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 MB
- 2021-05-25 发布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知识梳理
】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
地理背景
:
(1)
范围
:_______
、吉林、
_____
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
(2)
地位
:
我国重要的
_______
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
牧业生产基地。
黑龙江
辽宁
商品粮
2.
自然条件
:
(1)
气候条件。
一年一熟
低温冷害
4
~
10
月
(2)
地形条件
:
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
单元
,
利于农业
_____
经营。
(3)
土壤
:_____________
广布
,
有机质含量高
,
利于农业
生产。
3.
社会、经济条件
:_____
基础良好
,
交通发达
,
人口密度
较低。
多种
黑土、黑钙土
工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
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_____
、地貌、
_____
和土
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气候
植被
名 称
主要农作物
松嫩平原
_____
、大豆、甜菜
_____
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_____
平原
水稻、冬小麦
玉米
三江
辽河
2.
主要农业生产区
:
(1)
耕作农业区。
(2)
林业和特产区
:
大兴安岭
,_________,_______
。
(3)
畜牧业区
:_________
、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
地。
小兴安岭
长白山
西部高原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1.
地位
:
(1)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_________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
大规模机械化
专业化
四、农业发展方向
1.
存在的问题
:
_________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
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
用
,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
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
(1)
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人口激增
3.
农业发展方向
:
区 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
,
继续强
化
___________
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
以
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商品粮、豆
区 域
发展方向
西部
草原区
围绕
_________
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
题
,
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
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生态建设
区 域
发展方向
山区
以
_____________
为核心
,
多元开发特色
农业产品
,
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
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
工业
森林资源保育
【
盲区扫描
】
1.
东北地区并非是东北三省。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
,
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
,
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
,
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并不都是一年一熟。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
;
辽河平原可以种植冬小麦
,
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3.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并非只是劣势。
热量不足致使作物一年一熟
,
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防寒问题。但冬季长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
使土壤肥沃
;
冬季积雪春季融化
,
缓解春旱
,
可改善土壤的墒情。
4.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非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
随着各种生态工程的实施
,
东北地区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受到限制
,
因此依靠科技
,
提高单产
,
走农业综合开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1.
自然条件
:
(1)
气候条件。
地
区
温度带
≥
10℃
的积温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状况
南
部
暖温带
3 600℃
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
,
冬季寒冷
,
夏季温暖
,
年降水量
300
~
1 000 mm,
且集中在夏季
,
雨热同期
制约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特点
①东北地区的水热条件基本满足喜凉类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
,
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
4
~
10
月
;②
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中
部
中温带
1 000
~
3 600℃
北
部
寒温带
1 000℃
以下
(2)
地形、土壤条件。
地面
结构
地貌类型及
地形区分布
对农业
的影响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
水绕
山
地
西部
大兴安岭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森林资源丰富
,
居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
千里
平
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
平原面积广大
,
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
土壤肥沃
东部
三江平原
中部
松嫩平原
地形
平坦
高
原
西部
内蒙古高
原东部
优质草原牧场
2.
社会经济条件
:
【
拓展提升
】
珠江三角洲和南疆发展特色农业的区位对比
区域
特色
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
,
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
,
市场广阔
;
水、陆、空交通便利
;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区域
特色
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
,
土地资源丰富
,
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
;
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
典题研析
】
(2014·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
,
于
1957
年开始垦荒。目
前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
,
人口
20
多万。这里空气清新
,
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
土壤肥沃。近年来
,
建三江重点
种植水稻
,
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
技术科学生产
,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
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
思维导引
】
第
(1)
题
,
环境质量是否优良的条件分析
:
第
(2)
题
,
农作物虫害少的气候条件分析
:
第
(3)
题
,
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可结合材料中
“
土壤肥沃
”“
精准施肥
”
进行分析。第
(4)
题
,
“
中国绿色米都
”
的原因应从
“
绿色
”“
米都
”
两个方面分析。
【
尝试作答
】
(1)
开垦历史短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
地广人稀
,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
,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
废气、废水、废渣等
)
较少
,
环境污染轻微。
(2)
纬度高
(48°N
附近
),
冬季寒冷而漫长
,
害虫
(
虫卵
)
不易越冬
;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
日低温较低
,
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
土壤肥沃
(
肥力高
);
精准施肥
,
控制施肥量。
(4)
环境质量优良
(
污染少
);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
生产绿色稻米
;
生产技术先进
,
具有示范作用
;
生产规模大
;
单位面积产量高
,
总产量大
;
商品率高等。
【
通关题组
】
下图为我国某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00
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
)
A.
干旱、洪涝频率增加
B.
土地石漠化加剧
C.
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
A.
扩大商品粮基地建设
B.
推广基塘农业模式
C.
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
D.
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
解析
】
1
选
A,2
选
D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区
,20
世纪
50
年代
,
该地以沼泽地为主
,
随着北大荒开发的进行
,
沼泽面积减小
,
耕地面积增大
,
会导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第
2
题
,
目前可以采取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
促进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读某四种水果
2011
年产量居前五位的省份列表
,
完成
3
、
4
题。
水果
2011
年产量居前五位的省份
甲
陕、鲁、陇、冀、豫
乙
蜀、湘、赣、粤、鄂
丙
S
、冀、鲁、陕、豫
丁
粤、桂、滇、闽、黔
3.
甲、乙、丙、丁对应的水果依次为
(
)
A.
苹果、柑橘、香蕉、葡萄
B.
柑橘、苹果、葡萄、香蕉
C.
苹果、香蕉、葡萄、柑橘
D.
苹果、柑橘、葡萄、香蕉
4.
丙水果产量最高省份
S
种植该水果的主要优势条件
是
(
)
A.
纬度较低
,
热量充足
B.
土层深厚
,
土壤肥沃
C.
盆地多雾
,
水汽充足
D.
光照充足
,
昼夜温差大
【
解析
】
3
选
D,4
选
D
。第
3
题
,
选项中四种水果中
,
苹果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柑橘主要在亚热带、香蕉主要在
热带地区
,
葡萄在成熟时光照充足利于糖分积累
,
结合
表中的省份区域分布
,
选项
D
正确。第
4
题
,S
省葡萄产量
最高
,
说明适宜葡萄生长的自然条件非常好
,
结合冀、
鲁、陕、豫四省葡萄生长条件
,
突出
S
省的优势
,
可知
S
省种植该水果的主要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017·
铜陵模拟
)
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战略格局图
,
完成
5
、
6
题。
5.
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A.
人口众多
,
劳动力丰富
B.
光热充足
,
复种指数高
C.
人均耕地多
,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
单产高
,
但商品率低
6.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
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
A.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
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
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
,
扩大灌区面积
D.
甘肃、新疆主产区要扩大耕地面积
,
发展节水农业
【
解析
】
5
选
C,6
选
B
。第
5
题
,
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优越
条件主要是地广人稀
,
土壤肥沃
,
耕地集中成片
,
因此东
北农业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较高
,
但生产较为粗放
,
单
产较低
;
而且东北纬度较高
,
热量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
展的限制性条件
,
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
复种指数较
低。第
6
题
,
水稻喜湿热
,
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
地区
,
黄淮海平原主要种植小麦
;
由于华南主产区城市
快速发展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使农业用地转化
为非农业用地
,
所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
该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
河套灌区主产区若大
力引黄灌溉会造成中下游水量减少
,
影响中下游工农业
发展
,
且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
河套灌区主产区属于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
大力引黄灌溉易引起本地土地盐
碱化
,
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
甘肃、新疆主产区属于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
扩大耕地面积容易加剧沙漠化
,
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7.(2017·
赤峰模拟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
,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区
,
面积约
103
万平方千米。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捏把黑土冒油花
,
插根筷子能
发芽”
,
素有“土中之王”美称的东北黑土地
,
由于长
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
,
弥足珍贵的黑土层正以每年
0.3
到
1
厘米的速度流失。
(1)
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2)
分析东北黑土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
解析
】
第
(1)
题
,
从自然条件分析
,
东北地区气候属温
带季风气候
,
水热配合协调
,
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
主
,
耕地面积广大
,
土壤肥沃
,
大部分是黑土、黑钙土。
灌溉水源充足
,
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
从社会经济条件分
析
,
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
,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铁路
公路运输发达
,
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
粮食商品率高。
第
(2)
题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人类开垦利用过程中
,
不合理开垦
,
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等造成。
答案
:
(1)
自然条件
:
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
,
水热配合协调
,
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
,
耕地面积广大
,
土壤肥沃
,
大部分是黑土、黑钙土。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
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
,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
,
地广人稀
,
粮食商品率高。
(2)
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人类开垦利用过程中
,
不合理开垦
,
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等造成。
【
加固训练
】
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2012
年
12
月
1
日~
2013
年
4
月
15
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
(
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
,
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
据图甲和图乙
,
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
,
并说明理由。
(3)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
,
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
解析
】
该题以等值线为载体
,
考查我国东北地区春季
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农业发展情况。第
(1)
题
,
仔细阅读
图形
,
根据图例判断
,
首先说明整体差异状况
,
再说明分
布变化情况
,
然后找准极值所在位置。如果选择图甲气
温距平图作答
,
根据图示
:
图中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
;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
西部偏低值最大达
4℃
以上。如果选择图乙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作答
,
根据图示
: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
偏多量大致由东北
向西
南增大
;
西南部偏多量最大
,
达
1
~
2
倍。第
(2)
题
,
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地区主要因为冬季降
雪多
,
而气温低
,
融化少
,
导致地面积雪多。西部地区气
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
,
降雪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
;
积雪
量大。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
,
西部海拔低于
200
米
,
为平原地区
,
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
(3)
题
,
东北地区热量低
,
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
降水较少
,
主要是以旱地为主。根据气温较常年低
,
导致春播推迟
,
生长期缩短
;
根据降水较常年多
,
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
,
难以耕作
;
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
影响农作物产量。
答案
:
(1)
图甲
: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
(
或大部分地区偏低
2
~
4℃);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
(
或由东向西
)
增大
;
西部
(
或西部平原
)
偏低值最大
,
达
4℃
以上。
图乙
: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
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
(
或由东向西
)
增大
;
西南部
(
或西部平原
)
偏多量最大
,
达
1
~
2
倍。
(2)
西部平原地区
;
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
;
降雪
(
水
)
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
;
积雪量大
;
地势平坦
,
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
,
春播秋收
;
春温较常年偏低
,
春播推迟
;
生长期缩短
(
或收获延迟
,
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
;
土壤中含水量过大
,
难于耕作
;
不利于作物生长。
考点二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
,
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
并日益突出
,
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
2.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
问 题
对 策
黑土
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
表土流失较为严重
,
土壤肥力下降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②
加强黑土的培肥
,
增施有机肥
;③
植树造林
,
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问 题
对 策
林业
发展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
覆盖率日益下降
①以营林为主
,
合理采伐
;②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
保护生态环境
问 题
对 策
湿地
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
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
,
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
;③
采取工程措施
,
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3.
东北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
针对东北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
结合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
今后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
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
,
各业要全面发展
;
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
,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程农业产业化进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
延长产业链
,
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
,
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
,
改善水源灌溉条件
,
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
,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
,
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
,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
拓展提升
】
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
耕
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
,
忽视了多种经营
,
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
;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
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
;
延长产业链
,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
提高经济效益
;
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
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牧
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
,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
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
,
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
典题研析
】
(2015·
浙江高考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
,
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
(1)
、
(2)
题。
(1)
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
可推断出
(
)
A.
甲地海拔较高
B.
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
丁地地势低平
D.
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
目前
,
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
①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思维导引
】
第
(1)
题
,
图中甲地位于三江平原
,
土地利用类型由林地变为湿地
,
海拔较低
;
丙地位于乙地的河流上游段
,
地势较高
,
开发条件好
;
乙地地势低平
,
沼泽中水体较多
,
开发难度大
;
丁地位于河流上游
,
为林地主要分布区
,
地势较高
,
开发耕地会加剧水土流失。第
(2)
题
,
思维流程如下
:
【
尝试作答
】
(1)
B
,(2)
B
。
【
通关题组
】
1.
从
2000
年起
,
我国一直存在粮食缺口。
2004
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粮食预期生产目标是
4 550
亿千克
,
当年的国内总需求大概是
4 900
亿千克
,
有
350
亿千克的缺口。从
2004
年开始
,
我国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读下表
,
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
(2002
年
)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
面积
/km
2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
谷物产量
/kg·km
-2
4 916
5 872
5 870
7 044
6 207
6 175
4 885
(1)
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
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
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
?
为什么
?
(3)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
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
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
【
解析
】
第
(1)
题
,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
,
耕地面积广
;
人
口较少
,
人均粮食产量较高。故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
品率较高。第
(2)
题
,
东北平原目前单产较低
,
增产潜力
较大
;
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商品粮基地
,
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
,
耕地面积有所下降
;
同时由于现在单产较高
,
已没有多大的增产潜力。第
(3)
题
,
东北平原还存在明显的缺点
,
如纬度高
,
热量不足
,
农业科技水平低
,
农业投入明显不足
,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答案
:
(1)
土地辽阔
,
耕地面积广
;
人口较少
,
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2)
有道理。东北平原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
增产潜力大
;
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一些商品粮基地
,
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
,
耕地面积会有所下降
;
同时目前单产较高
,
增产潜力已较小。
(3)
纬度高
,
热量条件差
;
农业科技水平低
;
农业投入不足等。
2.(2017·
长沙模拟
)
阅读图文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南海子湿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
,
该湿地为黄
河变迁留下的故道。调查发现
,
黄河开河
(
河流解冻
)
前
后两个时间段迁徙至南海子湿地的大天鹅
,
采食植物的
种类存在明显差异。以
2006
~
2007
年为例
,
黄河开河之
前
,
首批迁徙到湿地的
18
只大天鹅
,
以采食酸模叶蓼为
主
,
占食物组成的
99.4%;
黄河开河之后
,
迁徙到湿地的
120
只大天鹅
,
以采食玉米为主
,
占食物组成的
69.7%
。大天鹅采食植物的种类与本地的优势植物以及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每年农民把玉米种到岸滩上后
,
往往不到收获季节就会被上涨的河水淹没
,
最多也就是三年一收
,
典型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
(1)
据图
,
分析该湿地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
(2)
评价当地种植玉米的区位条件。
(3)
推测大天鹅在黄河开河前后采食植物数量、品种产生差异的地理原因。
【
解析
】
第
(1)
题
,
湿地形成的外力作用可从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方面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南海子湿地位
于黄河上游的内蒙古高原
,
地势平坦
;
黄河在该河段有
凌汛现象
,
在黄河解冻后产生的洪涝导致河水泛滥
;
黄
河在此河段由于地势平坦
,
流速变慢
,
河流携带的泥沙
淤积
,
排水不畅
,
形成季节性低浅的滩涂和浅水沼泽、
湖泊等湿地。第
(2)
题
,
评价玉米种植的区位条件可从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方面分析。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位
于中温带
,
具备一年一熟
(
春种秋收
)
的热量条件
,
该地
区有黄河经过
,
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
同时由于黄河的季
节性泛滥
,
使岸滩的土地肥沃
,
适合玉米的种植。但由
于该地夏季多暴雨、冬季多凌汛
,
黄河泛滥严重
,
导致
玉米三年一收。第
(3)
题
,
从题干可知黄河开河应为河冰
融化
,
即发生凌汛的季节。在黄河开河前
,
河流封冻气温较低
,
大天鹅只能栖息在非结冰水域
,
栖息范围小
;
此时的玉米已被黄河水淹没
,
整个冬季都被冰面封存
,
食物来源少
,
大天鹅只能以当地天然优势植物
——
酸模叶蓼为主
;
黄河开河后
,
大量未收获而被冰封的玉米得以浮出水面
,
为集中迁徙而来的大天鹅提供食物。
答案
:
(1)
该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内蒙古高原
,
地势平坦
,
凌汛、洪涝导致河流泛滥
,
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
,
形成季节性低浅滩涂和浅水沼泽、湖泊等湿地。
(2)
位于中温带
,
具备一年一熟
(
春种秋收
)
的热量条件、岸滩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等有利条件
,
但当地洪涝严重
(
或多夏涝、凌汛
)
导致三年一收。
(3)
黄河开河应为河冰融化
,
发生凌汛的季节。开河前
,
河流封冻气温较低
,
大天鹅只能栖息在非结冰水域
,
栖息范围小
,
食物来源少
,
以当地天然优势植物为主
;
被黄河水淹没的玉米
,
在整个冬季都被冰面封存
;
开河后
,
大量未收获的玉米浮出水面
,
也为集中迁徙而来的大天鹅提供食物。
图表解读
26
区域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图的判读
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图多以景观图、地理关联图的形式呈现
,
主要考查分布地区、生产环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
跟踪演练
】
(2015·
福建高考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
季风水田农业
B.
乳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混合农业
2.
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
A.
价格低廉
B.
减耗保鲜
C.
绿色优质
D.
品种丰富
【
解析
】
1
选
D,2
选
C
。第
1
题
,
从农业活动的生产对象看
,
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
,
且均占一定的比例
;
从农产品的用途看
,
该区域的农业活动主要为商品农业
;
据此判断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第
2
题
,
从该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看
,
该地农业活动中没有投入化肥、农药
,
杜绝了农药残留
,
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绿色优质
”
。
读我国某地农村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图
,
回答
3
、
4
题。
3.
最适宜发展该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
)
A.
南疆绿洲地区
B.
华北平原地区
C.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D.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
4.
该农业生产模式
(
)
A.
养猪、养鸡、养蚯蚓污染环境
,
不利于环境清洁
B.
是混合农业
C.
农田主要肥料是化肥、粪肥、塘泥
D.
双季稻生产
,
商品率高
【
解析
】
3
选
C,4
选
B
。第
3
题
,
图中利用沼气池发展农业
生产
,
说明该地气温高
,
不会是青藏地区
,D
错
;
该地有水
稻种植业
,
不会在缺水地区生产
,A
、
B
错
;
只可能是长江
中下游地区
,C
正确。第
4
题
,
该生产模式养猪、养鸡
,
粪
渣、杂物生产沼气
,
不污染环境
,
养蚯蚓利于环境清
洁
,A
错
;
有养殖业
,
也有种植业
,
故为混合农业
,B
正确
;
农田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
,
没有化肥
,C
错
;
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
,D
错。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5-25 12:48:264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03:05:135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5 02:58:483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22021-05-24 23:19:4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21:59:17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4 17:18:15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16:26:57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