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2.50 KB
- 2023-11-04 发布
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下列物体中不能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 ).
A.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
B.研究“神舟七号”飞船绕月球运转时
C.研究运动汽车从北京开往上海的时间时
D.研究火车穿越一山洞所需时间时
解析 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及研究“神舟七号”飞船绕月球运转时,不需要考虑汽车、飞船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均可看成质点;研究运动汽车从北京开往上海的时间时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处理;研究火车穿越一山洞所需时间时,需考虑火车的长度,火车不能看成质点.
答案 D
2.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 ).
A.研究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的动作时
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C.研究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运动的快慢时
D.研究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的运动特点时
解析 在跳水比赛中,人们要观察跳水运动员的优美动作,包括空中的和入水时的动作,所以不能看作质点,A错误;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与硬币的形状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看作质点,B错误;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在长跑中主要看她所用的时间,不考虑本身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可以看成质点,C正确;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的运动十分复杂,所以不能把足球看作质点,D错误.
答案 C
3.(2012·合肥模拟)两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个同时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
( ).
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
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
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
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
解析 乙上升过程,甲、乙间距越来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下降过程,因甲的速度仍然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间距仍然变小,故甲看到乙还是向上运动,只有B项正确.
答案 B
4.
图1-1-7
如图1-1-7所示为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称为2 s内
B.t2~t3表示时间间隔,称为第3 s内
C.t0~t2表示时间间隔,称为最初2 s内或第2 s内
D.tn-1~tn表示时间间隔,称为第(n-1)s内
解析 时刻和时间间隔分别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和一段线段.tn是时刻,可表述为第n s末或第(n+1)s初;n s内不等于第n s内,n s内是指从0~n s末共n s的时间;第n s内是指从(n-1)s末至n s末共1 s的时间,故A、C、D均错,B正确.
答案 B
5.根据材料,结合已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1-8
A.图1-1-8(甲)为我国派出的军舰护航线路图,总航程4 500海里,总航程4 500海里指的是位移
B.图1-1-8(甲)为我国派出的军舰护航线路图,总航程4 500海里,总航程4 500海里指的是路程
C.如图1-1-8(乙)所示是奥运火炬手攀登珠峰的线路图,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手的位移[来源:学*科*网Z*X*X*K]
D.如图1-1-8(丙)所示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牌中“25 km”是指从此处到下一个出口的位移是25 km
解析 4 500海里的总航程指路程,B正确、A错误,火炬手所走路线总长度指路程,C错误,25 km指从此处到下一出口的路程,D错误.[来源:学科网]
答案 B
6.(2012·南通市高三期末)某人向正东方向运动了s米,然后再沿东偏北60°方向又运动了s米,则该人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 ).
A.s米 B.s米
C.s米 D.2s米
解析 其运动情景如图所示:
该人的位移大小为:2scos 30°=s米,C正确.
答案 C
7.[来源:学科网ZXXK]
图1-1-9
(2011·广州模拟)在公路的每个路段都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的限速标志,如图1-1-9所示,这是告诫驾驶员在这一路段驾驶车辆时( ).
A.必须以这一规定速度行驶
B.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
C.瞬时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
D.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有时还是可以超过这一规定值的
解析 限速标志上的数值为这一路段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的最大值,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为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值,不能超过这一规定值,故只有C正确.
答案 C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1-1-10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 ).
图1-1-10
A.60 km/h B.29 km/h
C.19 km/h D.9 km/h
解析 20 min= h,故平均速率v== km/h=60 km/h.
答案 A
9.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s=5+2 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关系为v=6t2(m/s).该质点在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和t=2 s到t=3 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
( ).
A.12 m/s,39 m/s B.8 m/s,38 m/s
C.12 m/s,19.5 m/s D.8 m/s,12 m/s
解析 平均速度=,t=0时,s0=5 m;t=2 s时,s2=21 m;t=3 s时,s3=59 m.
故1==8 m/s,2==38 m/s.
答案 B
10.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B.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来源:学&科&网]
C.速度方向为正时,加速度方向一定为负
D.速度变化越来越快时,加速度越来越小
解析 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诊 断
结论
A
由加速度公式a=可知,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
B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大
×
C
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可以为正(速度增加)也可以为负(速度减小)
×
D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应越来越大
×
故选A.
答案 A
11.下列①、②、③、④所述的四种情境,请根据所学知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对情境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
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
③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
④太空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匀速转动
A.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B.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
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
D.因空间站做匀速转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解析 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所以A错误.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速度改变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变化快,则加速度一定大,故B正确.一个物体速度大,但速度不发生变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就等于零,所以C错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即速度变化,一定有加速度,D错误.
答案 B
12.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中国选手王涵和施廷懋夺得了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比赛的冠军.她们在进行10 m跳台训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B.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
C.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大,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小
D.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
解析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为一恒量,速度变化是均匀的,A错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水面应加速上升,B错误;运动员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小,故位移小,C错误;若是相同的位移,则发生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D正确.
答案 D
13.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则物体在1 s内一定运动了3 m
B.物体在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来源:学§科§网]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任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D.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是3 m/s,则物体在任1 s内的路程一定是3 m
解析 要注意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均与时间有关.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本题中物体在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由于时间不确定,所以任1 s内的位移不一定是3 m.同理,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是3 m/s,则任1 s内的路程也不一定是3 m.
答案 B
14.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现将拉力F不断减小直至变为0,上述过程中该物体一直在滑动,则该物体在此过程中
( ).
A.所受的合力一直减小到0
B.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减小
C.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 物体开始时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当F减小时合力先减小至0后反向增大,加速度先减小后反向增大.开始时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不断增大,当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后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速度减小.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