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00 KB
- 2021-05-24 发布
[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1979 年 1 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
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1979 年”“广东可以放手干”,我国对外开放以经济特
区为突破口。1980 年,深圳、珠海等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选 A 项。
答案: A
2.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
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解析: 本题易错选 A 项,错选的原因是误认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经济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其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自治管理权,
故 A、B 两项错误;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
行使主权,D 项正确。
答案: D
3. 下图是“1979—1985 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
件有(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
海浦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创办经济特区是在 1980 年,①正确;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 1984 年,
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 1985 年,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 1990 年,④错
误,故选 A 项。
答案: A
4. (2019·辽宁大连高一期末测试)从 1984 年到 1986 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达 1.4
万多项,其中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 4 200 项,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我国 ( )
A.对内改革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根据材料“1984 年到 1986 年”可知,为对外开放初期,
开放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 4 200 项,约占全国的三分
之一”表明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优势明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5. 1990 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
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
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 A 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
的沿海城市,而不是从 1990 年才开始,故 B 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 年代已
经开始,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 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故 D 项
正确。
答案: D
6.从 1980 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开放沿海、
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着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而忽视内地的局限性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解析: 材料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开放的过程,不能体现着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地
区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从 1980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
再到……”体现了对外开放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齐头并进,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开
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内陆县市”体现了开放的先后次序,非重视与忽视的关
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从 1980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再到
……”,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体现出了多层次性,故 D 项正
确。
答案: D
7.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生动描述,让全世界听懂了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战略。“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解析: “全方位”主要是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 D 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
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
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
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
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
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
化的必要性。
(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
圳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海浦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上海浦东的变化中,可
以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轻重工业比例的变
化,要联想到“一五”计划的方针。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深圳的重大变迁,其原因与对外
开放决策结合起来。第(3)问的第一小问,依托材料,从浦东创造的一系列奇迹来反映它在
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小问,应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 (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震撼: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
们思想的解放;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3)地位:浦东新区是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重要标志。启示:国家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
相关文档
-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卷试72021-05-24 18:01:015页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5单2021-05-24 17:59:464页
- 【生物】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2021-05-24 17:58:579页
- 部编人教版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上册2021-05-24 17:58:352页
- 2019历史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二精练2021-05-24 17:57:405页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2021-05-24 17:57:395页
- 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中人教版选修32021-05-24 17:51:066页
- 四川省凉山州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2021-05-24 17:49:3512页
- 二年级数学下册1数据收集整理单元2021-05-24 17:49:216页
-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4-1阶段质量检2021-05-24 17:45: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