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9 MB
- 2021-05-24 发布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
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2.
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断块
向斜
考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褶皱山
(1)
褶皱
①
概念:岩层在强大的
______
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_________
。
挤压
波状弯曲
②
基本形态
——
背斜和向斜。
判断方法
从
形态
上
背 斜
向 斜
岩层
一般
_____
拱
起
岩层
一般
_____
弯曲
从
岩层新
老
关系
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
侵蚀地貌
常
形成
_____
常形成谷地
或
_____
侵蚀
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
成
_____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
_____
图示
向上
向下
山岭
盆地
谷地
山岭
(2)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图所示:
2
.
断块山
结合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
断层
①
成因:强大的压力和
_____
。
②
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_____
。
张力
位移
(2)
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
____________
相对上升
发育
成
___________
谷地或低地
山岭或高地
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吗?
提示
不一定。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一要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要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不是有明显的位移。
3
.
火山
结合火山示意图,归纳总结。
(1)
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
_____
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地壳
火山口
火山锥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5·
浙江文综,
5)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
①
~
⑧
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审题指导】 从图示中获取信息
“
图中
①
~
⑧
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
。说明具有层理构造,此地为沉积岩,另一方面也知道各岩层的新老关系。
向斜
山岭
背斜
谷地
[
尝试自解
]
________
答案
C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高考卷多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考查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等。
1.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
(1)
沉积岩的判读:下老上新,如下图
①②③④
岩层越来越老。
(2)
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判读:被侵入的先形成;即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下图中
⑤
晚于所有的沉积岩。
(3)
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判读:侵入岩附近高温高压易发生变质作用
(
形成变质岩
)
,变质岩晚于侵入岩。
2.
地质构造
(
背斜、向斜、地堑、地垒
)
的判读
(1)
背斜与向斜
方法一:通过岩层形态判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
上图中
a
处
)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
上图中
b
处
)
。
方法二: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时,以方法二为准。
(2)
断层的判读
判读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
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
:
①
岩体受力断裂;
②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有明显的错断及位移。
3.
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读
原则:被断层切断的岩层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岩层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先于侵蚀作用形成。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1.
(2016·
浙江文综,
5
~
6)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
①
到
③
变老。图中阶地
(
用
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
(1)
~
(2)
题。
(1)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
背斜 西侧小
(2)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第
(1)
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C
项符合题意。第
(2)
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
B
项符合题意。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
(1)C
(2)B
2.
(2014·
山东文综,
11)
下图
(a)
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
①
~
④
为观测点编号。图
(b)
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下题。
图
(a)
图
(b)
上图
b
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ⅠⅡ
D.
ⅢⅡⅠ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
“
向斜东翼
”
,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
(
如下图
)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故选
B
。
答案
B
考向二 地质构造地貌的判断
3.
(2015·
福建文综,
9)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
a
河谷到
b
、
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
X
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解析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
X
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
X
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借题发挥】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
“
足迹
”
,它主要有褶皱
(
向斜、背斜
)
、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考向三 断块山地形的形成
4.
(2012·
四川文综,
1)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
3 099
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
与内力作用有关
,C
、
D
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①
地球表层的
_______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
其中
A
为
_____
板块、
B
为太平洋板块、
C
为
________
板块、
D
为美洲板块、
E
为
_____
板块、
F
为南极洲板块。
②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岩石圈
亚欧
印度洋
非洲
2.
两种边界与地形
山脉
海沟
裂谷
安第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提示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7·
上海青浦质量调研
)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
M
小板块属于
(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2)
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
A.
陆地区域边界
B.
板块消亡边界
C.
海洋区域边界
D.
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
第
(1)
题,考查板块的判读。根据图中轮廓和红海位置可知,
M
为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故
M
小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
B
选项正确。第
(2)
题,考查板块边界的判读。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知,图示区域板块相背运动,说明图示区域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如果板块相向运动,则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D
选项正确。
答案
(1)B
(2)D
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
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特别提醒】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
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
冰岛
——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
大西洋
“
S
”
形海岭上
——
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
消亡边界。
3.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板块分布的判断
1.
(2014·
大纲文综,
6)
右图
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
岛处于
(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图中
K
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
K
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2.
(2014·
海南地理,
17)
某年
3
月
P
地
(
位置见下图
)
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
地位于
(
)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P
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
P
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
A
正确。
答案
A
考向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
(2016·
上海地理,
9
~
10)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
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
A.
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
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
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
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
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
A.
黑色玄武岩
B.
灰色石灰岩
C.
褐色沉积砂岩
D.
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
(1)
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A
正确。第
(2)
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A
正确。
答案
(1)A
(2)A
考点三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结合山区交通图,归纳总结。
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
______
,
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_____
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
_________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公路
迂回
相对和缓
交通线路选线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
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
经典高考题
)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甲河与乙河的分水
(
脊
)
线是
(
)
A.KLOP
线
B.KMOP
线
C.KMNQ
线
D.KPQ
线
(2)
拟在
K
点与
T
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
A.KRQPT
线
B.KMNQPT
线
C.KLOPT
线
D.KST
线
解析
第
(1)
题,因为
KMOP
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
B
项正确;
A
项中
KLO
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
A
项与题意不符;
C
项中
NQ
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
C
项与题意不符;
D
项中
KPQ
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
D
项与题意不符。第
(2)
题,因为
KST
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
D
项正确;
A
项中
KRQPT
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
A
项与题意不符;
B
项
KMNQPT
线
KM
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
PT
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
B
项与题意不符;
C
项
KLOPT
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
C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1)B
(2)D
山区交通线选择的原则及原因
影
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
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
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
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
路
走
向
①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
线路一般呈
“
之
”
字或
“
8”
字状
(
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
;
③
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
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
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
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
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
降低技术难度;
③
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
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
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
①
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
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
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
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
网
密
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 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分布的影响
1.
(2014·
课标
Ⅰ
,
4
~
6)
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下图,完成
(1)
~
(3)
题。
(1)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2)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3)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
1 000 m
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
(2)
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
30 km
,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第
(3)
题,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答案
(1)D
(2)B
(3)B
2.
[2012·
北京文综,
36(1)
,
6
分
]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
6
分
)
解析
读图可看出,图中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和高原,平原地区城镇的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而山地和高原地区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答案
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相关文档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24 12:43:173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22 20:36:0656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22 13:22:353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21 18:46:518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5-20 23:03:138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5-20 20:30:395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20 14:11:293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5-20 00:13:59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19 17:30:022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5-19 14:58:4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