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0 KB
  • 2021-02-26 发布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2 Word版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限制远没有 莎士比亚大。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是“三一律”原则,然而在遵 循情节线索这点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却是做到了巧合般的相似,他 们的悲剧故事,时间跨度上都比较长,而且频繁转换地点, 一起违 反了“三一律”原则。当然,对于中国戏剧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三 一律”的束缚,所以关汉卿在创作中,天马行空地随意驰骋,并不稀 奇。而身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违抗传统戏剧创作条例,则完全可 以说是胆识过人了。正因为如此,莎翁的戏剧创作方法,才受到了风 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不屑和批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采取了小高潮铺陈带 动大高潮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发 毒誓向老天申冤,并在她死后,诅咒一一兑现一段,和莎士比亚《麦 克白》中,麦克白在妻子的教唆下,刺杀国王夺取王位一段,都是将 冲突集中在戏剧中段,从而把剧情推向顶点的。 关于悲剧的结局,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关汉 卿的戏剧结局是冤案得以昭雪,如《窦娥冤》,恶人得到惩罚;如《鲁 斋郎》,英雄最终胜利。这样的大团圆式结局,既是为了迎合那时期 中国普通看戏百姓的口味和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宣扬一种善恶皆有报 应的正统儒家思想,符合当权者的要求。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全以 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王子死了,而挪威 王子率领大军到来,恢复了国家的秩序;《李尔王》中李尔王死了, 他的忠臣们重整国家。这是因为那时的文艺复兴先驱者认为,悲剧必 须有灾难性的结局,而主人公之死就是最大的灾难,而且还要他们死 得其所,他们的生命消逝了,但是让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 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 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 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 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 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 物设置。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相比之 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 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磨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麦克白的 好胜野心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 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节选自《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1.下列关于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的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C ) A.同为戏剧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理论上没有因受 地域的制约而不同,他们都违反了“三一律”原则。 B.“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方式,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 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共同采用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 C.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悲剧结局上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一 个是让英雄最终胜利,一个是以英雄的死亡为结束。 D.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做法是 一致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解析:C 项,分析理解有误。不能认为是截然不同的手法,“英 雄最终胜利”仅是《鲁斋郎》的结局,并不是关汉卿的戏剧都如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 A.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方法,先后受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 作流派的轻视批评,是因为他违抗了传统的戏剧创作条例。 B.关汉卿的悲剧是以大团圆式结局,其原因之一与当时社会所 宣扬的正统儒家思想有关,善恶报应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C.在文艺复兴先驱者眼中,莎士比亚戏剧中悲剧主人公的死, 死得有价值与有意义,他们让民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D.关汉卿的戏剧人物脸谱化,正面人物一身正气,反面人物狡 猾奸诈,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解析:D 项,曲解文意。原文“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 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并不能理解为“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戏 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作为戏剧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有许多相似 或相同之处,比如对 “三一律原则”和戏剧冲突的处理。 B.同样是悲剧,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像恶人得到惩处 等;而外国人喜欢灾难性的结局,像英雄人物死亡等。 C.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的核心人物设 置手法,不同于关汉卿戏剧中主次人物的重辅设置特点。 D.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比较丰满和富有多面性,他们身上也 有性格的缺陷,比如优柔寡断、有野心,这样更显得鲜活真实。 解析:B 项,扩大范围。是文艺复兴先驱者的看法,不能表述为 外国人都如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曹禺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 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 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 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 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 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 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 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 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 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 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 这些断编残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三年级的 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 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 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 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激起他的愤怒, 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 愤懑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 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 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 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 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 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 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激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 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 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 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 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 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 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 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 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 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 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地感到了, 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 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 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 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 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 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 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创作 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 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4.下列各项不属于曹禺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的一项是(3 分) ( D ) A.曹禺自己的生活,包括看戏、演戏、改编戏、导演戏等舞台 实践和作剧经验。 B.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和创作经验也是曹禺创作《雷雨》前的 生活基础。 C.思考他人的生活,包括观察、思考周围其他人的生活。 D.一种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支配,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 解析:D 项,不属于“生活基础”。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 上的神秘面纱。 B.《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 感受到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C.《雷雨》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 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 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解析:B 项,并未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而是创作真相;C 项,《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而不是《雷雨》;D 项,文 中未提及虚设因果。 6.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 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答: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都 是为了力图真实地展现曹禺创作《雷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 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还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 作用;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序》,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禺创 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自己的 弟弟克劳狄斯杀害。凶手掩盖真相,窃居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 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情真相。 王后及波洛涅斯①上。 波洛涅斯 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 狂妄的态度,实在叫人忍无可忍,倘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 早已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 (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王 后 包在我身上,你放心吧。下去吧,我听见他来了。(波 洛涅斯匿帏后)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 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 后 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 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 后 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 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 后 啊,怎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现在又是什么事? 王 后 你忘记我了吗? 哈姆莱特 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 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 王 后 哎哟,那么我要去叫那些会说话的人来跟你谈谈了。 哈姆莱特 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 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 王 后 你要干什么呀?你不是要杀我吧?救命!救命呀! 波洛涅斯 (在后)喂!救命!救命!救命! 哈姆莱特 (拔剑)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 果你。(以剑刺穿帷幕。) 波洛涅斯 (在后)啊!我死了! 王 后 哎哟!你干了什么事啦? 哈姆莱特 我也不知道。那不是国王吗? 王 后 啊,多么鲁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 残酷的行为!好妈妈。你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再去 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 后 杀了一个国王! 哈姆莱特 嗯,母亲,我正是这样说。(揭帏见波洛涅斯)你这倒 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 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别尽 扭着你的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 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点感情,那么我的话一 定可以把它刺痛。 王 后 我干了些什么错事,你竟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向我摇唇 弄舌? 哈姆莱特 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 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 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 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 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 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 王 后 唉!究竟是什么极恶重罪,你把它说得这样惊人呢? 哈姆莱特 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 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 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有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 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 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 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 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 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因为在你的年纪,热 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 么高的地方,降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 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就是疯人也不会 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 不出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 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 别的什么都没有,即使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 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 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 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 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王 后 啊,哈姆莱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 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 注:①波洛涅斯:新任国王的御前大臣。 7.下列对戏剧选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波洛涅斯匿帏后”这一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动作行为,表 现了波洛涅斯的狡诈性格,为下文被杀埋下伏笔。 B.“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哈姆莱特的这句 对白的意思是“母亲,你嫁给了杀害我父亲的现任国王,对不起我的 父亲”。 C.本节选既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又有深入人物内心的心理独 白,还有充满妙趣和才智的双关语。 D.本节选在语言上充分展现了莎翁语言大师的风采,人物语言 极富个性化,戏剧语言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流畅如话。 解析:C 项,本节选有“深入人物内心的心理独白”错误。 8.节选部分包含了哪些戏剧冲突?请加以概述。(6 分) 答:①由哈姆莱特对其母亲背叛父王嫁给现任国王的不满引发的 母子之间的冲突。②由哈姆莱特的指责引发的王后内心的矛盾冲突。 ③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以新任国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 冲突。④哈姆莱特面对母亲时爱与恨的矛盾心态。 9.有人认为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 自己的灵魂”的后面加一条“哈姆莱特持镜放于王后面前”的舞台 说明会更有利于表现剧情。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 由。(6 分) 答:(提示)第一种观点: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舞台说明增 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强化矛盾冲突及“镜子”这一道具的双关意义 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增加这一舞台说明会 影响剧情发展的紧凑性、束缚读者想象以及哈姆莱特语言本身就是一 面镜子(没必要设置这一道具)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 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 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 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 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 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 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 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 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 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 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 . 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 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 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 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解析:“无以”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 据语境,“有”与“船”关系十分紧密,不可断开,可排除 B 项。 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 部。 C.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D.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解析: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B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 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趁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 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 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 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 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 分) 译文: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 分) 译文: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 作战的过错。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 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 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吗?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 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 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 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 善呀?”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 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 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 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 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 向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 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 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 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攻击的敌 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 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 定得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一场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 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 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 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 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作三处 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 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 王,项王瞪大眼睛对他大喝,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 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 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 杀死百八十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于是问骑兵们: “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 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 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 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 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 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 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 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 兵器与追兵交战。只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 几处伤口。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 识吗?”马童面向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 “我听说汉王用千金买我的人头,赏给万户的封邑,我就把这份好处 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远游① 杜 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当时在梓州(今四川 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 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 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 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 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解析:“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 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 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 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答出一点给 3_分,意思答对 即可)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结合注释①及诗句内容“种药扶衰病”分析可知,诗人虽流落异乡, 贫病交加,但仍忧国忧民。 原味诗译:贫贱的人谁记得呢,为了目的而远游,行踪无定,每 每到一处都可为家。我像风竹江沙一样飘摇流荡。种药材治病,写诗 吟唱来解忧。好像听说胡人的骑兵退走了,喜极不能自制地去京城询 问。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 道理的两句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 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的典故表明 自己虽年老却照旧期望能为国立功的两句是:“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这两句与曹操《龟虽寿》里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 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__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 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 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 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 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 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 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 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 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 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 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解析:“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 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 诸实现。文段中说的是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的反应,用“无能为 力”恰当。“茫然失措”,指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 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文段中指的是找不 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淡,毫不关 心;“掉以轻心”,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文段中指 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用“漠不关心”恰当。“长此以往”,意思 是长久这样下去,通常指未来的结果不好的情况;“积微成著”,指 微小的事物经过积累,变得显著。文段中强调的是长时间下去会产生 的不良后果,用“长此以往”恰当。故此题答案为 A 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C )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 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 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 消极影响 D.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 消极影响 解析:本题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 “消极影响”,从承接上下文的角度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 响”,所以排除 A 项。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排除 B 项。D 项,前后分 句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此项中“尽管”和“这”位置 颠倒,属于病句。故答案为 C 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B ) A.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 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 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 良的学习习惯。 B.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 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 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 良的学习习惯。 C.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 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 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 习惯。 D.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 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 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 的学习习惯。 解析:结合上文可知,画线句子主语为“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 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由前半句“一般会导致学 生……”可知后半句语序应该是“容易使学生……”,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 教室”等都属于“行为”,是对“消极的学习行为”的举例,而不是 对“消极”的举例,据此可排除 D 项。答案为 B 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 __①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 相关的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 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 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__②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 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 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__③__,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 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 答:①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②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 ③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 后文“在美学概念中”“‘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 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可知,横线处的语意应是“味”在美学中 的地位。②处,根据后文“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可知,横线处的关 键词是“体验”,又结合“若要……才能……”,应填入“必须超越 现象亲自体验”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从古代的苏东坡、李 渔、袁枚到近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了无数佳话”可知,横线处论述的应是文人与美食的关系。 21.阅读下面有关砚台保养的文字,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忌, 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砚台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 燥的迹象。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台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 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台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养砚时,有人将蜡涂 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其实这两种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 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忌抹植 物油的原因是: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油多招尘土,易使砚污秽 不堪,散发出怪味或产生霉变。 答:①忌阳光直射;②忌触碰硬物或叠放;③忌在砚堂磨墨处涂 蜡;④忌涂抹植物油。 解析:首先,注意审题。题干中要求“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 忌”“不超过 30 个字”。然后,浏览语段,看有几句话。一般情况 下,答案需要几点,相应的就有几句话。如果句子数量超过要求的点 数,那么一定有几个句子是围绕一点展开说明的;如果句子数量少于 所需要的点数,那么一定有一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点或三点。这段话 共有五句话,而题干要求概括出四点,可见有一句应是多余的或者与 其他句子的意思相近。再次,就是依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概括答案,第 一句概括为“应避免阳光直射”,第二句概括为“不能触碰硬物或叠 放”。第三句是对四、五两句的总说,四、五两句是对第三句的解释, 可以直接抓住第三句,也可以分别抓住第四句和第五句进行概括。最 后,斟酌用词,形成答案。因题干要求概括的是“禁忌”,故答题的 时候,尽量使用“忌……”式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 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 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 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 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 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立意】材料列举了与中国有关的四座“桥”,它们分别是 古代的赵州桥、当代的港珠澳大桥、传说中的“鹊桥”,以及“一带 一路”的象征桥。桥的内涵异常丰富,不断发展变化。桥可以是一种 建筑和生活,可以是一种精神和梦想,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和文化,还 可以是一种连接和共享;桥是生活发展的见证,也是美好梦想的寄托; 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交通之桥,也有文化之桥。总之,不管 哪一种内涵的桥,都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提示语部分概括了“中 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这一材料主旨,考生应当依据材料聚焦“桥 与中国”的内涵来写作。题目设置了“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写作情 境,明确了“中国代表”的写作身份,暗含了写作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有利于考生结合材料主旨,进行任务驱动写作。综合来看,本作文既 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兼顾了时代特点,既立足国家,又着眼世界,人 人都可以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