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 MB
- 2021-05-24 发布
第16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综合思维)
2.掌握: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理解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应用:运用景观图、区域图等来分析聚落、交通布局的因素。(综合思维)
以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及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读山区和平原聚落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乡村和城市。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地形
规模
分布
人口
我国北方
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我国南方
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一般比较小
分布相对分散
较少
【疑难辨析】 聚落仅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吗?
提示 不是。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既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不仅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地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等。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地形影响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例1】 (2014·广东文综,4~5)
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1
图2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答案 (1)C (2)A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类型
集中式
带状
组团
图示
影响
因素
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①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②山区地形限制;③河网密度大的平原
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
3.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根据地形判断
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2)根据水源判断
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
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灾害判断
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甲图示意墨西哥主要城市分布,乙图示意我国西藏自治区主要城镇分布。关于图中城市(镇)分布及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 高原地区地形平坦
B.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 河谷地区热量充足
C.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 高原地区光照充足
D.乙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 河谷地区水运便利
解析 甲图(墨西哥)位于热带地区,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比较凉爽,适合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乙图(西藏)为高寒气候,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丰富一些,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
答案 B
素养一 综合思维:河谷地貌对聚落影响
1.(2017·海南地理,9~11)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答案 (1)A (2)B (3)C
素养二 综合思维: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2015·广东文综,17)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 该区域冬季漫长,受到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阳坡冬季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比阴坡多,昼夜温差比阴坡大,导致冻融作用比阴坡大,而冻融作用越强对建筑物地基的破坏越大,因此居民点阴坡多于阳坡。阴坡为北坡,也是西北风的迎风坡,气候寒冷,不利于牲畜越冬;采光条件差。故选A。
答案 A
3.(2013·北京文综,41,10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下图,完成问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0分)
解析 甲区域所在地区纬度略高,冬季气温偏低,聚落沿河谷分布,热量条件好,取水便利。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山区和高原自然条件较差,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乙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密布,聚落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长江以南水网、道路密集,所以聚落密度较大;长江以北水网、道路较稀,聚落密度较小。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考点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例2】 (2015·重庆文综,14,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6分)
(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12分)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1.山区交通线路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路线选
址及走
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连接沿线的居民点;⑤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充分考虑地形确定路线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求;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
(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
(1)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在100米以下,乙地海拔在200~300米,丙地海拔在500~600米,丁地海拔在400~500米,故丙地海拔最高。第(2)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状弯曲,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避开陡坡,故B项正确。
答案 (1)C (2)B
素养 区域认知: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2014·全国卷Ⅰ,4~5)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1)题,图中铁路线附近无河流分布,A项错误,铁路线未经过城镇,耕地也很少分布,B、C项错误。读图可知,铁路线大致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所经地区地势平坦,D项符合题意。第(2)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接近直线,不存在线路过长的问题,A项错。据比例尺可知,两个车站距离城镇都较远,铁路线存在距城镇过远的问题,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小,B项符合题意。该区域气候干旱,洪水威胁小,C项错。该区域地势平坦,人烟稀少,不存在工程量过大问题,D项错。
答案 (1)D (2)B
2.(2018·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解析 设问点落脚在“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考生需重点关注地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城镇等能够说明地形特征的信息。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4 17:18:15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4 16:26:57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2 17:28:43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