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50 KB
- 2021-05-24 发布
热点五 史料运用与史学的研究
※
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主题分析
常说的史料
,
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
,
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间接依据
,
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
,
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只有靠这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
获取历史结论。
知识解读
1.
史料的分类
(1)
按表现形式分
: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①文献史料
:
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书
,
应是甲骨文。
②实物史料
: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
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
,
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
,
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③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
口传史料
(
远古时期神话传说
),
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
资料。
(2)
按史料价值分
:
第一手史料
(
或称原始史料或直接史料
),
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遗留下来的材料
,
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
第二手史料
(
或称间接史料
),
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
,
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划分跟以上三类史料的关系是
: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
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
;
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辗转相传
,
需要仔细甄别。
(3)
其他史料分类
:
分为有意史料
(
官方组织编写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
)
与无意史料
(
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信件等
);“
正史”
(
官方记载
)
与“野史”
(
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
)
。从史料价值看
,
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
史料的运用
(1)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
选取第一手
(
原始
)
史料。
(2)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研究。
(3)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
,
做到史论结合
,
论由史出。
(5)
搜集更多的史料
,
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
不取孤证
)
。
考题回放
(
2018
·
浙江
4
月选考
,26
)2009
年曹操墓的发现
,
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
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
,
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
,
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
,
实是了不起的人物
,
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
,
会使剑
,
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
,
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
,
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
,
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
,
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
,
并非真想立功建业
,
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
A.
历史事实的考辨
,
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
,
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
,
有可能逐步弄清
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
,
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解题指导
:C
分析材料可知
,
通过考古发现、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
,
打破了人们对曹操、曹丕和曹植的固有认知
,
说明历史的基本史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
,
有可能逐步弄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历史事实的考辨
,A
项错误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
项
“
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
”
表述不恰当
,
排除。
1.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一是直接史料
;
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
,
是直接的史料
;
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
A.《
史记
》 B.
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
商朝卜辞
D.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模拟演练
解题指导
:C
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
,
分为第一手史料
(
直接史料
/
原始材料
)
和第二手史料
(
间接史料
)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
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本题中
B
、
D
为神话、传说
,
史料意义一般
,A
项为间接史料
,C
项属于直接史料。
2.
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
其主题是丝的来源。甲同学根据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
《
博物志
》
中说
:“
林中产丝
,
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
,
取出
,
湿之以水
,
理之成丝。”得出“丝生于树叶上”的结论
;
乙同学根据唐代李商隐的
《
无题
》
中的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得出“丝由蚕吐出”的结论
,
对甲同学观点进行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
两位同学所用材料相互矛盾
,
结论都不正确
B.
甲同学史料来源于古罗马的
《
博物志
》
具有权威性
,
其结论一定正确
C.
无论
《
博物志
》
史料还是
《
无题
》
史料
,
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正确
D.
依据社会实践经验和
《
无题
》
史料
,
甲同学观点错误
,
乙同学观点正确
解题指导
:
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A
项说法片面
,
材料虽然矛盾
,
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
,
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
,
那样就能得出结论
;B
项表述过于绝对和盲目
,
因为有些史料可能有主观臆断
;
依据社会实践经验可知
,《
博物志
》
中说法是错误的
,D
项正确
;C
项也过于绝对
,
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
,
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3.(
2017
·
浙江杭州期末
)2017
年
3
月
,
四川彭山江口镇
1
万余件文物出土
,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被证实。对张献忠的评价
,
各个时期各不相同。清初至民国
,
张献忠被视为“杀人魔王”
;1949
年后
,
张献忠为反明抗清有功的“农民军领袖”
;
近年来
,
学术界开始直言不讳评价张献忠“暴虐成性”“手段残忍”。此次“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将有助于对张献忠形象的认识。以下叙述中对上述事例的理解有误的是
(
)
A.
众多出土文物是张献忠政权掠夺财富的直接证据
B.
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
,“
江口沉银”的传说属于口传史料
C.
口传史料的史料价值一般不如实物史料
D.
越接近现代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具有科学性
解题指导
:
D
“
四川彭山江口镇
1
万余件文物出土
,
张献忠
‘
江口沉银
’
的传说被证实
”
与
A
相符。
B
和
C
的说法正确。
D
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时代影响
,
但不一定越接近现代越具科学性
,
故
D
错误。
4.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一文中指出
:“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
,
不是文词
,
不是伦理
,
不是神学
,
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
不是做艺术的建设
,
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
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
,
那个主义
……
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
)
A.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
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
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D.
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解题指导
:
C
材料不能说明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
属于对材料的误读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无法体现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
不是做艺术的建设
,
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
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
,
那个主义
”
和
“
史学便是史料学
”
可知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不能说明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
故
D
项错误。
※
史学研究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主题分析
史学研究是运用历史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的一种思维方法。历史研究的步骤
,
即问题形成
—
史料收集
—
史料整理
—
历史解释
—
历史评价。
知识解读
1.
史学研究的方法
(1)
哲学思辨方法
:
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矛盾的对立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2)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
将政史地综合、文史综合、文理科综合引入及分析。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角度。
(3)
历史比较法
:
即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
获取结论。一般从两个角度即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与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4)
二重证据法
: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重视考古遗物对历史文献材料的佐证
;
运用“读史征信”
:
阅读相关史料
,
去伪存真
,
去粗取精
,
发现历史的真相。
(5)
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
:
即从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
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
(6)
多元史观解读法
:
即运用多种史观解读一个历史时代或者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
实际就是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的方法。
2.
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
(1)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
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
时代的局限性等。
考题回放
(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26
)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
《
瀛台泣血记
》,
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
,
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
,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
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
,
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
,
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
,
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
,
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
)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
,
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
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
,
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C.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
,
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
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
,
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解析
:
B
材料反映的是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系的不同记录
,
从
“
女官
……
悲情故事
”
到
“
官方史料
”“
清廷档案
”
说明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
,
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B
项正确。
1.(
2017
·
浙江温州选考模拟
)
有学者认为
,
判定任何一制度的得失要根据其实际利弊
,
因此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
此种意见叫作“历史意见”。待时代隔得久了
,
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的制度
,
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
它并非是全不合真理
,
据此推知
,
该学者认为
(
)
A.“
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分别根据当时和现时的“利弊”判定而得
B.“
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呈互补关系并通过相互印证方得制度全貌
C.“
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
,
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学家的认识
D.“
历史意见”较“时代意见”客观真实但不能忽视“时代意见”的合理性
模拟演练
解析
:
D
制度实施时期人们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
叫历史意见而不是根据当时的实情而作的判断
,
故
A
错误。后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判历史上的制度
,
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
时代的意见有利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
,
但不一定能得到全貌
,
故
B
错误。历史意见就是当时人们的感受
,
不一定是历史学家的认识
,
故
C
错误。无论是历史意见还是时代意见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但是历史意见比历来人们的感受更加客观
,
故
D
正确。
2.
法国史学家马克
•
布洛赫在
《
为历史学辩护
》
中指出
:“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
,
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
,
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
,
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
•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
A.
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
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D.
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解析
:
B
材料
“
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
,
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
,
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
说明对于历史研究不能只能从某一角度来看问题
,
而是要多角度看问题。
3.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
,
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
,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
,
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
,
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
A.
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
,
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
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
,
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
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
但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
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
,
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
解析
:A
英国的圈地运动又称
“
羊吃人
”
,
是指新贵族人为的大量圈地养羊
,
从事毛纺织业
,
人为的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开
,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技术条件
,
从现代化史观
(
经济上的工业化
)
来看是值得肯定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
经济上分散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故采取的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
即逐渐把封建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
,
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
从革命史观
(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
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
故
A
项正确
;
从道德标准上看圈地运动
,
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
残暴地掠夺了农民的土地
,
故
B
项错误
;
法国的土地变革产生了大批自耕农
,
小农经济的大批存在不利于法国的工业革命
,
故
C
项错误
;D
项并非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
故错误。
4.(
2017
·
浙江嘉兴期末
)“
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
,
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从许多方面来说
,
历史都是一种判断”。作者旨在表达
(
)
A.
历史的存亡由史学家的个人意义构建来取舍
B.
历史学家应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
C.
历史掺杂着价值观念
,
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
D.
历史难以捉摸
,
但可以使用普遍性法则进行解释以昭示其特殊内涵
解析
:C
历史的存亡由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
“
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
,
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
”
可知历史学家不仅应关注个别现象还应关注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
,
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从许多方面来说
,
历史都是一种判断
”
可知作者旨在表达历史掺杂着价值观念
,
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
,
故
C
项正确
;
历史是有发展规律的
,
故
D
项错误。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