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5-25 发布
课时检测(二十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解析:选A 材料中“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表明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32个传统手工行业”,没有涉及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政府扶持与材料中“鸦片战争后”不符,故D项错误。
2.下面是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程度不同
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解析:选B 地理位置与工人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排除A项;由表格数据可知,工人罢工次数较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比较少,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内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较少,即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C、D两项不是工人罢工次数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
3.(2019·濮阳一模)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这批商人( )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
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
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依附于外国人”可知这批商人可以向西方商人学习,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故A项正确;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主义不会支持中国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D项错误。
4.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
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解析:选D 材料中从1842~1854年,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增长并不明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从材料看并没有实现其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烈的抵制作用,故D项正确。
5.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的工资高于自然经济的“农妇纺布”和“农民种地”,促使从事自然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故D项正确。
6.(2019·洛阳期中)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一定程度上监管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C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B、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7.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生丝
8 778
9 258
9 272
11 683
12 795
15 535
16 772
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
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
解析:选B 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A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发展势头,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欧洲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 876 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 377 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 220 453两库平银。其中330 587 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 838 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 176 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以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内部(明代农耕经济、手工业、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战争赔款、各种借款以及统治者的挥霍、镇压人民的角度进行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对列强(便利了列强对华的侵略)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得出当时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反应迟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根据材料三“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得出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1)特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
成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传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原因:战争赔款;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举借外债;近代化军队建设的费用;镇压人民;统治者腐化挥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
影响:便利了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现象:当时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反应迟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