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 MB
- 2021-05-25 发布
专题三 文化生活
第九课时 文化的作用
[
考点扫描 悟规律
]
瞄考纲 有的放矢
析命题 探寻规律
考点展示
学习目标
真题分布
考核素养
高考频率
体味文化
①
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选择:
2019·04
,
T23
、
2018·11
,
T21
、
2017·04
,
T23
、
2016·10
,
T22
、
2016·04
,
T22
、
2015·10
,
T23
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5
年
8
卷
6
考
②
理解:文化的力量
选择:
2017·04
,
T22
综合:
2018·04
,
T38(1)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2
考
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选择:
2019·04
,
T22
、
2018·11
,
T21
、
2015·10
,
T22
综合:
2017·11
,
T39(1)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4
考
②
应用: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5
年
8
卷
0
考
感受文化影响
理解: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
选择:
2018·11
,
T20
、
2017·11
,
T22
、
2016·10
,
T23
、
2016·04
,
T23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4
考
文化塑造人生
理解: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选择:
2016·10
,
T23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1
考
命题分析预测
1.
高频考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
关注热点:结合全民阅读、弘扬某种精神
(
如工匠精神、红船精神等
)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扶贫扶志扶智、流浪地球中的故乡情怀、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春唱响
《
我和我的祖国
》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真题回放
【例
1
】
(2019·04
,
23)
H
村村民自筹资金建立村史馆,展示该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生产生活的发展状况,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这说明
(
)
①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村史馆能够展示该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生产生活的发展状况,说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题肢
①
说法正确;村史馆的建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体现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题肢
②
说法正确;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题肢
③
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题肢
④
说法正确。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
A
【例
2
】
(2018·11
,
21)
自
1958
年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以来,一部部反映时代生活的电视剧就像缩微版的中国当代史,从服装到角色,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随着时代改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
①
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②
社会变化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
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
④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①
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②
错误,说法太绝对,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变化未必推动文化与之同步发展;一部部反映时代生活的电视剧像缩微版的中国当代史在随着时代改变,表明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
③④
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D
。
答案
D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试题选取现实生活中文化领域的实例,将其作为命题切入点,将一种错误观点和一种片面观点作为干扰项,通过体现型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识破天机:运用哲学原理理解文化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实践决定认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反之,阻碍实践发展
)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中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1.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
2018
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这种现象反映了流行语
(
)
①
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②
体现了对社会的体悟
③
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④
弘扬了新时代的正能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
③
D.
②④
解析
社会流行语并不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①
错误;社会流行语是人们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对社会的体悟,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③
符合题意;材料中社会流行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说社会流行语弘扬了新时代的正能量,
④
错误。故选
C
。
答案
C
母题变式
2.2019
年度
“
5·18
国际博物馆日
”
主题为
“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
,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
(
)
①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
纯粹
“
自然
”
的东西也可称之为文化
③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
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就能提升文化素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①③
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
“
自然
”
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②
错误;置身于文化环境中不一定能提升文化素养,
④
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
答案
A
真题回放
【例
3
】
(2017·04
,
22)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意味着
(
)
①
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
文化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题目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意味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
②④
入选。
①
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③
表述错误,排除。选
D
。
答案
D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解读领导讲话精神的能力,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难度不大
【例
4
】
[2018·4
,
38(1)]
小煤矿关闭后,马家村部分村民逐渐返贫,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死灰复燃。为改变面貌,村两委带领村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重振乡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评选等,形成文明乡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聘请专家设计整体开发方案,配套利用旧矿、老宅、果蔬田园等资源,开发展示当地民俗民风的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一条街等,形成观赏游乐、体验休闲旅游综合体。如今,马家村成了闻名遐迩的“生态民俗文化村”。游客多了,乡风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心里乐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
“
文化的力量
”
的相关知识,说明马家村重振乡村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
“
文化的力量
”
的相关知识,有关
“
文化的力量
”
的知识点最为核心的两句话: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结合材料,将与文化有关的这两种力量表达清楚即可。
答案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马家村振兴过程中,起到了把握方向、智力支持、振奋民心的统领作用;在形成文明乡风、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马家村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背景材料,让考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试题选取乡村文化建设这一长效热点,紧扣时代脉搏,综合考查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温馨提示:准确、简洁理解文化力量
是
不是
转化
精神力量
物质力量
3.
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9
年
4
月
19
日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
(
)
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的社会发展
③
五四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④
五四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母题变式
解析
要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五四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
①④
符合题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②
说法错误;五四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非根本力量,
③
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D
。
答案
D
4.
为大力弘扬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化、常态化。
2019
年
6
月
21
日,江西乐平市举办以
“
致力文明实践,共建文明城市
”
为主题的
2019
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现场
200
多名各协会志愿者参与活动。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志愿者的奉献和服务,乐平市志愿服务者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起着带头模范作用,充分展现了志愿者的服务精神,致力文明实践,共建文明乐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乐平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属于意义类主观题。本题限定的知识点非常精准,即文化的社会作用这一知识点。回忆课本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内容,结合材料的志愿服务精神,即可作答。
答案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展示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乐平的建设中,这种精神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乐平市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真题回放
【例
5
】
(2019·04
,
22)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
“
和气生财
”
,主张
“
诚实守信
”
。时至今日,
“
和气
”“
诚信
”
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
)
①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
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
文化具有民族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了文化具有传承性,题肢
②
说法正确;
“
和气
”“
诚信
”
等商业伦理文化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题肢
①
说法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题肢
③
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题肢
④
排除。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
A
【例
6
】
(2015·10
,
22)
“
一箭多星
”
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提高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
A.
文化决定经济的发展
B.
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C.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很重要
D.
在经济总体格局中,文化产业的作用很突出
解析
经济决定文化,故
A
错误;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故
B
错误;
“
一箭多星
”
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提高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这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很重要,故
C
正确;材料没体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中,文化产业的作用很突出,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
答案
C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依托我国科技领域的新发明,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观点的理解,试题选材既关注热点,也渗透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考生的爱国意识,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试题难度适中
名师指津
(1)
经济、政治虽决定文化,但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与经济、政治完全同步。
(2)
文化性质不同,对经济、政治影响不同:先进健康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5.
近年来,我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这说明
(
)
①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
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③
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近年来,我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①②
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
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而未涉及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排除
④
;故本题选
A
。
答案
A
母题变式
真题回放
【例
7
】
(2018·11
,
20)
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就有归属感。身在异国他乡,一声乡音的问候,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
)
①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②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③
潜移默化、无影无踪
④
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异国他乡都能感受中华文化,令人心醉,让人有归属感,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未涉及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故
①
入选,
②
排除;
③
与题意不符,题干并未涉及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选;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表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对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故
④
入选。故本题答案为
D
。
答案
D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感触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判断材料的能力,试题选材体现了
“
三贴近
”
原则,能力立意。难度适中
【例
8
】
(2016·10
,
23)
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老人坚守精神家园,扎根贫困老区
59
年,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书写了爱与奉献的生命长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
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解析
龚全珍老人
“
扎根贫困老区
59
年
”
这一实践活动是受到其信仰的影响,说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故
B
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龚全珍老人的行为并不是交往方式,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到老人精神世界被文化丰富,未涉及老人的精神力量被增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
D
不符合题意且说法不正确。
答案
B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试题依托先进人物的事迹,考查学生对所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渗透核心价值教育的同时,以体现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
方法点拨: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从微观上,它影响人们具体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即人的言行举止;从宏观上,它影响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6.2019
年全球运营商将陆续推出
5G
商业服务试营,相比
4G
,
5G
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态的革命,将会触发数字创意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由此可见
(
)
A.
文化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B.
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C.
科学技术催生社会变革
D.
文化创新的实质是文化发展
解析
相比
4G
,
5G
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态的革命,将会触发数字创意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这表明文化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A
正确且符合题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B
错误;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
C
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D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
答案
A
母题变式
7.
《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千上万青壮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这表明
(
)
①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解析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①
错误;《大刀进行曲》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千上万青壮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
符合题意;《大刀进行曲》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
答案
C
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
文化的内涵
从本质看
文化一种精神力量
从范围看
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
,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
从形式看
从静态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
(2)
文化的特点
角度
理解
侧重点
文化的产生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非自然的
文化与个人
①
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文化的呈现形式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动态
)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静态
)
文化的存在和传播
◆时政+知识 弘扬历史传承 促进文旅融合
@
时政:
2019
年
7
月
4
日,由泸州长江博物馆和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共同发起的首届
“
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
研讨会在泸州召开,会议指出:博物馆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证和民族传统产业的古代物件收藏和展示的殿堂,它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光辉而灿烂的历史,它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将起到根基性的作用。
@
知识: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
2.
文化的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从实质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微观方面
文化影响个人的成长历程,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宏观方面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从性质看:不同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
◆时政+知识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时政:
2019
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
知识:
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中部崛起中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将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经济化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文化化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政治化
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政治文化化
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时政+知识 大力实施
“
文化+
”
战略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
时政: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江西于
2019
年
7
月
5
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试行
)
》。《若干意见》指出:实施
“
文化+
”
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商业新模式,同时,鼓励和引导基于
5G
的
VR/AR
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
@
知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
表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
特点
潜移默化
(
空间影响
)
深远持久
(
纵向影响
)
角度
强调影响的方式,无形、非强制
强调影响的时效,持续、稳定
实现形式
文化氛围;文化活动
文化习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启示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
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侧重点
侧重广度,只停留在主观领域,强调人格的完善
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强调优秀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侧重人核心素质的提高,使人的综合素质即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联系
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二者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时政+知识 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杭州启幕
@
时政:
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于
2019
年
4
月
12
日在杭州启幕。数字阅读大会为杭州市落实全民阅读工程、部署数字经济
“
一号工程
”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可喜变化。预计到
2020
年,杭州将建成
300
家本土书房。通过公益性阅读服务的大规模推广和数字化技术,杭州将
“
全民阅读
”
向
“
全民悦读
”
推进,促进阅读生态的改变。
@
知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数字阅读的推广,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数字阅读大会的召开和全面阅读工程的推进,有利于为杭州居民的生活提供书香环境和全面学习的氛围,使人们在良好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全民阅读
”
向
“
全民悦读
”
的推进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弘扬某种精神、网络热词的应用、某教育基地或博物馆的设立等文化活动,考查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素养
时政头条: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革命传统教育掀热潮
2019
年
6
月全党开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以来,北大红楼红色教育基地迎来参观热潮,众多党团员干部在这里重温誓词,接受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革命传统教育。
预测押题
1.
(
科学精神
)
自
2019
年
6
月全党开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以来,北大红楼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迎来参观热潮,众多党团员干部在这里重温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表明
(
)
①
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中
②
红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③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众多党团员干部在北大红楼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
①
;教育基地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体现了
④
;革命传统文化从何而来,教育基地迎来参观热潮,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材料对此均未体现,故
②③
排除。选
B
。
答案
B
2.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6
月全党开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以来,北大红楼红色教育基地迎来参观热潮,众多党团员干部在这里重温誓词,接受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可见,
(
)
①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
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北大红楼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体现了
①
;众多党团员干部在这里重温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表明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刻影响,
③
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
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
④
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
答案
A
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
.
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依次排除错项的方法。
2.
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入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
3.
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时政头条:中国
—
东盟携手文化产业合作
二、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
××
精神的弘扬、
××
思想
(
理念
)
的落实,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素养
2019
年
7
月
5
日,中国
—
东盟动漫游戏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展吸引了
200
多家中国及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企业参展交流、洽谈签约。动漫游戏产业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热点,此次展会中,中国数十家知名动漫游戏参展商与境外买家举行洽谈采购,寻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预测押题
3.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7
月
5
日,中国
—
东盟动漫游戏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中,中国寻求与东盟各国深化文化领域合作,携手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这是因为
(
)
A.
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B.
文化产品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C.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
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
C
项正确;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B
项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所以
D
项错误,不能入选;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供智力支持没有直接关系,
A
项不能入选。
答案
C
4.
(
科学精神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作为文化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在中央大力推进
“
一带一路
”
国家战略过程中,应积极布局全球文化产业市场,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文化产业主导权,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标签。
结合材料,运用
“
文化的作用
”
的相关知识,分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问题指向是分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来分析说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③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
快速判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标志词法
侧重点法
图示法
相互影响
“
决定
”“
反作用
”“
基础
”“
重大影响
”“
促进
”
等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相互交融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劳动者素质
”“
文化产业
”“
文化生产力
”
等
强调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时政头条:扶志扶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三、结合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
(
如举办全民阅读、评选表彰模范人物、扶贫先扶志扶智等
)
,考文化的作用
(
包括文化对人的影响
)
和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
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
“
两不愁三保障
”
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
“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
。这为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
扶志
”
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毅力,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
“
扶智
”
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
预测押题
5.
(
科学精神
)
有志者,事竟成。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由是
(
)
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主动、深远持久的
③
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④
适合题意;
①
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不适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我们要积极主动感悟先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②
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
。
答案
D
6.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为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毅力,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
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
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作用,主要从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细化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答案
①
贫困文化已成为贫困地区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产技能较差,严重影响和制约山区发展,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③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在扶贫实践中要积极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扶志扶智助力脱贫。
主谓搭配判选项正误
由于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其作用具有双重性,故做题时应注意选项主谓搭配合理。
模板
6
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设问方式
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分析
××
做法的合理性
答题要素
文化对社会
(
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
+文化对人
(
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
答题要点
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热点点击
百万学子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启动
2019
年
7
月
1
日,正逢党的
98
岁生日,
“
我爱祖国,同唱国歌
”
活动在上海市
16
个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在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新普陀小学的
《
我心中的共和国之
“
最
”
》
学习活动展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课堂到社团,从校内到校外,从实践到探究,新普陀小学的
“
探寻
‘
最
’
中国
”
主题学习活动,全学科融合,全领域贯通。师生把对祖国的热爱写入美文,绘进画卷,摄入镜头,融进旋律
……
用中华汉字编织
“
最
”
美童年,用灵动音符演绎
“
最
”
美中国,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向上而生、向善而行。
今年暑期,上海百万学子,将穿越历史的风云,沿着红色文化地图,共赴一场红色之旅,在实践感悟中厚植红色基因,抒爱国之情,强报国之志。
信息提取
理论对接
信息
①
:
“
我爱祖国,同唱国歌
”
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
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信息
③
:师生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多种形式表达爱国之情,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向上而生、向善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
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育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也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新普陀小学的“探寻‘最’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树立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海百万学子沿着红色文化地图,
主题学习活动,全学科融合,全领域贯通
共赴一场红色之旅,在实践感悟中厚植红色
基因,抒爱国之情,强报国之志
注:将信息提取或理论对接补充完整,使其一一对应。
1.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百万学子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启动。他们将共赴一场红色之旅,在实践感悟中厚植红色基因,抒爱国之情,强报国之志。这表明
(
)
①
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中
②
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解析
百万学子巡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中,
①
适合题意;百万学子在实践感悟中厚植红色基因,抒爱国之情,强报国之志,说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
适合题意;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
是错误的;
③
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
B
。
答案
B
2.
(
科学精神
)
随着红色文化的盛行,一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前往参观。旅游业搭着红色文化及产品,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材料表明
(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B.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
一定的经济由一定的文化决定
D.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解析
旅游业搭着红色文化及产品,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
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A
、
B
项均与题意不符;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C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D
。
答案
D
3.
(
科学精神
)
某市为了使各城区学校更多的学生到现场参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协商决定:由教育局团购门票,供城区学生周六、周日入场参观,学生凭学生证入场参观,如无学生证的,可持学校出具的证明入场。在组委会的有序组织下,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了科技的魅力,纷纷表示:“走进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谈一谈材料中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知识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故本题中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角度、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角度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
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②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红色旅游基地,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红色文化。
③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可以让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从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红色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题第
2
题
[2017·11
,
39(1)]
“中国汞都”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因为资源枯竭,矿厂倒闭,人口流失,一度成为“死地”。
2015
年初,万山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朱砂
(
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
)
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通过一系列改造,万山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怀旧古镇,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热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万山区变化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道理。
(2
分
)
[
命题意图
]
考查知识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国家政策
依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业
能力素养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和调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考生科学精神素养
[
解题流程
]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
的经济所决定
第一步:审读设问信息,定答题方向
知识限定: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问题角度:
体现类
设问主体:
万山区变化
第二步: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
获取有效信息
调用知识
信息
①
:万山区通过投资建设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由
“
卖汞矿
”
变成
“
卖文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
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第三步:描述和阐释答案,术语加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山区通过“卖文化”,城镇面貌焕然一
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
题型模板
]
“
体现、反映、说明类
”
主观题答题模板
体现说明类试题的设问一般以
“
体现
”“
反映
”“
蕴涵
”“
说明
”
等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分析说明
“
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的
”“
材料体现了某某范围内的哪些道理
”
,或者要求学生
“
运用某某知识点
(
或知识范围
)
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
等。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
——
分
——
筛
——
联。
解答
“
体现、反映、说明类
”
主观题的四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