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50 KB
- 2021-05-25 发布
写作训练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按所给材料的性质来分类,常见的有故事型和言论型,小众的有漫画型和诗歌型。上述材料不言自明,属于言论型。故事型材料形象表述居多,关键词的提炼难度较大;言论型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比较浅露,似乎比较容易拿捏得准。初读上面的材料,我们觉得
“
特立独行
”“
承受压力
”“
抛弃是非
”“
归属感
”
等词都有一定的分量,大有乱花迷眼,相顾茫然之感。由此可知,言论型材料的审题立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立意的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机械僵化,前几年流行的
“
对立型
”
言论材料作文近年来已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上面题目中这种
“
单一材料、复合句型
”
的言论型材料,
2016
年高考江苏卷
“
有话无话
”
的作文题就是其中的典型。
1
2
3
4
5
6
因为是
“
单一材料
”
,所以整个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尽管考生在表述上可能有所差别,但是透过文字的外衣体悟其内涵,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是
“
复合句型
”
,所以尤其应该关注其侧重
——
在转折、递进等复句类型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后半部分
。
上面材料中
“
然而
”
一词语意发生转折,重心便落在了后面三句话上:
①
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
②
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
③
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其中,句
②
表达琐碎,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应该是讲
“
从众
”
现象。在审题过程中,多次强调的词语往往就是核心关键词,并且有一种强调叫作
“
反面强化
”
,我们发现
“
从众
”
的反义词就是
“
特立独行
”
,因此句
②
是在反面强化
“
特立独行
”
一词
,
1
2
3
4
5
6
句
③
则进一步反面强化。所以,我们可以确定,
“
特立独行
”
乃是材料所体现的
“
核心关键词
”
。
我们不妨把
“
承受压力
”“
抛弃是非
”“
归属感
”
等概念看作
“
次要关键词
”
。光
“
核心关键词
”
不能立意,不能成为议论文的观点,不妨选择个别
“
次要关键词
”
搭配成语意完整的句子。所以,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
承受压力,特立独行;
②
特立独行,拒绝从众;
③
特立独行,认清是非;
④
特立独行,也能找到生命的归属感
……
(2)
拟写提纲:略
。
1
2
3
4
5
6
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
《国语》
(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
①
贵在认清事物。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事物正确的认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②
轻视与重视。态度决定一切,轻视与重视,其结果会迥然不同。轻视就会从易到难,反之,重视就会从难到易。
③
认识
·
态度
·
行动。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无数的事实与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认知、端正的态度和踏实的行动才能让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
1
2
3
4
5
6
相比之下,以
“
难与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等立意就显得一般,以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要善于发现
”
等立意就明显有失偏颇,至于不少同学反复在难、易或难与易的关系问题上做文章,看上去扣题,其实流于肤浅,没有真正读懂材料的内涵,因而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材料作文来
。
(2)
拟写提纲:略
。
1
2
3
4
5
6
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
(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这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指出有些人
“
仰望别人
”
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
“
仰望别人
”
的人
“
被别人仰望
”
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蕴含矛盾、富有哲理意味的作文题
。
材料的关键词是
“
仰望
”
,
“
仰望
”
意为
“
敬仰而有所期望
”
(
《现代汉语词典》
)
,它与羡慕有一定的区别,羡慕只是爱慕、钦慕,看到别人有的好东西,希望自己也有,与
“
仰望
”
相比,它缺少一种敬仰之情,所以,不能只写成
“
羡慕
”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
这一点上可以说
“
仰望别人
”
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仰望别人,
1
2
3
4
5
6
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
“
仰望
”
就失去了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其实,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
“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
。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
“
自信
”
的问题。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仰望西方的自由民主,大肆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究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
“
天人合一
”
,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正确的做法是
“
仰望别人
”
,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辉煌
……
1
2
3
4
5
6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
“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
”
只是引子,从
“
习惯
”
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
“
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
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
“
仰望
”
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
“
相信自己
”
,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
本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该是: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
“
自信
’
,应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
1
2
3
4
5
6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
“
仰望
”“
自信
”
的具体内容。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
“
文化
”“
艺术
”“
民族
”
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2)
拟写提纲:略。
1
2
3
4
5
6
4.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
(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本次作文材料是两句话,第一句是讲人要明白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关键词是
“
弄清
”“
奥秘
”“
生活
”“
意义
”
,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奥秘。第二句话则相反,对生活的真相不知或者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意思是生活不一定要弄清楚或全弄清楚奥秘,这里强调的是
“
滋味
”
,有别于
“
意义
”
。
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
“
弄清
”
与
“
不知
”
(
不尽知
)
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所具有价值评判的不同。
“
弄清
”
就是要完全了解,把握真相等;
“
不知
”
,就是不需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就这样过着,难得糊涂;
“
不尽知
”
,就是不需要追根求源,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无须揭示生活的真相等。
“
弄清
”
是求真,
“
不知
(
不尽知
)
”
是求美。如果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均属于符合题意
。
1
2
3
4
5
6
立意参考:
①
人只有询问着、体察着、感受着才领略享受了生活的意义
(
从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
)
。人要活得明白、通透才有意义。
②
人无须弄清生活的原委
(
包括有所期待、有所等待、有所迷惘、有所失望、且信且疑等等
)
,生活才有滋味。人要活得超脱。
③
如果强调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寻求统一,自圆其说,也视为切题。如果学生从反面立意,批判思维且言之成理,应正常判分。
(2)
拟写提纲:略
。
1
2
3
4
5
6
5.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用即真理。
——
[美]
威廉
·
詹姆斯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
巴金
《灯》
(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这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威廉
·
詹姆斯的
“
有用即真理
”
强调了
“
物质有用
”
的实用主义观点,而巴金的
“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
则意图纠正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只重物质的偏颇认识,强调人在
“
吃米
”
这一必要的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例如
“
理想
”“
梦想
”“
信念
”“
信仰
”“
精神
”“
精神家园
”
等。
本题最好的立意应该是把两句话中有联系的部分综合起来,对
“
物质与精神
”
进行辩证思考,在肯定
“
物质有用
”
的基础上,着重阐发精神层面的东西
“
有用
”
,对人生有重要意义。否定
“
物质有用
”
是错误的,只谈
“
物质有用
”
或
“
无用
”
是偏颇的。
1
2
3
4
5
6
题目的设计意在激发青年学生在信仰缺失的物质化时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呼唤精神的回归和诗意人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
拟写提纲:略
。
1
2
3
4
5
6
6.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个成语叫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
“
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
。
(
1)
审题立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写提纲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答案
(1)
审题立意提示:这一材料作文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因为前后两句话之间是用
“
可是
”
连接的。
“
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
可理解为:
①
期望很高,结果令人失望;
②
投入很大,收获微乎其微;
③
精力花了不少,成效甚低。
从后一句入手或者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核心立意。如:
①
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
②
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
③
付出与回报
……
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也视为切题,如
“
付出总有回报
”
。
(
在阅卷过程中听取了部分老师的意见,如按后一句的原意,对后一句采取否定态度,也算切题。然而实际阅卷过程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立意
)
以
“
理想与现实
”“
要辩证地看待
”
立意,则视为合题。如果谈
“
环境决定
……”“
不忘初心
”
等,则视为偏题
。
1
2
3
4
5
6
补充说明:在实际阅卷中,对
“
播种龙种
”
出现了两种理解:一种应该说是属于名句的原有解释,
“
播种龙种
”
,即整体理解为
“
辛勤地播种
”“
踏实地耕耘
”
。还有一种理解,把
“
播种
”“
龙种
”
分开理解。这样就把
“
播种龙种
”
理解为
“
先天条件好
”“
起点高
”
。第二种理解更广义一点。我们觉得也有道理。
(2)
拟写提纲:略
。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