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0 KB
- 2021-05-25 发布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ETC车辆在经过高速收费站时,无需停车取卡缴费,直接通过ETC专用通道自动扣费,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该笔消费款。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银务实施方案》,多措并举,确保在年底前ETC快捷不停车使用率达到90%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免息期内偿还消费款,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②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③不停车收费提高高速通行效率,消费者出行更省时便捷高效
④ETC设备生产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日,猪肉价格上涨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下图P代表价格,Q代表数量,S代表供给,D代表需求,E为供需均衡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猪肉价格上涨,对鸡肉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
②国家向市场投放冷冻储备猪肉,但猪肉价格仍然上涨
③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出栏量下降,影响市场的猪肉供给
④商务部拟定从德国进口猪肉5万吨,对德国国内市场带来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某商品广告投放量与产品销售量对比表:
第一季度
第四季度
广告投放量
产品销量
广告投放量
产品销量
增加 14.1%
增长 11.8%
减少 7.1%
下降 17.6%
假定:(1)该类商品销售量未达到饱和状态;(2)该类商品供应量充足;(3)企业之间进行正当竞争,下列选项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通过广告促销是利用消费者的求异心理
B.追求销量是企业经营的目的
C.该类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较大
D.该类商品的互补品较为丰富
4.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范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完善消费业态,发展“夜经济”,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发展“夜经济”
①能够多渠道提供服务供给,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③需要立足地方实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
④可以激发社会主义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9年在青岛举行的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上,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众多跨国企业负责人和专家面前再一次阐述了他的“人单合一”理论(如下图所示),根据这一理论,企业要以用户为中心,员工从听命于领导转变为领导和员工一起听命于用户。
“人单合一”理论给企业生产经营的启示是
①制定正确经营战略,强化企业对员工的领导和指挥
②推动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
③加强股份制改造,提高企业活力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④强化分配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
②企业兼并、企业破产导致一部分人员失业,会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
③如果社会投资趋势是从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通常就业减少,但就业弹性系数不变
④在经济增长条件下,消费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就业弹性系数更高,创造的就业增量也更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艺术丰富了城市景观,点燃了平凡单调的城市生活。不过百余米长的玉林四巷,一侧墙绘满小猪佩奇、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等卡通人物,另一侧绘有不少经典爱情故事中的人物。手绘墙走红网络,不少人慕名前往参观。手绘墙
①使传统文化全面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②将图画与城市相结合,让艺术更加生活化
③借助冰冷的墙壁表达艺术,创新文化传播途径
④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对文化和艺术的认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城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能够申遗成功,是基于良渚古城
①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维系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②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③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价值,为研究中华文明演进提供载体
④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部编教材,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肓小说到白话小说,均有呈现。该教材共选人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数(136篇/首)的49.3%。可见,部编语文教材的使用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②发挥了教育传递、沟通和共享文化的功能
③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9年7月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图书在网络传播平台上线。该平台着力通过互联网推动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这表明
①推进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有利于提高文化影响力
②我们应该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理论武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自古以来,人们在观察世界时,就有不少思想家在思考,我们的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世界,如佛陀的三千世界、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等。当今时代,人们根据量子力学提出平行宇宙概念,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的,人们每次观察的量子状态都不相同,由量子的不同状态推测宇宙可能是由多个类似的宇宙组成的。由此可见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④哲学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反思和疑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9年8月,《求是》杂志载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中国从哪里来、现在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应该往哪里去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②解决具体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图是2022年冬奥会会徽人形图案是一个冬天的“冬”字,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可知
①艺术创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想象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可突破事实的束缚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下列选项与诗中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上述发现说明
①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②科学实验是检验人类认识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人类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④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把抗疫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专题教育课程。据此回答16—20题:
16.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12分)
17.面对疫情,我们要始终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万众一心、顽强斗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筑牢坚决打赢这场人民战“疫”的精神盾墙。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式战疫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18.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1月29日教育部要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总体效果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加大教师、学生负担和挤占节假日等问题,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屏幕,也会给教师、学生视力健康带来一定危害等等。
有人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经历“质疑和检验”。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的正确性。(10分)
19.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医药是全面、全程参与。数据显示,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协同作用、在轻症与普通型及疑似患者治疗中的主导作用、在患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和在市民预防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中医药作用明显。”
“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结合中医药在“疫情”中的实践和作用,说说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8分)
20.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
材料一:疫情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
材料二: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中称赞道:“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述今天弘扬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之花的时代价值。(8分)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抗“疫”斗争中青年学生如何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限答两条(5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A
C
B
D
C
B
B
B
D
A
D
B
16.【答案】(12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新型冠状病毒从“不会人传人”到“肯定人传人”的认识,体现出人认识具有反复性。(3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分)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预防,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3分)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新冠疫情的认识最终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3分)
17.【答案】(12分)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中国“抗疫”坚持根据疫情、国情、民情,科学防治、精准失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②充分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方案”对抗击疫情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促进了疫情防控站的阶段性胜利。(4分)③把按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既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施测,又鼓舞全民万众一心,共同打赢新冠疫情。(4分)④反对唯意志主义与宿命论。抗击疫情,中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正确看待疫情,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分)
18.【答案】(10分)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和一定的局限性。质疑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播的利与弊。(5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网络直播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5分)
19.【答案】(8分)①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2分)②中医药文化是宝库,要树立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自信,深刻认识其地位作用、正确把握中药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2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繁荣,要立足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医药的有机合,从而造福人类。(4分)
抓住五个关键词:古今、中外、民族、时代、自信。任选答4个给满分。
20.【答案】(13分)(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抗疫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分)②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整个民族愈挫愈勇、锐意进取,在艰险磨难中不断昂首前进。(2分)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分)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复兴。(2分)
抓住四个关键词: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
(2)①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人民利益奋斗。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为祖国服务的本领。⑤弘扬志愿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奉献意识。⑥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