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5-25 发布
[学业达标]
1.(2018·黑龙江哈六中月考)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
认为“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
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D.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认为“佛法
深妙,道教虚融”,认为这三教“万善同归”“殊途共致”,体现了三教调和之
风,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隋文帝认为儒家思想是
治国之本,排除 A 项;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隋文帝强调“儒学之
道”为治国根本,排除 B 项;佛法深妙,道教虚融,而儒学入世,说明三教之间
的思想并不趋同,隋文帝认为其“殊途”,但是都可以达到“济度群品”的目的,
排除 C 项。
2.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
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 D
解析 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
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 D 项正确。儒学
自产生以来,多次受到打击和挑战,并非长盛不衰,A 项错误;B 项是理学形成的
外因;C 项不能体现“新”。
3.(2018·青海西宁四中月考)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
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
的。这反映出( )
A.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B.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C.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D.理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答案 D
解析 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
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 D 项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 B 项错误;二程继承先
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 C 项错误。
4.(2018·黑龙江哈三中月考)《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
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
律,故 C 项正确。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
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 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 D.物质财富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
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
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 C 项正确。
6.(2018·贵州思南中学月考)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
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应顾全“大
节”,节制个人的私欲,即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故 C 项正确。A 项是读
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排除;B 项是对实行圣人之道的重要性的强调,与题意不符;
D 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也不符合题意。
7.(2018·广东佛山一中段考)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
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
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 D
解析 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
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内心明
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 D
项正确。
8.(2018·广东湛江一中月考)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举行“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和“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而后使之博览”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
这是关于治学方法之争,B 项正确。朱熹的世界观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兄弟
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材料没有体现二者在世界本原上的
分歧,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 C 项;材料与道统之争无关,
排除 D 项。
9.(2018·甘肃会宁一中期中)读《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你会感觉到自己
正在与王阳明谈心。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
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答案 C
解析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
“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这体现了“心外无物”
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没有强调内心的主观感受,
排除。
10.(2018·山东泰安一中学情检测)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
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
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
A.“物皆有理”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这就是你的良知”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致良
知”,D 项正确。题干不涉及“理”,排除 A 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
张,B 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寻找“心”的方式和手段,材料没有涉及,C 项错
误。
[等级提升]
11.(2018·陕西西安一中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
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
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
答案 B
解析 “‘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
想自由发展,B 项正确。儒学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A 项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
是主流思想,C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存,并未合一,D 项错误。
12.(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
价理学:“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
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
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 )
A.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 A
解析 “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
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
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
内”表明有一定封闭性,故 A 项正确。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故 B 项错误;
C 项太过绝对,故 C 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而是为了说
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正确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项错误。
13.(2018·黑龙江哈三中期中)《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
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
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人的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可以
以理为依据,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
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说明必须
在符合义理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
百姓生计的关注,故 D 项错误。
14.(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
季忠义录》记载,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 500 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
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
求成圣成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南宋理学思想的盛行有关,南
宋时期朱熹将维护君主统治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解释为“天理”,要求士
大夫忠君守节,唯君是从,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是在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并非南宋时期;B 项错误,民主思想的萌发是在
明末清初时期,并非南宋时期;C 项错误,三教融合的趋势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
并非南宋时期。
15.(2018·广西南宁三中月考)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
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
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
独立思考。这说明(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
包含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 项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
思想的发展,A 项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只是
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 项错误;D 项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
16.(2018·福建莆田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
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
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
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
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
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
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
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
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
点,并分析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
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答案 (1)主要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
物致知”。
糟粕: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一
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2)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贡献:含有批评专制
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原”“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中可以得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
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程朱理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来得出第二
小问的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矛盾、社会秩序角度分
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三信息从对专制、偶像崇拜和对理学的冲击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