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 MB
- 2021-05-24 发布
读考纲
·
析考情
·
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014
课标
Ⅰ
,
36(2)
、
(3)
、
(4)
题,
18
分
2013
课标
Ⅱ
,
36(1)
、
(3)
题,
14
分
综合题
命题重点:
1.
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
考查形式:
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
0.6
左右,分值为
8
分左右。
热点探究:
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
森林的环境效益,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危害和保护措施
2016
课标
Ⅲ
,
36(3)
题,
6
分
2014
课标
Ⅰ
,
7
~
9
题,
12
分
2013
课标
Ⅱ
,
37(3)
、
(4)
题,
10
分
选择题
综合题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
识记: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
应用:针对不同区域的荒漠化问题,提出其合理的防治措施。
干旱的自然环境
防治原则
考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认识荒漠化
(1)
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
_______
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
主要成因:荒漠化是
_________
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
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______ _______
、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半湿润
气候变异
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
.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
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_____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
以下
←
200 mm
以下
←
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
和
_______
逐渐
减少
荒漠
载畜量
(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流水
沙质
风沙
(3)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_____
。
失衡
3
.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激增
不合理
放牧
4
.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
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
_________
,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
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________________
,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
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过度开垦
大规模移民开垦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7·
吉林调研
)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
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
①
人口增长
——
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
过度砍伐
——
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
过度放牧
——
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
过度开垦
——
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第
(1)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带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答案
(1)B
(2)A
1
.
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
荒漠化的成因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
400 mm
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
“
石漠化
”
。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沙丘土壤含水量状况分析
(2016·
海南地理
)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
~
9
月土壤水分含量
(%)
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该固定沙丘
(
)
①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
6
~
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
6
~
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6
~
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①
风速较大
②
蒸腾量较大
③
气温较高
④
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解析
第
(1)
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
5
月和
9
月土壤储水量在
7%
左右,含水量较高;
6
~
8
月土壤储水量在
4%
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
C
。第
(2)
题,读图分析,
6
~
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
“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
,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
B
。第
(3)
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
“
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
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
D
。
答案
(1)C
(2)B
(3)D
考向二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2.
[2014·
课标全国
Ⅰ
,
36(2)
,
5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
≥
8
级
)
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
~
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
5
分
)
解析
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
(
降水少
)
,地表缺乏植被
(
草
)
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考点二 荒漠化防治措施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
.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2)
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
__________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
(
盐碱
)
、
_____
相结合的原则。
潜在荒漠化
经济效益
治沙
3
.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
_________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_____
问题。
(5)
控制
_________
。
生物措施
能源
人口增长
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
(1)
~
(2)
题。
(1)P
地与
Q
地相比,
P
地
(
)
①
年大风日数少
②
年降水量多
③
年降雪日数少
④
沙尘暴日数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①
截留水分
②
改变气候类型
③
削弱风力
④
改变植被类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第
(1)
题,图中
P
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的特殊位置,形成了年大风日数少的现象。此处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
P
地又位于东南水汽来源的迎风坡,地形促进了降水的发生。第
(2)
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
答案
(1)A
(2)C
1.
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2.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015·
山东文综,
5
~
6)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
“
生态裂谷
”
。下图为
“
生态裂谷
”
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
生态裂谷
”
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
“
生态裂谷
”
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
(1)
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
“
生态裂谷
”
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
C
项正确。
“
生态裂谷
”
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
(2)
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
“
生态裂谷
”
的出现是由于
“
过量开采地下水
”
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考向二 土地荒漠化危害与防治措施
2.
[2014·
课标
Ⅰ
,
36(3)(4)
,
13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
≥
8
级
)
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
~
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
7
分
)
(2)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
6
分
)
解析
第
(1)
题,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第
(2)
题,可从
“
阻沙
”
和
“
固沙
”
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
铁路路基较高
)
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
(
和路肩
)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
阻沙措施
)
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
高立式沙障
)
。
(
固沙措施
)
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
(
草
)
方格沙障。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21:59:17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4 17:18:15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16:26:57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2 17:28:43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