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5-24 发布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热身练
一、选择题
1.中秋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今的中秋之夜,人们仍“举杯邀明月”庆贺美好生活,“千里共婵娟”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这说明庆祝民族节日( )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引领着时代的风尚
④支撑着民族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④与材料内容不符。]
2.(2017·安徽蚌埠期末)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会议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①有利于提高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②有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③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④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巩固中华民族精神根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并不能提高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故①不符合题意;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故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3.(2017·武汉市高三质检)2016年5月24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戴维森学院两位音乐家的音乐分享交流会在贵阳某校成功举行。此次音乐交流会的成功举行可以看作
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中美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两国文化( )
【导学号:97300098】
①都蕴含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②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完全融合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文化是民族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都有自己的精粹,需要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文化又是世界的,中美两国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都蕴含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因而能不断促进各自文化的繁荣,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中美两国文化并没有达到完全融合。④错误,中美两国历史传统各异。]
4.(2017·武汉模拟)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D [材料说明中文与英语在生活中实现了相互交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①④正确;②说法太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共性,不是个性,故排除③。]
5.(2017·宁夏银川高三下学期模拟)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比如“弘毅”“冰心”“博雅”等等;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前些时候学生宿舍门上贴有中文发音的名牌被人撕掉,发生了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撕名牌”事件。对此事件的评论可以是( ) 【导学号:97300099】
①各民族文化应一律平等,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②只有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负或自卑 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材料中的“撕名牌”事件是对他国文化不尊重的体现,启示我们各民族文化应一律平等,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①正确;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但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②不选;材料中的事件表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负或自卑,③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是材料所体现的,④不选。]
6.(2017·温州市模拟)“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口号所传递的信息是(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应尊重文化差异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B [②错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创新;③未体现材料中的“别具一格中国风”,不符合题意;口号中既体现出文化的世界性又体现文化的民族性,①④说法准确。]
7.(2017·牡丹江模拟)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作为新闻媒体,宣传“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民众加深了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这表明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中的“趋同”说法错误。]
8.(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于2016年9月2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敦煌文博会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机制性创新平台。举办敦煌文博会的意义有( )
①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重新塑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④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敦煌文博会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都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
9.(2017·江苏省南京、淮安、盐城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用京剧将《浮士德》搬上了意大利的舞台,利用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西方故事。这样做是为了( )
①让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
②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优越
③推动中西方优秀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
④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材料体现的是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推动了两国文化的繁荣,故①③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2017·武汉模拟)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 ) 【导学号:97300100】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这说明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②正确;有学者提出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就要求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③正确;①中的“决定”说法错误;④说法太绝对。]
11.(2018·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起点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技艺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面对危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建立退出机制,摒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
③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④要求传承人服从大局,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摒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错误,①不选;投资缺少利益回馈,说明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来应对此危机,②正确;技艺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说明可以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应对此危机,③正确;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不正确,④不选。]
12.(2017·四川省成都模拟)互联网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互联网发展的意义在于( )
①为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提供载体
②增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有功能
③让全世界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
④让文化不再受制于经济和政治成为可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③符合题意;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排除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陕西省咸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多元的文化意义。这一认知体系形成于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提示人们遵循季节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从事生产,对世界各国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融入了中医养生、饮食风俗、时间哲学、博物教育等,以“中华岁时节令文化”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特色风格带进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学者提出,“二十四节气”总结了太阳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曾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指南为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温室效应的发生,大自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应根据身边自然的变化,更科学的认知这一体系,与时俱进地指导当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1)
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当代具有的文化意义。
(2)“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不同节气的相关仪式或风俗也延续至今。请选择两个节气,写出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活动。
【解析】 第(1)问,一是注意知识范围,即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二是注意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意义;三是对意义的分析注意多层化,既要分析文化本身的意义,又要分析其传承对世界文化等作用。第(2)问,选择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节气,而不是节日;对于习俗或活动,点明最重要的一点即可。
【答案】 (1)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对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该遗产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的丰富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对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③该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将相关的多元文化带进国际空间,推进中华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④节气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助力世界气象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2)例如:清明—扫墓踏青;冬至—吃饺子;谷雨—插秧,种瓜点豆”。
14.(2017·河南新乡市质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在世界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话语体系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合理性。
【解析】 首先,要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来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其次,明确设问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内涵,即文化的民族性;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分析原因,如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要求等。
【答案】 ①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②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培育发展好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