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6.04 KB
- 2021-05-24 发布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2-
高考命题规律
与选修1类似,选修4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人物大多都非教材
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主要选取教材外的重要人物作为考查的内
容。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
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
料信息与必修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部分试题的依据和平台。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
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从设问
方式来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从考查内容上看,着重考查人物所
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
的原因。具体考查见下表: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3-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古代杰出人物
1.(2019全国Ⅱ·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
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
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
《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
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
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
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
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
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
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5-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
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题干围绕司马相如生平组
织材料,特别突出了其在汉赋上的成就。答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
理解汉赋的特点,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
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代中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概括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和
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2019全国Ⅲ·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
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
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
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
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
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
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
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
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7-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
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
有政治智慧。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功绩。第(1)问,根据材料
“郭子仪……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得出平定安史
之乱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
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身系天
下安危近二十年”等信息可得出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历史
功绩;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得出培养人才的
历史功绩。第(2)问,根据材料中平定安史之乱和劝阻回纥军队等事
件可得出身逢时势,勇于担当的结论;根据材料“诏命征之,未尝不即
日应召”等得出忠于朝廷的结论;根据材料“‘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可得出身强体健的结论;根据材料“临下宽
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可得出善于领兵,英勇善战的结论;根据材料“子孙与皇室通婚……
故谗谤不能行”等信息可得出富有政治智慧的结论。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2018全国Ⅱ·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
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
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
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
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
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
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
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
“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
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参考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
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
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主要考查明朝时期为蒙汉修好做出重
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三娘子;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概括能
力和评价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原因”,要注意从当时局势发展的
需要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第(2)问要求简要评价
历史功绩,回答时应主要从三娘子的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来思
考,要重点思考其活动对“蒙汉关系”和“草原发展”两个方面的影响。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1-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2018全国Ⅲ·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
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
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
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
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
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
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
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
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
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2-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
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3-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唐宪宗的“元和中兴”。第(1)问,根据材料
“整顿赋税,裁减冗员……财政状况开始好转”等信息,可得出开源节
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
宰相”“先后讨伐……”等信息,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
集权的官员;根据材料“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等信
息,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材料“讨伐”“主动投附”“分割裁
减”等信息,可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2017全国Ⅰ·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
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
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
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
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
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
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
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
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
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
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5-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
参考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
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
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名人季札。题目材料反映了季札的文化观和
守信、拒绝王位等信息。第(1)问要求说明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
“原因”,实际上就是比较儒家思想与季札行为的契合点,因此,从儒
家思想的“礼”“信”“义”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围绕季札出使的
“文化意义”设问,材料中以吴国代表江南文化,从文化交流、文化认
同等方面回答即可。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7-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2017全国Ⅱ·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
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
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
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
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
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
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
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
“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
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
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弟子颜回。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
回答。第(2)问,颜回受到后世的尊崇既与孔子的赞赏有关,也与汉
代以后儒学受到尊崇有关。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受
到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孔子得意门生的颜回也因其杰出表现而受到
尊崇。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1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
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
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
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
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嬴政
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
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嬴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
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制定
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
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
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
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
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
市,并夷三族。
——摘编自尚景熙《李斯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历史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斯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贡献:反对逐客,为秦留人才;帮助嬴政统一天下;协助
制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参与统一文字、度量衡。(7分)
(2)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士阶层社会地位上升;嬴
政的信任与重用;李斯尚法符合时代需求;李斯本人努力进取。(8分,
任答3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分别概括即可。
第(2)问,主要从时代特征和李斯与秦王嬴政的角度分析。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1-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文帝十分赏识贾谊的识见,曾准备任为公卿,但因周勃、
灌婴等老臣反对,未能实现,让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
特召贾谊,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贾谊后又被任
命为梁怀王太傅。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不
久悲郁去世。
汉初以来,因为中央政府政策宽容,一些诸侯王有与朝廷分庭抗
礼的倾向。面对这一形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也
就是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
写道,对于行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他指出,民为邦本,民众虽然至贱至愚,却不可以简慢,不可以欺压。
“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逮,而民必胜之”“夫为人臣者,以
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据《洛阳才子贾谊》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2-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政治主张及其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遭到老臣的阻挠;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
治主张遭到忽视;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6分,言之成理即可)
(2)主张:多设诸侯并对其加以削弱;以民为本;使民富乐。(4分,言之
成理即可)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政治安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5分,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3-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因周勃、灌婴等老臣反对,未能实现”得出
遭到老臣的阻挠;据材料“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得
出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治主张遭到忽视;据材料“贾谊自伤
失职,不久悲郁去世”得出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第(2)问,第一
小问“主张”,据材料“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得出多设诸侯并
对其加以削弱;据材料“他指出,民为邦本”得出以民为本;据材料“以
富乐民为功”得出使民富乐;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些诸侯王有
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倾向”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
现政治安定;据材料“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得出有利
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据材料“自古至于今,与民
为仇者,有迟有逮,而民必胜之”得出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冯太后以女主临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她不能不对
可能动摇其地位的人实行严厉制裁,直至诛戮。因此,她是严苛的。
她还利用宦官和受宠者来加强集权统治,给他们很大权力,很厚的
赏赐,但即使对这些人,她“亦无所纵”,所以他们中大多数比较规矩,
并无大的过失。冯太后用人颇具政治眼光,她宠幸李冲,更器重李
冲的见识才干,当时的政治措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的擘划。她给
游明根、高闾特殊礼遇,是因为这两人“儒老学业”,博综经史。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5-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在封建统治者中间,冯太后还是比较朴素的,她不喜欢金银饰物,
穿的衣服,用的被褥都是一些素色的缯帛而已。她吃饭的小桌子,
只有一尺宽,饭菜数量比过去少了十分之八。她生前预先对自己的
丧葬作了安排,一切从俭,坟墓不过三十步,内室一丈见方,棺椁很普
通,不用随葬器物,甚至一般的素帐、陶瓷也不要。后来坟墓、内
室扩大一倍,是孝文擅改的。冯太后不愧是北魏历史上起着承前启
后作用的杰出人物,她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成了北魏封建化道路
上的里程碑,而且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太后成为一代名后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冯太后的主要政绩。(7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知人善任;善于掌控官宦之人;锐意坚持改革,成效
明显;崇尚节俭;对北魏孝文帝的培养。(8分)
(2)评述:重视学习汉文化,加快北魏封建化进程;是稳定政局、巩固和
扩大北魏政权的重要人物;推动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7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冯太后,考查阅读与分析材料、评述历史问
题的能力。第(1)问,可紧扣材料中“利用宦官和受宠者来加强集权统治,
给他们很大权力,很厚的赏赐”“更器重李冲的见识才干,当时的政治措
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的擘划”“冯太后还是比较朴素的”等信息进行概
括。第(2)问,可结合材料中两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话以及冯太后对孝文
帝改革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述。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7-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
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
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
方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
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
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
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
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
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
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7
分)
参考答案 (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
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现实
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8分)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
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
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
奉为医学经典。(7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1 -2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得出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根据材料“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
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得出现实中的医者攀附
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根据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
救”得出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根据材料“观今
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得出现实的
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第(2)问,由材料“理、法、方、药齐备,使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
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据材料“自宋至今,注解、阐
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和“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得出对中医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
验、医方直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
经典。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近现代杰出人物
1.(2019全国Ⅰ·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
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
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
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
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
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
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
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
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
《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1-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
的时代精神。(7分)
参考答案 (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
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
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
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
践结合。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2-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及体
现的时代精神。第(1)问,根据材料“留学美国……将所学的质量管
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可知将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引进中国;
根据材料“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
制度”,可知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材料“在
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
广”“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知丰富了中国质量管
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材料
“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
工作”,可知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3-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2)问,根据材料“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可知体现了热爱、报效祖
国的精神;根据材料“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
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等,可知体现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据材料“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
产实践,影响很大”“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等,可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2018全国Ⅰ·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
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
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
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
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
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
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
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
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
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5-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
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
质。(11分)
参考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
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华盛顿和罗斯福对拉美地区的政策。解
题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中立政策”和“睦邻政策”的含义,前者不参
与国际事务,后者则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由此解答第(1)问;第(2)问
答题时要从时间概念入手,联系法西斯势力扩张的时代特征,从美
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说明“睦邻政策”的作用和实质。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2017全国Ⅲ·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
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
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
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
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
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
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
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
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
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7-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
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
参考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
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
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第(1)问,第一小问,
由材料“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改进经济体制的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
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
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结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全国解
放后”“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等并结合所学知
识即可得出,背景为“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和当
前我国实际进行思考,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回答。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3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邹容(1885—1905),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
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
(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
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
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
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
始撰《革命军》初稿。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
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
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
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
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
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
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
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邹容思想倾向的特点。(7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
指出其革命思想的影响。(8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1-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
变革志向;积极投身革命,宣传革命思想。(7分)
(2)主要因素:民族危机;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
命志士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影响深远。(8
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2-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
股”得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根据材料“因思想倾向维新”
得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根据材料“《革命军》由上海大
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得出积极投身革命,宣传革
命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恰逢拒俄运动发生”
得出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
拒俄义勇队”得出个人的信念和抱负;根据材料“遂决计自费赴日留
学”得出国外求学的阅历;根据材料“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得
出结交革命志士并受其影响。第二小问影响,结合邹容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思想主张,可从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
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3-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2019安徽黄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范旭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在辛亥革命
爆发前后,他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1914年12
月,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终于问世,掀开了中国制盐技
术史上新的一页。1926年6月,洁白、干燥、无杂质的“红三角”牌
纯碱下线了。1926年8月,美国在费城举办万国博览会,红三角纯碱
参加了展览,荣获金质奖。1937年2月,卸甲甸的永利硫酸铵厂生产
出第一批硫酸铵,从此揭开了中国化肥工业崭新的一页。抗战期间,
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
支援了抗战。因在抗战中过度操劳,范旭东于1945年10月4日抗战
胜利之际与世长辞,毛泽东为他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
——摘编自焦建全《中国化工先导范旭东》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工业救国”的历史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旭东“工业救国”的历史作
用。(9分)
参考答案 (1)条件:范旭东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国内革命
形势的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感染;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6分,任答3点即可)
(2)作用:突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为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
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为抗战时期大西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为中
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造福于后世。(9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5-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
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
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劳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
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
流浪汉和盲人卖花女之间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
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
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
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
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
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
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
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
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
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
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摘编自盛瑞祥《每天了解一个人
——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7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7-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社会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个人
奋斗就能取得成功;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加剧了美国
社会的不公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专制独裁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
胁。(每点2分,共8分)
(2)科技进步推动电影工业的发展;卓别林的作品体现出对人性美
好品质的歌颂和对社会弊病的思考;卓别林的卓越努力。(答出1点
3分,两点5分,3点7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1)问,根据“1925年主演《淘金记》……这也是卓别林第
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可知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社会充满乐观
情绪,相信个人奋斗就能取得成功;根据“1931年的《城市之
光》……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
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生
活水平大幅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根据“1936年的《摩登时代》
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场面温馨感人,焕
发着人性的光辉”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加剧了
美国社会的不公平;根据“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
部有声电影……”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专制独裁对人类社会造
成重大威胁。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进步推动电影工业的
发展是原因之一;根据其主演电影的主要内容可知作品体现出对人
性美好品质的歌颂和对社会弊病的思考是原因之二;根据常识,可
知其个人的卓越努力是其原因之三。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4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赵元任(1892—1982),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积极的提倡
者与实践者。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留学海
外,与同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勤奋学习科学知
识。辛亥革命胜利后,赵元任与血气方刚的同伴们提倡文学革命,
企图唤起民众觉醒,达到实现政治民主的目的。赵元任对学术的爱,
也是对科学的爱,表现了无限的衷情。他把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同
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奉献
给了学术研究。赵元任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珍珠港事件发生后,
赵元任一家经常参加“中华赈济联合会”的各种活动,在为救济难民
进行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中。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尤其是人
文学者,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
易做到的事情。赵元任能把科学、语言、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把
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体现得那么淋漓尽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摘编自苏金智《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5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元任先生一生的历史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元任先生的精神遗产。(7分)
参考答案 (1)积极投身于追求民主、科学的伟大斗争;积极实践
科学强国与科学救国思想;积极为祖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力量;积极
进行学术研究,成为科学、人文大师。(8分)
(2)追求民主科学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人文主义精神,
为我们提高人文素养提供了借鉴等。(7分)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命题角度2 -51-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文化名人赵元任先生的贡献及其给后
世留下的精神遗产,考查阅读、分析材料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国家的情感。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科
学与民主积极的提倡者”“科学救国”“参加中华赈济联合会的各种
活动”“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体现得那么淋漓尽致”等信息进行概
括即可得出。第(2)问,结合上一问的“贡献”从反帝反封建、抗日战
争与修身养性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