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 MB
- 2021-05-24 发布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80分,1-10题每小题2分,11-30每小题3分)
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TRAPPKT-1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 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 天体表面平坦
C.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有肥沃的土壤
3. 人类现在利用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主要有( )
①生物能 ②石油
③水能 ④煤炭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恒星周围围绕7颗与地球大小相同的类地行星,因此该系统级别与太阳系相同,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TRAPPIST-1系统”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主要是因为行星距恒星位置适中,导致其温度适宜,A正确。故选A。
【3题详解】
生物能、水能并非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①③错误。石油和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②④正确。故选B。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该地质时期是指(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第四纪
5. 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 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 爬行动物时代 D. 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6. 该地质时期( )
A. 联合古陆形成 B. 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 重要的成煤期 D. 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4. B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ABD错误,故选C。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 软流层 B. 地核 C. 岩石圈 D. 地幔
8.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 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 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C正确;地幔是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所以选C。
【8题详解】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不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误。所以选B。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10.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D.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位于地球大气的最里层,A错误;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C。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城市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一年中,北京热岛强度( )
A. 春季夜间最强 B. 夏季日变化幅度最小
C. 秋季正午最强 D. 冬季日变化幅度最大
12. 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热力环流是( )
A. B.
C. D.
13. 下列措施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 )
A.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 B. 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 大量建设城市道路 D. 营造绿色通风系统
【答案】11. B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纵坐标热岛强度为中心城区与市城市郊区温度差值,若差值越大,则热岛效应强度越强。由此可见,北京热岛强度春季夜间并非最强,A错误。夏季的日变化相较于其他季节最小,B正确。秋季正午时热岛强度并非最强,其热岛强度相对较弱,C错误。变化幅度最大的应为春秋季节,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据图可知市区为热源,郊区相对较冷,因此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会利用水体比热容减慢城市气温上升幅度,A正确。屋顶绿化和城市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地,缓解热岛效应,B正确。大量建设城市道路将进一步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错误。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正确。故选C。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14. 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 ①-降水 B. ②-蒸发
C. ③-水汽输送 D. ④-地表径流
15.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海洋蒸发 B. 地表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凝结降水
【答案】14. D 15. B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
【14题详解】
图示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故选D。
【15题详解】
目前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都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故选B。
2014年的“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 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C. 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 水下滑坡引起海啸
17. 海水的密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密度最明显的因素是( )
A. 盐度 B. 深度 C. 径流 D. 温度
18. 暖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是( )
A. 由北向南 B. 由南向北
C. 由较高温度海域向较低温度海域 D. 由较低温度海域向较高温度海域
19. 下图甲海区曾是世界著名渔场,历史上产量非常丰富,甚至“供养了欧洲”。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导致该渔场鱼群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人类过度捕捞
C. 寒暖流减弱 D. 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16. B 17. D 18. C 19. B
【解析】
【16题详解】
“掉深”即海中断崖,由于海水性质出现差异,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少,而浮力与密度有关,因此可推测“掉深”为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少,B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影响表层海水密度最明显的应当是温度。温度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相对较大、密度较大,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暖流是指由水温相对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由于南北半球水温较高的海区方向存在差异,因此不能说是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流,C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图示为纽芬兰渔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人类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匮乏,B正确。故选B。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题。
20. 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长白山天池 D. 黄山
21. 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 流水溶蚀 B. 冰川侵蚀
C. 风力侵蚀 D. 海浪侵蚀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据图片可发现该地景观特征为奇峰秀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我国桂林山水典型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主要的成因为流水溶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地貌名称是( )
A. 沙丘 B. 冲积平原
C. 风化壳 D. 风蚀蘑菇
23. 形成该地貌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冰川侵蚀
24. 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22. D 23. B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A. 沙丘一般呈现新月形,与图不符合,A不对。
B. 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与图示不符合,B不对。
C. 风化壳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图示不符合,C不对。
D. 根据图示景观图的地貌形态判断,该图是风蚀蘑菇,D对。
故选D。
【23题详解】
A. 风化作用对岩石进行破坏,使岩石变碎,图中的蘑菇状的岩石是由于风力侵蚀底部岩石造成,A不对。
B. 该地貌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B对。
C. 流水作用一般在较湿润地区,该地较干旱,因此多为风力作用,C不对。
D. 冰川侵蚀作用一般分布在高纬度地区或者海拔较高处,D不对。
故选B。
【24题详解】
A.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风力侵蚀地貌较少,A不对。
B. 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较大,为我国较干旱地区,多风力侵蚀地貌,B对。
C. 东南地区降水较多,多流水作用地貌,C不对。
D. 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因此多流水侵蚀地貌分布,D不对。
故选B。
湖南省矮塞特大悉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析粱悉索桥。下图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26. 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 缓解噪声污染
B. 提高通行效率
C. 减少洪涝灾害
D. 增加科技含量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A正确。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是缓解噪声污染,A错误。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B正确。建设大桥不能减少洪涝灾害,C错误。增加科技含量不是建设大桥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27. 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 D. 成土母质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B正确。故选B。
【28题详解】
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为某红树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B. 热带地区,沙质海岸
C. 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D.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30. 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
A. 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 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C.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 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答案】29. C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淤泥质沿海滩涂上,AB错,C正确;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地区,降水稀少,多为沿海荒漠,不适合红树林的生长,D错。故选C。
【30题详解】
红树林生长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沿海滩涂上,能够削弱风浪,减小海岸侵蚀,保护海岸;同时,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B选项不是其主要功能,排除B;红树林分布在沿海滩涂地区,而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破坏较严重,且降水较为集中的地区,C错;沿海淤泥质滩涂海水深度较浅,泥沙淤积严重,不适合船只停泊,D错。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31.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下图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下图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填序号),乙——_____(填序号),丙——______(填序号),丁——______(填序号)
(2)分别指出下图中①③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③_______。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中的图①,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特点_________。
【答案】(1)① ② ④ ③ (2)V形河谷 三角洲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3)由较坚硬的岩石组成,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 V 形谷
【解析】(1)据图可发现甲位于河流山区,乙位于出山口,丙位于中下游,丁位于河流入海口,而①②③④分别为V型谷、冲积扇、三角洲和河漫滩,因此甲对①,乙对应②,丙对应④,丁对应③。
(2)①为V形河谷,河谷窄而深,③为三角洲,出现于河流入海口。②③④均为河流堆积地貌,因此其发生的位置一般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且由于泥沙堆积、土层深厚,往往土壤肥沃。
(3)V型谷河谷呈V型,深而窄,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下切作用而形成。
32.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分别是大气的________层、________层、________层。
(2)A层中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________复杂多变。
(3)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人类通信。电离层存在于A、B、C中的____层。
(4)B层有利于飞机飞行,主要原因是天气__________和大气比较稳定。
(5)C层中有_______层。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目前人类活动主要使_______层和平流层的大气成分比列发生变化。
(7)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
【答案】(1)对流 平流 高层大气 (2)天气 (3)C (4)晴朗 (5)电离 无线电短波 (6)对流 (7)逐渐变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B是位于对流层上面的平流层,C位于最高处为高层大气。
(2)地球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天气复杂多变。
(3)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位于C层。
(4)B层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是由于该层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大气层越高,气温也越高,无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空中飞行。
(5)C层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的作用;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无线电短波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目前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坏森林,使对流层的大气成分比列发生变化,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7)越往高处大气越稀薄,大气密度越小,A→B→C大气密度逐渐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