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 MB
- 2021-05-25 发布
专题
8
人口的变化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25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问题
考点
26
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复杂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考点
25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问题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1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①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
知识拓展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
2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
2.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
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2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
a.
人口基数大,数量增长快;
b.
农村人口比重大;
c.
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
)
;
d.
人口素质较低;
e.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的人口对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考法
1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
1
)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
4%
左右,自然增长率在
1%
以下,接近于
0
,甚至是负值。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
3%
左右,死亡率在
1%
以上,自然增长率在
2%
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
1%
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
1%
以下,接近于
0
,甚至是负值。
1.
人口增长模式判断
【
特别注意
】
①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2
)根据坐标图中的坐标值来判断
(
3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特征来判断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2.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指某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情况,在考试中,该知识点主要是通过对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等)进行分析,掌握该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并能够明确该年龄结构特点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一般而言,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水平、国家政策、区域产业结构等相关,同时年龄结构也能够有效地反映这些特点。例如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则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16
~
24
岁青年人口比重大,则多出现在教育发达地区,如大学城等;
25
~
50
岁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则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若女性比重大,则该地区轻工业发达,反之则重工业发达;当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
(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
),则该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
。
在考试中,该知识点考查角度主要通过图表信息分析某地区人口年龄的构成、变动情况及其对当地就业等的影响。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等有关。
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中,根据少儿、成年、老年人口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可以判断出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状况。如果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
7%
,就可以判断这个地区进入老龄化。比重越高,说明老龄化越严重,如下表所示:
考例剖析
例
1
[海南单科
2017·1~2
]
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
2050
年,世界人口将由
2000
年的
60
亿增长到
90
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考法
1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
1
)该国可能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印度
D.
俄罗斯
(
2
)根据预测,从
2000
年到
2050
年,该国( )
A.
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
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
解析
】
(
1
)读图可知,该国
2000
年和
2050
年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都约为
18%
,中国人口在
2000
年占世界人口比重超过
20%
,所以可以判断该国为印度,美国和俄罗斯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占世界人口比重远低于
15%
。
【
答案
】C
(
2
)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印度从
2000
年到
2050
年占世界人口比重保持稳定,说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根据题干提示,
2050
年世界人口将由
2000
年的
60
亿增长到
90
亿,则印度的人口数量也相应增长,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在
2000
年就已经是传统型。
【
答案
】B
【
关键点拨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计算能力。关键是结合图中的人口比重算出人口总数,清楚人口比重不等于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总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
(本年出生人数
-
本年死亡人数)
/
年总人数
×1000‰=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例
2
[经典题]
下图示意某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
1300
万。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
1
)
20
世纪
90
年代和
80
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总人口
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
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
A.
美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德国
【
解析
】
(
1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略有增加,
A
、
C
错误;总人口增长率大于
0
,所以总人口增加,
B
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但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D
正确。
【
答案
】D
(
2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该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国际迁移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为负,且
90
年代比
80
年代大幅下降,说明
90
年代该市国内迁出较大;
90
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
A
正确;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
B
、
C
、
D
错误。
【
答案
】D
例
3
[经典题]
如图曲线为某国
2000
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
0
到
1
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
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
2001
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
2000
年新生人口的
80
%。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
1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
年,
2066
年
B.2066
年,
2019
年
C.2001
年,
2019
年
D.2001
年,
2066
年
(
2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
数量
B.
职业构成
C.
性别构成
D.
年龄构成
【
解析
】
(
1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负担。由题干可知,该曲线为某国
2000
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
0
到
1
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且
18
~
65
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因此人口负担最轻即为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而人口负担最重即为劳动力人口比重最小,若从
2001
年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则当
2001
年出生的人口年满
18
周岁时,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为
2019
年;而当
2001
年出生的人口年满
65
周岁时,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为
2066
年,因此选择A。
【
答案
】A
(
2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变化对职业构成的影响。由于新出生人口年龄较小,不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
A
错误;随着新出生人口的减少,以新生婴儿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部门,由于婴儿的减少,其就业人员也将逐步减少,因此
B
正确;新生婴儿的减少与劳动力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无关,
C
、
D
错误。
【
答案
】B
考点
26
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2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考法
3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1.
国际人口迁移
2.
国内人口迁移
应试基础必备
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分析
5.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法
2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
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
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口向
“
阳光地带
”
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口则多处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
住地迁移。
下表结合具体人口迁移的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地理环境,分析人口迁移的动因:
考法
3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迁移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形式是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在判读分析该类图示时,一般采取“读轴
—
看线
—
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
1
)从图
1
中可以获取:
①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迁入率、迁出率,说明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而变化。
②机械增长率
=
迁入率
-
迁出率。
③随年份变化,迁入率波动上升,迁出率波动下降,从而推断出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④我们可以用“垂线法”判断出
1997
年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数值,同理可判断出机械增长率
1997
年最小、
2008
年最大。
1.
读图获取信息
(
2
)从图
2
中可以获取:
①纵坐标代表迁出率,横坐标代表迁入率。
②从图中可获取迁入率、迁出率和机械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③读出任意一点的迁出率和迁入率数值并能计算出机械增长率的数值。
(
1
)判读某区域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该地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
3
)判读区域人口迁移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详见本考点应试基础必备
4
相应内容。
2.
判读方法
(
2
)判断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如果人口迁入大于迁出,依据一般的人口迁移规律,可说明该地区经济较发达,反之则较落后。
例4[课标全国Ⅲ2016·4]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题。
考法2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考例剖析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入地的拉力因素通常有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教育条件好、气候适宜等,其中,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上海作为我国发达城市,2015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原来吸引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已转移或者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减少,故A正确;食品价格不会短时间内大增,也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B错误;随着社会发展,环保要求和环保技术提高,上海环境质量只可能提高,不可能下降,C错误;交通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D错误。
【
答案
】A
考法3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例5[北京文综2015·11]
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以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据材料可知,对甲地牵挂程度越高的城市,应该是甲地人口迁入越多的城市。所以,从材料可推断甲地人口的迁出状况。对甲地牵挂程度较高的城市南方比北方多,说明甲地迁往南方的人口比北方多,A错误;直辖市只有4个,其中只有北京和上海排在对甲地牵挂程度前五之列,而省级行政中心数量众多,其中很多城市对甲地的牵挂程度都很高,说明甲地人口迁往省级行政中心的数量超过迁往直辖市的数量,B错误;对甲地牵挂程度较高的沿海城市多,内陆城市少,说明甲地迁往沿海地区的人口超过迁往内陆地区的人口,D错误;珠江三角洲与四川盆地比较,珠江三角洲对甲地牵挂程度较高的城市多,说明甲地迁往珠江三角洲的人口超过迁往四川盆地的人口,C正确。
【
答案
】C
例6[经典题]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
—
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1)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正确。A、B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市人口总量有关,D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2)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正确,A、C、D错误。
【
答案
】
(
1
)
C
(
2
)
B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复杂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有下列几种图示,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差异。
平面三角坐标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平面三角坐标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比重,不表示绝对量。人口平面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如右图所示:
1.
平面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
2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个箭头,如上图的④⑤⑥。
(
1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①②③。
(
4
)验证一下三个数值的总和是否为
100%
。
(
3
)读出箭头④⑤⑥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也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上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
0~14
岁约为
24%
、
15~64
岁约为
58%
、
65
岁及以上约为
18%
。
【
易错警示
】
平面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是人口统计图中最易出现问题的,在判读过程中常出现的判读误区主要有:①读取坐标轴数据时,习惯性的按照直角坐标系读取,分别读取与每一个坐标轴垂直点的数值。②完全按照上述方法读取,忽视了坐标轴数值的变化,上图中
0
~
14
岁数值自左向右逐渐增大,如改为自左向右逐渐减小,则读取方法如下图:
四边形坐标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
1
、图
2
所示:
2.
四边形坐标图的判读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图
1
中的底边(横轴)表示人口死亡率,左边的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
Ⅰ
、
Ⅱ
、
Ⅲ
、
Ⅳ
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
2
),沿着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Ⅱ
、
Ⅰ
、
Ⅳ
、
Ⅲ
。判断某点数据时,可过此点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
2 Ⅰ
处的虚线,
Ⅱ
、
Ⅰ
、
Ⅳ
、
Ⅲ
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约为
0‰
、
7‰
、
14‰
、
28‰
。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
金字塔图的判读
(2)
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增长型)
——
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成年型(静止型)
——
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老年型(缩减型)
——
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1)
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不断转变而转变(正常转变)。
②异常变化
a.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①处)。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③处)。 这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由钢铁、纺织等对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总的来看,人口统计图的判断一般可按照以下步骤:
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极坐标统计图,也称玫瑰统计图、雷达统计图或定位统计图,它是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多条数值坐标轴,每个分类都有自己的数值坐标轴,把统一数据系列的值用折线连接起来而形成,用来比较若干数据系列的总体水平。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年人口比重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4.
极坐标图的判读
(
1
)图中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或多边形)表示频率,频率高低与同心圆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对极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具体的方法如下:
(
3
)根据同心圆(或多边形)的轮廓线与方向线的交点,就可以读出具体省级行政区老年人口的比重。例如,上面左图中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为
8
%。
(
2
)图形中辐射状分布的线段表示方向。
【
总结归纳
】
人口变化特征分析
在考试中,对人口变化特征的分析,主要通过判断地区人口图表信息,分析人口变化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但是人口统计图变化多样,需要掌握图表反映的人口数据信息综合考虑,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
1
)首先,应认真审题、找出关键信息,尤其是图表中的坐标信息,例如人口增长数量、累计人口增长数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2
)其次,应该理解和掌握人口的变化特点,并能够根据变化特点,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或是人口变化能够反映出的问题;
(
3
)最后,能够理解区域人口变化受到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共同影响。
例如,在[课标全国
Ⅰ2014·10
~
11
]中,考生通过统计图判断每个阶段的移民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就可以计算出每年的人口总数,进而得出这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统计图。
综合考练
综合考练
1
[福建莆田一中
2017
考前模拟]
黑龙江黑河
—
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下图示意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不含港澳台数据,
2020
年、
2030
年为预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1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 )
A.
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
B.
东南半壁趋向均衡
C.
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D.
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
2
)下列原因中,最可能导致
2020—2030
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的是( )
A.
全国人口数量减少
B.
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
C.
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
综合考练
2
[经典题]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
(
1
)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
2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
年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5-25 12:48:264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03:05:135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5 02:58:483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22021-05-24 23:19:4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21:59:17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4 17:18:15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16:26:57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