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9 MB
- 2021-05-25 发布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必 修 三
考 情 概 览
考纲解读
全国近三年考题统计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2017
课标
Ⅰ
,
36(2)(3)
(4)
题,
14
分
2016
课标
Ⅱ
,
1
~
2
题,
8
分
内容探究
:
1.
以等高线地形图和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结合产业结构变化图,考查区域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6
江苏地理,
25
~
26
题,
6
分
2015
课标
Ⅰ
,
36
题,
22
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016
天津文综,
14(1)
题,
6
分
2015
上海,
19
~
20
题,
4
分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7
江苏,
29
题,
13
分
2014
课标
Ⅰ
,
37
题,
8
分
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考 点 突 破
知 识 梳 理
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
商品粮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一年一熟
低温冷害
平原
黑土、黑钙土
交通
点拨:
东北地区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
①
夏季雨热同期;
②
气温低,生长期长;
③
昼夜温差较大,夏季光照充足;
④
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⑤
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农药少。
2
.
农业布局特点
(1)
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①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
__________________
的不同。
(2)
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
耕作农业区
农业生产方式
名称
主要农作物
A
松嫩平原
_______
、大豆、甜菜
B________
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_______
平原
水稻、冬小麦
玉米
三江
辽河
②
林业和特产区
D
大兴安岭,
E_____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_
。
③
畜牧业区
______________
、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点拨:
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
饲料丰富。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
(2)
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3)
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
小兴安岭
长白山
西部高原
核 心 研 析
1
.
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热量条件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地形、地势决定了农业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以及农产品外运能力;水源条件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劳动力数量、机械化水平等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劳动力素质、生产技术决定农产品的品质;人口密度影响农产品商品率高低;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供求关系
(
市场
)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改善则会促进商品农业的发展。
(1)
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
①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③
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
①
水资源短缺;
②
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
③
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区位
表现
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
候
光照
光照充足
气温
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
①
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长;
②
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
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土壤
①
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②
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良与合理开发
(2)
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区位
表现
工业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
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市场
广阔的国内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技术
相对周边国家,农业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适宜发展外向型农业
2
.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果蔬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
针对训练
1
〕
B
(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
解析
]
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庄园经济是利用区域优势,开展集约化经营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当地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故
B
项正确。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是其发展的重要辅助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故
A
、
C
项错误;庄园经济不是高精尖技术产业,故
D
项错误。
C
第
(2)
题,现代茶庄园实行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组织模式,可促进茶产业的深加工和拓宽经营范围,会使产品更多样;另外,管理企业化,更能促使效益提高,这是现代茶庄园相比传统茶园的突出优势,故
C
项正确。与传统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品牌可能更多,但品牌多只是其表现形式,不能体现
“
突出
”
优势,突出优势应体现在市场与效益上,故
A
项错误。依现代庄园经济特点可知,现代茶庄园投入更多、生产成本更高,故产品价格更高,故
B
、
D
两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点拨: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且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造成粮食的商品率高。
考点二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平原
大规模机械化
专业化
2
.农业发展方向
(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
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①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②
坚持经济效益、
______________
的统一。
人口激增
生态效益
(3)
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
_________________
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
草原区
围绕
______________
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以
________________
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
“
立体开发
”
,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点拨:
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要根据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去确定发展方向。
商品粮、豆
生态建设
森林资源保育
核 心 研 析
1
.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1)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及其优点
①
地区专业化的形成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
②
地区专业化的优点
a
.便于集中布局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生产潜力。
b
.便于集中使用机械和技术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
c
.便于扩大农产品商品性生产,保证对农产品的需要,并提高经济收入。
(2)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①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余粮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
②
宜农荒地数量很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③
黑土、黑钙土为主,肥力很高。
④
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很大。
⑤
东北地区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3)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作物及其分布区
作物
分布区
粮食
作物
细粮
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
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
“
玉米带
”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
作物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4)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与特点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2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
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
针对训练
2
〕
(1)
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
A
.甲地海拔较高
B
.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
.丁地地势低平
D
.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
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
①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
增加耕地面积
③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
改变耕作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B
B
[
解析
]
第
(1)
题,甲地由林地变为湿地,说明其海拔较低,
A
项错;乙、丙地由同为湿地变为耕地,但丙地较乙地纬度低,丙地耕地开发条件
(
热量
)
好于乙地,
B
项正确;丁地为林地,分布区一般为山地、丘陵,地势低平处一般为平原耕地分布区,
C
项错;丁地一直为林地,说明丁地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而甲地由林地变为湿地,说明甲地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因此甲地变为耕地的开发条件好于丁地,
D
项错。第
(2)
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加快土地流转,为农业大规模经营提供土地,
①
正确;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可为大规模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③
正确;增加耕地面积,可能破坏湿地、林地,不利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
错误;改变耕作制度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没有密切关系,
④
不合题意,因此本题选
B
项。
图 表 精 析
区域农业生产考查最常见的是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载体,通过读图,提取相关的信息,对信息分析加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来解决问题。
区域农业分布图的判读
1
.
典图举例
获取信息
①
由经纬度位置可确定该地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且多暴雨;
②
水系形状为单侧从黄土高原注入黄河;
③
苹果基地主要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广泛;
④
苹果基地分布在陕西省中部。
解读信息
(1)
首先判断出地理位置。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图中的地理事物对判断加以论证。根据图示区域经纬度判断出陕西省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2)
根据经纬度位置推导出该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中温带,降水较少;地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系:渭河和泾河对黄土高原侵蚀强烈;土壤、黄土分布广泛。
(3)
根据图例和区域特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苹果基地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流域和泾河流域。
调动知识
(1)
分析优势区位条件
通过区域定位和对区域农业发展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判断,全面分析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建设苹果基地的有利条件是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2)
分析限制性区位条件
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低,生态环境恶化。
(3)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强度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
2
.
规律总结
农业生产区域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对象、生长环境、经纬度及相关地理事物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人手,探究其农业生产方面的优缺点。
第三步: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确定具体措施。
〔
针对训练
3
〕
(1)
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
建三江被称为
“
中国绿色米都
”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
答案
]
(1)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
废气、废水、废渣
)
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
纬度高
(48°N
附近
)
,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
(
虫卵
)
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
土壤肥沃
(
肥力高
)
;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
环境质量优良
(
污染少
)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
解析
]
本题考查了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考查农业生产。第
(1)
题,三江平原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该地区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环境污染较轻,因此环境质量优良。第
(2)
题,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气温方面分析。较低的气温,较大的日温差都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第
(3)
题,化肥施用量主要与区域的土壤肥力有关,土壤肥力越高,作物生产量越大,施用化肥量越少。同时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也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第
(4)
题,
“
中国绿色米都
”
美誉的获得主要与区域的大米品质、生产规模、单产量、商品率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03:05:135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5 02:58:483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22021-05-24 23:19:4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21:59:17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4 17:18:15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16:26:57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2 17:28: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