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96 KB
- 2021-05-25 发布
石
壕
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
阳,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
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
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
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
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
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
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写作背景
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代表作: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 1.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情感的
诵读诗歌。
. 2.疏通本文的故事内容。
. 3.体会本文的人物形象。
.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字正腔圆读诗:
壕 邺
戍 逾
妪 咽
(háo) (yè )
(shù) (yú)
(yù) (yè)
2、把握节奏、情感再读诗
夜
石壕村
官差 老妇 老翁 “我”
官差捉人
老妇哭诉
老妇应役
4、探究:老妇之苦
(⑴)丧子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生活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命运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扩展:还原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官吏:
老妇:
凶狠 残暴 不讲情理
可怜 善良 顾全大局
6、探究:是何原因造成了这样一幕人间惨剧?
百姓
官差
官员
统治者→
→
→
层
层
压
迫
7、延伸:
(1)官吏为何不抓杜甫?
(2)杜甫又为何不阻止官吏的行为呢?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享有不纳租税,
不服兵役等特权。杜诗云:“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此
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说的就是上面的特权。一般说来,他
的身份特权体现在他的穿着打扮上,也就是穿一定颜色的官服,
自然有别于布衣平民。
位卑职小 力不从心
深深的无奈
8、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
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
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
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
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
正的人民的诗人。
9、杜甫名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关文档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陋室铭 (11)_鲁教2021-05-25 15:13:5321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021-05-25 12:37:333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音乐巨人贝多芬 (2021-05-24 21:59:1613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21 女娲造人_人教2021-05-24 21:23:2917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2021-05-24 14:09:4812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021-05-24 13:55:142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音乐巨人贝多芬 (2021-05-24 09:39:583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7 散文诗二首_人2021-05-23 02:42:2011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2021-05-23 02:29:2176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大雁归来 (1)_鲁2021-05-22 23:19:5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