物、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C. 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种群 K 值的是 N3 和 P3
D. 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曲线值在高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降低,在低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升高,反映
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种群数量在 P2 点上下波动,K 值为 P2,猎物种
群数量在 N2 点上下波动,K 值为 N2。
【详解】A、在 N2~N3 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的数
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
调节,A 正确;
B、猎物种群数量超过 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 P2,则猎物数
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 N2 和 P2 左右保持动态平衡,B 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 K 值为 N2 和 P2,C 错误;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 正确。
故选 ABD。
【点睛】本题通过捕食者-猎物模型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以及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相
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菌种 M 和菌种 N 在发酵工程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优越性,为了获得具有它们共同优良性
状的融合菌,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已知菌种 M 为组氨酸依赖(组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
变为 B-),菌种 N 为色氨酸依赖(色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为 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17 -
( )
A. 菌种 M 和 N 可通过人工诱变和选择性培养筛选获得
B. 用 PEG 诱导融合之前需要去除菌种 M 和 N 的细胞壁
C. 在培养基 X 中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以筛选出杂种融合菌
D. 从培养基 X 中分离出的杂种融合菌 P 对两种氨基酸均不依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获得兼具 M、N 两种菌的优良性状的菌种 P,菌种融合不是所有细
菌都能够成功,故在培养基 X 上必然留下单独的 M、N 菌成为杂菌,故培养基 X 的作用是筛
选出兼具 M、N 菌优良性状的融合菌。
【详解】A、人工诱变可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再利用选择培养基从中选取组氨酸依赖型和
色氨酸依赖型的菌种,即为 M、N 菌种,A 正确;
B、M、N 菌均为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再由图示流程可知,M、N 菌经处理后得到与之前形
态不同的原生质体,再用 PEG 处理,所用 M、N 菌均有细胞壁结构,B 正确;
C、培养基 X 筛选的菌种是 M 菌和 N 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 M、N 两种菌的基因,即基
因型为 A+B+,故培养基 X 中应不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C 错误;
D、培养基 X 筛选的菌种是 M 菌和 N 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 M、N 两种菌的基因,即基
因型为 A+B+,对组氨酸和色氨酸均不依赖,D 正确;
故选 C。
三、非选择题:
21.植物吸收光能产生的电子既可以与NADP+结合形成NADPH,又可以与O2结合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能破坏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植物细胞内的 SOD 可将
自由基分解为 O2。为探究赤霉素对盐胁迫条件下甜玉米相关指数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一系
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 盐胁迫处理 赤霉素处理 72 小时鲜重 72 小时光合色 SOD 活性
- 18 -
增加量(g) 素增加量 (U·g–1)
对照组 – – 2.09 -1.363 1.184
1 组 + – 1.212 -1.933 0.779
2 组 – + 1.637 -4.113 4.424
3 组 + + 1.652 2.33 3.318
注:“+”表示进行相关处理;“–”表示不做处理
(1)根据结果分析,盐胁迫下 SOD 活性_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甜玉米的净
光合作用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植物吸收光能产生电子的场所是_________。盐胁迫会造成植物气孔_______,暗反应减
慢,NADP+数量减少,从而使_________,造成自由基增多。
(3)依据题干信息及表中数据,推测盐胁迫下赤霉素能增加植物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原因是
_________。
【答案】 (1). 降低 (2). 减弱 (3). 类囊体(薄)膜 (4). 关闭 (5). 光反应产
生的电子更多的与 O2 结合形成自由基 (6). 赤霉素通过增加 SOD 的活性,减少盐胁迫下自
由基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色素(或合成色素所需相关酶)的破坏,从而使植物体光合色素
增多
【解析】
【分析】
通过 1 和对照组的比较,在盐胁迫条件下,鲜重降低,光合色素增加量降低,SOD 活性降低;
而添加了赤霉素鲜重增加,SOD 活性升高。SOD 可将自由基分解为 O2,从而降低自由基的含
量。
【详解】(1)将对照组和 1 组比较,在盐胁迫下 SOD 活性降低,72 小时鲜重增加量降低,所
以净光合作用减弱。
(2)植物吸收光能产生电子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盐胁迫会造成植物气孔关闭,所以
暗反应减慢,根据题干中“电子既可以与 NADP+结合形成 NADPH,又可以与 O2 结合形成自
由基”,所以 NADP+数量减少,使光反应产生的电子更多的与 O2 结合形成自由基,造成自由
基增多。
- 19 -
(3)将第 1 组和第 3 组比较,添加了赤霉素组的 SOD 活性增加,所以推测赤霉素通过增加
SOD 的活性,减少盐胁迫下自由基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色素(或合成色素所需相关酶)的
破坏,从而使植物体光合色素增多。
【点睛】本题重点是找到题干中的信息“电子既可以与 NADP+结合形成 NADPH,又可以与
O2 结合形成自由基,SOD 可将自由基分解为 O2”。
22.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将
选取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 3 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 4 个月后测定血
清中 T4(甲状腺激素的一种活性存在状态)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正常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1)该实验中所选取的实验小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
则,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该实验还需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
(3)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若测定甲状腺的相对重量,高碘组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正常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年龄、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生活状况相似 (2). 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
的合成,补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 (3). 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组 (4). 大于 (5). 高
碘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正常组低,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引起垂体分
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解析】
【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三组不同的处理,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高碘加硒
组,最少的是高碘组,这说明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加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
【详解】(1)根据实验的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实验小鼠需要满足年龄、性别相同;体重接近;
生活状况相似等条件。
(2)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高碘会导致小鼠血清中甲状腺
激素含量减少,即高碘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高碘加硒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
正常对照组,但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所致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 20 -
即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一组实验。
(3)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多于正常对照组,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除了促进甲状腺分
泌甲状腺激素外,还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导致高碘组甲状腺重量大于正常组。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生理作用,及验证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
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
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3.油菜属于二倍体植物,具有两性花,其育性正常和雄性不育这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A1、
A2、A3 控制,其显隐性关系为 A1>A2>A3。油菜的育性杂合植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油
菜籽产量远高于育性正常品系,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现有少量育性正常品系 1、
雄性不育系和育性正常品系 3 三个品系的种子,基因型分别为 A1A1、A2A2、A3A3,回答下列
问题。
(1)请以上述三个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 A1、A2、A3 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_________。
(2)去雄是杂交育种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利用上
述雄性不育系(雄蕊异常,肉眼可辨)进行杂交育种制备可育杂交种子(YF1)的大致过程如
下。
①让上述雄性不育系与品系 3 杂交,获得 F1 全为雄性不育株;再让 F1 与品系 3 杂交,获得 F2;
然后继续选择 F2 中雄性不育株与品系 3 杂交,获得 F3;如此连续杂交 n 次,获得大量种子。
②将最后获得的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 YF1。
③在油菜刚开花时,拔除母本行中具有育性正常的植株,然后父本行与母本行杂交,获得兼
具两种品系优良性状的可育杂交种子 YF1,供农业生产使用。
结合育种过程分析回答:
a.步骤①中,连续杂交获得的 Fn 中雄性不育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b.步骤②中,父本行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
c.步骤③中,若不拔除育性正常植株,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备的可育杂交种子(Y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3)上述育种过程中拔除育性正常植株,只能在油菜刚开花时(传粉前)通过观察雄蕊发育
情况加以辨别,且操作时间短,易出现错辨漏拔等问题。有人设想:“利用油菜植株开花前
长期、稳定表现的某一直观性状,对雄性不育植株加以辨别”,请用控制该性状的基因(E)
及其与 A 基因的位置关系,展示此设想_____________。
- 21 -
【答案】 (1). 让品系 1 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子一代表现为育性正常说明 A1 对 A2 为显性;
雄性不育系与品系 3 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 A2 对 A3 为显性。综上分析可知,三
个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A1>A2>A3 (2). A2A3:A3A3=1:1 (3). A1A1 (4). 母本行中
会发生育性正常植株 A3A3 自交、A3A3 与 A2A3 杂交,产生种子无杂种优势且都分雄性不育,
种植后产量低于杂合种子,导致油菜籽减产 (5). A1A2 和 A1A3 (6). 将 E 基因插入 A2 基
因所在的染色体,通过判断植株是否表现出 E 基因决定的性状而对 A2A3 和 A3A3 加以辨别。
(7). 或用示意图展示设想:
雄性不育株
【解析】
【分析】
该题的题干中表示,“育性正常和雄性不育这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A1、A2、A3 控制,其显
隐性关系为 A1>A2>A3”但并不明确 A1、A2、A3 与性状的关系,后续给出各品系的基因型,可
以推测 A2 决定雄性不育,A1 和 A3 分别决定育性正常。且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1)该实验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已知,且给出的各种品系均为纯合子,一
般验证显隐关系可以使用杂交的方法,因此实验设计为让品系 1 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子一代
表现为育性正常说明 A1 对 A2 为显性;雄性不育系与品系 3 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雄性不育,说
明 A2 对 A3 为显性;
(2)品系 2 和品系 3 杂交,所得的后代全部为 A2A3,为雄性不育个体,让其与品系 3 再次杂
交,获得 A2A3 和 A3A3 的个体,比例为 1:1;由于要获得兼具两种品系优良性状的可育杂交种
子,此时应该选择父本为 A1A1,使得控制不同品系的优良基因集合到一个个体中;母本行中
育性正常的植株为 A3A3,其可以发生 A3A3 自交、A3A3 与 A2A3 杂交,产生种子无杂种优势且
都分雄性不育,种植后产量低于杂合种子,导致油菜籽减产;拔出之后,母本行只剩 A2A3 个
体,与 A1A1 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A1A2 和 A1A3;
(3)若需要用另一性状来帮助辨别雄性不育性状,则需要考虑基因的连锁关系,需要 E 基因
与不育基因 A2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具体如答案所示。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对实验目的的理解和把握,实验中育种要求制备兼具两种品系优良
性状的可育杂交种子 YF1,需要学生猜想出该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同时结合实验步骤进行进一
- 22 -
步验证才可。
24.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面积约 22400 公顷,由大湖池、蚌湖等 9 个湖泊及周围湖滩湿地组成,
是鸿雁、白鹤等候鸟理想的越冬地。
(1)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___________(填“能”或“不
能”)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原因是___________。
(2)保护区内水草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能量流动
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里不能被其他生物
再度利用的能量是___________;未利用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
(3)该保护区非常适宜鸟类的生存,为了进一步监测鸟类的生存状况,研究人员运用建构数
学模型的方法对每一种候鸟的数量进行预测。若某种候鸟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 N1,第 t 代的
种群数量为 Nt,种群数量每一代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代是第一代的 2 倍,则第 t 代后种群
数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研究人员又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鸟类的实际数量进行了统计,若
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则计算出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___(填
“高”或“低”)。
(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
的候鸟梄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且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 不能 (2). 种群的空间特征体现的是同一种群的生物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布局,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3). 通过呼吸作用
散失的热能 (4).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 N1×2t-1 (6). 高 (7). 直接和间接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前者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后者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1)种群的空间特征体现的是同一种群的生物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故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
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不能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
(2)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其他生物
- 23 -
再度利用,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3)若某种候鸟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 N1,第 t 代的种群数量为 Nt,种群数量每一代以一定的
倍数增长,第二代是第一代的 2 倍,即增长倍数为 2,则第 t 代后种群数量为 N1×2t-1。研究人
员又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鸟类的实际数量进行了统计,若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
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鸟中带标记的数量偏低,故计算出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偏高。
(4)水草用于造纸、饲养家畜及拍照等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每个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无法被
再利用。
25.我国某些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将小麦耐旱基因 TaLEA3 导入到不耐旱的药用植物丹参中,可
提高后者的耐旱性。回答下列问题:
(1)TaLEA3 基因是种子成熟后期大量表达的一类基因,请推测该基因所表达蛋白的主要功能
是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为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____________,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________________是否得
到提高。
(3)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 3∶1
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的整合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绿体内大多数基因的排列方式、转录与翻译系统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相似,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叶绿体基因组内能避免传统基因工程
所带来的基因污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保护细胞中的酶免受细胞脱水而损伤②保护细胞器如线粒体免受细胞脱水而
损伤③保护细胞膜免受细胞脱水而损伤 (2). 表达产物 (3). 耐旱性 (4). 一个耐旱
基因整合到了不耐旱植株的一条染色体上 (5). 原核生物 (6). 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
花粉中,随花粉传递,而可能造成的“基因逃逸”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要求学生熟知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原核生物与真核
生物的区别和基因污染。
(1)TaLEA3 基因属于小麦耐旱基因,其表达的蛋白质可以保护细胞中的酶免受细胞脱水而损
伤、保护细胞器如线粒体免受细胞脱水而损伤、保护细胞膜免受细胞脱水而损伤。
- 24 -
(2)检测其是否正确表达,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因此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表达产物。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还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需要在田间试验中检测
植株的耐旱性是否得到提高。
(3)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 3∶1 时,说明其亲
本为杂合体,则可推测一个耐旱基因整合到了不耐旱植株的一条染色体上,而另一条染色体
上无耐旱基因。
(4)叶绿体内的 DNA 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与原核生物相似。因此叶绿体大多数基因
的排列方式、转录与翻译系统均与原核生物相似。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叶绿体基因组内能避免
传统基因工程所带来的基因污染,其原因是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花粉中,随花粉传递,而
可能造成的“基因逃逸”问题。
相关文档
-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2021-05-27 01:38:1614页
-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化2021-05-26 21:25:2216页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模2021-05-26 16:14:5814页
-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英2021-05-26 15:22:5526页
-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2021-05-26 14:52:2227页
- 开卷教育联盟全国2020届高三模拟考2021-05-26 10:49:4623页
- 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二学校2020届高2021-05-26 02:56:0327页
-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文2021-05-26 01:23:3113页
- 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二2021-05-26 01:04:0922页
-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模拟测试(一2021-05-25 22:25:2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