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 MB
- 2021-05-24 发布
板块
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
明清
阶段特征
主干排查
随堂演练
阶段特征
明确阶段
·
掌握特征
阶段
明清时期
(1368
~
1840
年
)
特征
政治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清朝增设军机处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
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
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
,
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重农抑商
”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思想
文化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人性
,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
西学东渐开始
;
文学艺术繁荣
,
市民文化发展
,
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
,
但未形成近代科技
,
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外交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
,
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
·
点拨规律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
废除丞相
①概况
: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
,
废丞相
,
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②意义
: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
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
设立内阁
①概况
: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
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
明宣宗时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拥有
“
票拟
”
权
,
但皇帝拥有
“
批红
”
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侵夺六部之权。
②实质
: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完善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与六部权力并重;设六科给事中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4)实行特务统治:
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的,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
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皇权达到了空前的膨胀。
(6)文化专制: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②职能: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③特点:临时性: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其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
机密性、高效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机密性强。
封闭性: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没有决策实权,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④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
“
文字狱
”
,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
影响
①积极
: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②消极
:
经济上
,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政治上
,
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
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
思想文化上
,
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
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
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
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2)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商业的发展
(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
(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
(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
(9)赋役制度,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特征:
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
“
资本主义萌芽
”
。
(2)制约因素
①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固守农耕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③思想: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政策: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另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
“
海禁
”
政策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
重农抑商政策
(1)
含义
:
古代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
,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
,
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
主要内容
:
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重征商税
,
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6.
“
海禁
”
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
(1)
明朝
:
实行海禁
,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
清朝
:
禁海、迁界
;
闭关锁国
,
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
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7.16
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
(1)
表现
:
16
世纪
,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
,
在经济方式上
,
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
,
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经济政策上
,
仍坚持重农抑商、
“
闭关锁国
”
政策
,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
阻碍中外交流。
(2)
原因
①君主专制强化
,
政治腐朽黑暗。
②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
,
影响了科技创新。
⑤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
,
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
,
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三、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的发展
(1)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但日趋僵化。王阳明的心学:宣扬
“
心外无理
”“
心外无物
”
;提出
“
致良知
”
。
(2)进步思潮的出现
A.背景
①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的影响。
B.概况
①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说教。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
③顾炎武提出
“
经世致用
”
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C.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
反对君主专制
,
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
,
重视发展工商业。
③思想上
,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
关乎国计民生。
D.
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批判封建专制。
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⑤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
,
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E.
评价
①积极性
: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推动工商业发展
;
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
,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
: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
,
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
,
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
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
科学技术成就
(1)
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
:《
本草纲目
》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
:《
农政全书
》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
,
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③数学
:
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并外传。
(2)
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
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
文学艺术
(1)
文学
:
明清时期
,
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最为著名。
(2)
戏曲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
,
昆曲鼎盛
,
被誉为“百戏之祖”。
②清乾隆年间
,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
兼容并蓄
,
形成京剧
,
被誉为“国粹”。
(3)
绘画
:
文人画成就突出
,
代表作品有徐渭的
《
牡丹蕉石图
》
、郑板桥的
《
墨兰图
》
等。
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
·
巩固达标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代内阁制影响
1
清代俸禄制度改革
2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设想
3
经济发展与俸禄改革
4
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明朝轻商思想的转变
5
明末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
(2017
·
河南天一大联考
)
明成祖设立内阁
,
阁臣的官秩仅五品
,
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
,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
“
威柄之操
,
几于震主
”
。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
)
A.
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
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析
:C
明代阁臣权力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
,
升降也由皇帝决定
,
所以其不能抑制皇权的膨胀
,
故
A
项错误
;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而非决策机构
,
故
B
项错误
;
明后期权力集中于首辅
,
这就使权力不致过于分散
,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
,
故
C
项正确
;
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
,
故
D
项错误。
2.
(2017
·
山西康杰模拟
)
乾隆时规定
:
到退休年龄
,
主动申请退休
,
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
,
可以
“
食全俸
”
;
没有到退休年龄
,
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
,
朝廷可以特批退休
,
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
,
也只能
“
食半俸
”
;
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
,
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
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政治。关于官员退休的各项规定,裁汰了老弱病员,确保官员队伍新陈代谢,有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A项正确;官僚机构的人事更迭不一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B项错误;材料显示退休的决策权集中于朝廷,带有皇帝个人好恶和随意性,不受法律约束,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乾隆时对官员退休制度的规定,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D项错误。
3.
(2017
·
广东惠州一模
)
明末清初张履祥的
《
补农书
》
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
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
,
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
,
按低标准计
,
足可抵十人之食
,
即年余五十石
,
扣除田粮等苛扰
,
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
,
除
“
养生送死
”
、读书外
,
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解析
:A
材料说明在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经营规划是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为农村家庭消费提供可能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
“
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
说明该方案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排除C项;材料
“
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
”
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排除D项。
4.
清雍正元年
,
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
:“
米每石
,
自五钱至一两
;
豆每石
,
自五钱至九钱七分
;
草每束
,
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题定各地方价值
,
折给官兵
,
自行采买。”之后
,
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
A.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
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解析
:C
腐败与俸禄的形式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的俸禄(政府向官员发放),不是赋税(民众上交政府),B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掌握大量的货币,官员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更加方便,这为官俸货币化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克扣地方军费的信息,D项错误。
5.
(2017
·
河南百校联盟质检
)
按明代规制
,
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
,
地方臣子们纷纷
“
下海
”
。嘉靖时
,
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
,
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
,
明代中叶以后
(
)
A.
轻商意识淡化
B.
经济模式变化
C.
内阁地位上升
D.
吏治渐趋腐败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地方臣子们纷纷
“
下海
”
经商。首辅徐阶组织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即材料意在强调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商意识的淡化,A项正确;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并未变化,B项排除;C、D两项材料无体现。
6.
(2017
·
北京大兴区模拟
)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
,
最早见于唐人小说
《
白蛇记
》
。经宋话本的发展
,
到明末时
,
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
(
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
),
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
,
一变而为
“
生药铺主管
”
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
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材料信息的能力。A材料无法体现;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
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
”“
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
‘
生药铺主管
’
了
”
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
《
大学中国史
》
的相关目录
: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
,
并说明增加理由。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可知目录中缺少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
理由从
“
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
的角度说明
;
依据目录中政治、外交等信息可知缺少经济方面的信息
,
可以从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角度增加
,
理由从
“
机户出资
,
机工出力
”“
计日受值
”
现象出现来归纳
;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本书缺乏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
,
理由从
“
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以及总结性科技成就
”
的角度说明。
答案
:
(1)
增加内容一
:
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理由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
相权严重威胁皇权
(
皇权受到制约
),
为加强皇权
,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
设殿阁大学士
;
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
,
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
增加内容二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理由
:
明朝中后期
,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
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
),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
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
,
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
,
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
增加内容三
:
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
理由
:
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
,
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
代表人物为李贽
;
明朝中后期
,
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
,
以宋应星的
《
天工开物
》
和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为代表。
(
任两项内容即可
,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
点击进入 限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