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2021-05-24 发布
第12讲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结合原理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利用示意图认识水循环所发生的区域,河流补给来源。(区域认知)
3.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小组讨论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以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和湖泊统计资料及演变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统计资料图等为载体,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相应水文和水系特征,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命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3.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上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为数最少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
4.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
二、陆地水体的类型及补给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疑难辨析】 某同学结合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补给特点,总结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你认为该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 不对。因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河流流量变化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其汛期出现在冬季。
考点一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例1】 (2017·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②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盐湖流域实际降水量约等于实际蒸发量。
③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说明此时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盐度不会变化。
④大量种植耐旱植物,生长也需要水分,会减少入湖径流量。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3)B
1.蒸发
2.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3.降水
4.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
5.下渗
6.地下径流
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
7.人类活动
受影响环节
人类活动
影响结果
利或弊
地表径流
修筑水库、塘坝等
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利
蒸发
修筑水库、塘坝、跨流域调水、
加大蒸发量
“旱改水”、植树造林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
围湖造田
减弱蒸发,削弱抗洪、调节气候功能
弊
下渗
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等
增加下渗
利
降水
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增加降水量
利
(2019·郑州一中期中)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第(3)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 (1)A (2)B (3)C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6·全国卷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季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增大。故选
B。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答案 (1)B (2)C (3)D
2.(2015·全国卷Ⅰ,1~2)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 第(1)题,铺设树皮覆盖层可阻截地表径流,利于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第(2)题,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应主要是由颗粒较小的物质组成,吸附和过滤作用强。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素养二 区域认知:水循环对物质迁移影响
3.(2015·海南地理,8~9)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降低
解析 第(1)题,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无关;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的移动,降水是由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海洋水,它们都不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而径流则由陆地流向海洋,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它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第(2)题,由于入海径流不断地把矿物质带入海洋,而海水蒸发不可能将矿物质蒸发掉,因此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答案 (1)D (2)B
考点二 河流的补给
【例2】 (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暴雨过后,甲、乙两水文站相继出现洪峰,说明暴雨发生在上游地区④处。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例3】 [2016·全国卷Ⅱ,36(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1)罗讷河的源头为瑞士境内的冰川,冰雪融水是其上游的主要补给形式。
(2)罗讷河经常洪水泛滥,说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信息①:瑞士境内罗讷河上游海拔高,冰雪融水是主要补给形式。
信息②:索恩河地处北纬46°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
信息③: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冬季河流径流量大,夏季径流量小。
答案 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代号
河流主要
补给水源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
补给特点
甲
大气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乙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地区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丙
季节性积雪融水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
丁
湖泊水
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普遍
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普遍
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水量较稳定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大气降水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索恩河地处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较稳定。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为丰水期。
(2)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判断: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例如,上题中罗讷河上游夏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3.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流程(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十二)
第一步: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一般图中纵坐标多为河流流量和降水量。
第二步: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与河流补给形式。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第三步:确定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特征。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不同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不同,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据此可推断河流流域气候特征进而确定河流所在区域。
1.(2019·广州一模)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
答案 (1)D (2)A
2.(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3)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解析 第(1)题,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应当是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时段。第(2)题,上涨变慢应当出现在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且入湖水量在下降的时段,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第(3)题,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削峰补枯的作用,因此入湖径流的高峰值可能会推迟,总量可能会减少。
答案 (1)D (2)B (3)D
素养 区域认知:河流流域特征分析
1.(2016·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 第(1)题,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作用明显减弱。第6年,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能力较第1年有所增强,故第1年的流速峰值、流量峰值、含沙量都应大于第6年,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由第(1)题解析可知,第6年的河流径流量较第1年小,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2.(2014·四川文综,11~12)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解析 第(1)题,该地最大月降水量不足20 mm,年降水量不足100 mm,最高月均温27 ℃左右,最低月均温-6 ℃左右,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该地最大径流量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最大月和气温最高月吻合,因此该地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故C项正确。而湖泊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A、D项错误。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B项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因此风沙较大,A项错误。山麓地带水源较为充足,植被常见为草原,故B项正确。柑橘属亚热带植物,C项错误。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D项错误。
答案 (1)C (2)B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考 题 探 究]
(高考经典题)读图,回答问题。(9分)
甲 乙 气候统计图
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9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判一判
评一评
样
卷
一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不准,导致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失误。
样
卷
二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区分不开,导致回答内容出现偏差。
[评分标准]
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3分)
[思 维 建 模]
1.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关系图,可总结出下表内容: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长度
河流长度大(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支流
支流数量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应 用 体 验]
1.[2017·北京文综,36(3),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思维流程]
[我的答案]
答案 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2.[2017·天津文综,13(1)、(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
(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__个月。(2分)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4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表中1~4月份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可推测这4个月为河流结冰期;11月、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与10月相同,说明这两个月也是河流结冰期。合计共约6个月。第(2)题,本题以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结合图中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回答。图中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流量大;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该河段位于长白山地,有森林分布,由此可知该河段河流流速快,含沙量较小。
答案 (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Ⅵ环境2021-05-24 14:04:3215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4 12:01:459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2 17:28:43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