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50 KB
- 2021-05-24 发布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考查建国初独立自立自主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原则。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着重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突出考查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的影响。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万隆会议的历史特征、不结盟政策的本质内涵、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基本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意义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概括归纳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合作组织体现的共同原则、比较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以国际邮件资费表切入,考查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等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
02.(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预测历史试题)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02.(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 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选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要求;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参与”二字;D选项局限在发展中国家范围。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50年代的外交(外交政策核心:一边倒)
【归纳总结】
(一)背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并激烈斗争,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国家关系紧张
(二)外交方针:三大政策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三)外交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方法技巧】
(一)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政策
1、 受两极格局影响(美国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
2、 我们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学习与借鉴苏联
3、 由党的外交政策决定,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归纳为“一、一、二”
一个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个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的含义
同
异
共同经历
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
共同任务
反殖、反帝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共同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1)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易混易错
(1)“另起炉灶”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错误。“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二、70年代的外交(外交政策核心:中美关系改善)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上升。
2、中苏关系恶化
3、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下风。
4、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二)外交方针:以中美关系改善为突破口,打开外交新局面。
(三)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根本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②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③历史原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会员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两保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④1979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方法技巧】
(一)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两个影响:打开外交新局面、促进世界和平。
三项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二)易错提醒: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正确。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关系的缓和,使得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4、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
(四)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调整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建国初期
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改革
开放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典题探究】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963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其中一个是亚、非、拉,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欧洲、 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 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 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答案】A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休会期间,曾指出“印度支那问题已经国际化,……不仅本身是三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影响整个东南亚,影响欧洲和世界形势。”有关这次国际会议叙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
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这一时期的建交国家增长较快。故答案为A项。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项;这一时期属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排除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表明中国对待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已经进行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苏联,其特点是不再坚持以社会制度的不同划分敌我,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外交政策被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所取代。
7.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8.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
表格内容反映了1980年以后中国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外交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A项;表格内容罗列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不能反映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故排除B、D项;表格中反映的外交活动不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故排除C项。
9.1949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明确把外国划分成三类,第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苏联与新民主国家;第二是对中国没有现实危害但仍属于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是继续与国民党站在同样反动立场,直接威胁着新政权的帝国主义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
A.面临的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形成
D.外交观念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保卫威胁的政策,国际形势严峻,我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观念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