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5-25 发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难易度
哲学基本问题
2、3、4、5
易、中、难、中
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1、6、7
中、中、易
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8、9、10
易、中、难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1、12
中、难
选择题
1.(2019·湖北联考)黔东南的岜沙苗寨自古以来把树当作崇拜的对象和生命的象征,相信人的生命由树庇佑。当地有在人出生或去世时种树表示纪念的习俗。在“人本是树”的朴素观念引导下,村民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本是树”的观念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源于哲学的智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本是树”的观念引导村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
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哲学智慧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要影响,但不是来源,②夸大了哲学智慧的作用,排除;题干不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③不合题意;①④正确切题。
2.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 B.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解析:B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3.爆发于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以其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震惊了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也集中力量加快对此疫情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上述材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直接创造存在 ③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B 科学家发现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①④正确;②错误,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存在;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物之本原也”;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是在思考( )
①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③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④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管子》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他们都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人都在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①④正确;②③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不选。
5.(2018·山西四校模拟)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映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③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④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属于不可知论,①属于唯物主义、可知论,③属于可知论。②④观点认为人的认识超不出感官认识的范围,属于不可知论,故选C。
6.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它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人体五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它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结,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中医思想的合理性在于(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丰富了唯物主义 ④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是正确的;它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或“看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②正确;③指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中医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④说法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对世界的本原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7.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形态,其局限性在于( )
A.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C.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解析:B 本题考查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的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B正确。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解析:C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C当选。A、B分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D是不可知论。
9.一种观点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解析:B 前一观点中的“命”“天”支配人的一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一观点把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B。另外,注意题干强调的是“主要
区别”。
10.(2019·湖北随州模拟)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B 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和D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C属于不可知论。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符合题意。
11.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 )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
解析:C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毛泽东的观点承认了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而杜林的观点则否定了矛盾的存在,故C正确。
12.(2018·山东临沂模拟)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①中“理在事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中“形存神存”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心外无物”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中“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削足适履”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④中“沧海桑田”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刻舟求剑”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