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5-24 发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设立“中国航天日” 崇尚科学探未知
【热点扫描】
2016 年 3 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 2016 年起将每年 4 月 24 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 4 月 24 日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
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
篇章。
今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60 年,1956 年起步的中国航天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
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
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
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绕月与深空探测对于推动
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2、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国家集中人力、财力、物
力,先探月获得火箭技术、运载技术、探测技术、控制技术等,然后再进行深空探测。体现了科学的宏观调控。
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设立“中国航天日”发展航天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设
立“中国航天日”、实施航天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4、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
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三、《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之一,设立“航天日”对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航天人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拼搏中,留下的“热爱祖国、无
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
力奋斗。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
日益增强。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有利于带动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新贡献,
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四、《生活与哲学》 角度分析
1、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我们重视
意识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传承了深厚的航天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又极大地推动了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航天一院作为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
火箭研制生产基地,在构筑国家战略安全屏障、维护中国大国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60 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
义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
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
4、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航天人胸怀爱国之情、肩扛报国之责,艰苦
创业,顽强拼搏,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自主创新的
中国力量。
【针对训练】
1、航天人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拼搏中,留下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两弹一星”
精神( )
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可以深远持久地影
响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 设立“中国航天日”,可以激发人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这表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是一种素养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航天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
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体现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4、目前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到 2030 年,中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火箭运载能力、年
均发射次数、航天产业能力将进入世界前两名。现在我们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迎来了中国首个航天日。上述
材料体现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5、60 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
富有成效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
才队伍。材料说明( )
①事物在任何时候都是向前发展的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 年 4 月 24 号,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
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正式成为“太空俱乐部”的一员。每当卫星经过夜空,全国人民都会翘首仰望,收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这首他们熟悉的乐曲,这一刻成为陷于文革困顿中的亿万国人最惬意的时刻。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仍在围
绕地球飞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都会拍摄经过祖国上空的这颗“爱国星”!虽然很多当年为这
颗卫星发射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
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
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
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实现航天梦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
(2)联系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分析如何建设航天强国。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1、D【解析】①②不符合题意。
2.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由“可以激发”应选 D。
3、A【解析】由“根据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应选 A。
4、D【解析】A 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C 不符合题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5、D【解析】①表述太绝对,③不符合题意。
6、(1)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
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③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
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民族的精
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①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我国探索外太空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主席指
出的那样,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促使中国对外太空的认
识不断深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
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解析】第(1)问实质是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航天梦进行分析。第(2)问要求运用认
识论的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可以从认识活动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2021-05-24 22:01:254页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2021-05-24 21:59:097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021-05-24 21:55:418页
- 2020版高考政治新突破大二轮复习江2021-05-24 21:44:377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7回头2021-05-24 21:41:557页
-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2021-05-24 21:32:016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021-05-24 21:25:036页
- XX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总结一2021-05-24 21:14:146页
- 高考政治热点逐渐解决民生问题素材2021-05-24 21:07:169页
- 高考政治一模二模试题汇编第四单元2021-05-24 21:02: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