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00 KB
- 2021-05-24 发布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行省制
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下列是我国古代实行过的几项重要制度,按其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
① 三公九卿制度 ②行省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察举制
A. ②③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②③① D. ①④③②
4. 下列《诗经》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C.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D.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5.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下列哪种选官用官制度?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制,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
A.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B.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 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D. 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7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人同伦
8.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9.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 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 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0.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官僚贵族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11.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
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
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2.“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
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
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 )
A.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
C.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14.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1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职能的扩大 B.外朝权力的扩大
C.中央官制的调整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6.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 C.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
17.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
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
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二府”指哪两个机构的合称( )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18.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
少其力”的建议。这种智慧体现在(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19.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
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
现实。”该制度( )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20.根据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B.正式统率内阁、六部的权力机构
C.隶属于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D.总揽军国大政并牵制内阁
2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 )
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
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
22.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实质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B.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23.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
A.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C.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24.(十一制表法)中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执行死用时得消非事务办育监场:对一切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诉”,“任何人非经语判、不得处死刑”。这些规定( )
A.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B.是习惯法的汇编
C.体现了奴隶制民主
D.保护了私有财产
25.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75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26.《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人认为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其原因不包括( )
A.奠定了近代欧美国家的法律基础
B.其基本原则已融入西方各国的法律中
C.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
D.它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27.《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
A.注重证据,公平正义
B.注重程序,灵活性强
C.注重形式,保护平民
D.注重执行,条文清晰
28.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拘。“这说明( )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29.《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卡拉卡拉救令》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30.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通行于帝国统治范围内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40分)
31. (8分)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展疏墨,相政击如优制,清保更相林钱,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英能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徐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三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玲:“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日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分)
(3)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2分)
3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2分)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6分)
3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词源学来说,古希腊文“民主”是由“人民”和“权力”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含义为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执掌政权共同治理国家之意。后来,西方国家文字将此直译为德谟克拉西(英文为Democracy),在近代作为政治术语使用时,内涵有所延伸和扩展,主要是指人民主权,与古代含义不尽一致。 ——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材料二 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帕帕迪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竟然听见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帕帕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可能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表决以360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一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D
D
D
A
B
A
C
A
D
B
A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C
C
C
B
C
C
B
C
D
D
A
D
二、材料分析题
31. (8分)(1)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2分)
(2)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2分)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2分)
(3)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2分)。
32.(12分)(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每点1分,共4分)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分)
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分)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
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2分)(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3. (1)①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一般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②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男性公民)的民主,现代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4分)
(2)存在的问题:民主范围狭隘(男性公民的民主);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被滥用。(4分)实质:奴隶主的民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