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50 KB
- 2021-05-24 发布
第 1 章测评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豌豆和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它们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豌豆和玉米均为两性植株,进行杂交实验都要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B.豌豆和玉米均具有一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区分观察
C.豌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D.豌豆和玉米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进行杂交实验时要先去雄,玉米也是两性植株,但雌雄同株异花,故
进行杂交实验不需要去雄;豌豆和玉米均具有一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生长周期短、繁殖速
度快、产生的后代数量多,这些特点都有利于遗传统计和分析。
答案 A
2.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
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 )
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1∶1
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测交结果:30 株高茎,34 株矮茎
解析演绎推理内容是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
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
内容;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测交结果为 30 株高茎,34 株矮茎,属于实
验结果,是验证过程,不是演绎过程。
答案 A
3.有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d)但易感锈病(r),另一个易倒伏(D)但能抗锈病(R)。两对
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让它们进行杂交得到 F1,F1 再进行自交,F2 中出现了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
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2 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都能稳定遗传
B.F1 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结合的概率相同
C.F2 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占 9/16
D.F2 中易倒伏与抗倒伏的比例为 3∶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的比例为 3∶1
解析由题意可知,F1 的基因型为 DdRr,F2 中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是 ddRR 和 ddRr,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F1 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F1 的基因型是 DdRr,F2 中既抗倒伏又抗
锈病(ddR_)的新品种占 1/4×3/4=3/16;F1 的基因型为 DdRr,每一对基因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 D
4.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 F1,F1
自交获得 F2(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雌配子 Y 与雄配子 Y 数目相等
B.③的子叶颜色与 F1 子叶颜色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D.产生 F1 的亲本一定是 YY(♀)和 yy(♂)
解析豌豆产生雌配子的数量远少于雄配子的数量,A 项错误;③的基因型为 yy,子叶表现为绿色,
而 F1 的基因型为 Yy,子叶表现为黄色,B 项错误;①和②的基因型均为 Yy,子叶表现为黄色,③的
基因型为 yy,子叶表现为绿色,C 项正确;产生 Yy 的亲本可能为 YY(♀)、yy(♂)或 YY(♂)、
yy(♀),D 项错误。
答案 C
5.(2019 全国Ⅲ理综)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 BB 和 Bb 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
基因型为 bb 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 Bb 的该动物 1 000 对(每对含有 1 个父本和
1 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 BB、Bb、
bb 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解析此题的切入点是具有某种基因型的胚胎致死。现有基因型均为 Bb 的该动物 1 000 对(每对
含有 1 个父本和 1 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可产生 1 000 个受精
卵。由于配子随机组合,产生的受精卵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1/4BB、2/4Bb 和 1/4bb,所以数目分
别为 250、500 和 250。基因型为 bb 的受精卵全部死亡,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 BB、Bb、
bb 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250、500、0,A 项正确。
答案 A
6.下图是某对血型为 A 型和 B 型的夫妇生出孩子的可能基因型的遗传图解,图示过程与基因传
递所遵循遗传规律的对应关系是( )
A.仅过程Ⅰ,分离定律
B.过程Ⅰ和Ⅱ,分离定律
C.仅过程Ⅱ,自由组合定律
D.过程Ⅰ和Ⅱ,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图解中每个个体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答案 A
7.小麦的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让杂合抗锈病小麦(Aa)连续自交并淘汰感锈病小麦,将所有
F3 播种后长出的植株中,纯合子占( )
A.4/5 B.15/17 C.7/9 D.19/27
解析 F1 淘汰感锈病小麦后,剩余植株中,AA 占 1/3,Aa 占 2/3;F2 淘汰感锈病小麦后,再进行自交,
其中 1/3AA 不发生性状分离,而 2/3Aa 自交发生性状分离(AA∶Aa∶aa=1∶2∶1),AA 有
1/3+2/3×1/4=1/2,Aa 有 2/3×1/2=1/3,所以 AA 占 3/5,Aa 占 2/5;以此类推,F2 自交所得 F3 中,AA 和
aa 分别占 7/10 和 1/10,故纯合子占 4/5,A 项正确。
答案 A
8.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基因 P、p 和 Q、q 控制,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每一对基
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花的颜色为紫色,其他的基因组合则为白色。依据下列杂交结果,P:
紫花×白花→F1:3/8 紫花、5/8 白花,推测亲代的基因型应该是( )
A.PPQq×ppqq B.PPqq×Ppqq
C.PpQq×ppqq D.PpQq×Ppqq
解析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花的颜色为紫色,即紫花的基因型是 P_Q_,其余基因
型都是白花。根据杂交实验 P:紫花×白花→F1:3/8 紫花、5/8 白花,因为紫花的比例是 3/8,而 3/8
可以分解为 3/4×1/2,也就是说两对等位基因中一对基因是杂合子测交,另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
交,因此双亲的基因型是 PpQq×Ppqq 或 PpQq×ppQq,D 项正确。
答案 D
9.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 F2 的分离比分别为 9∶7、9∶6∶1、15∶1,那么 F1 与双隐性个体测
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3∶1
B.1∶3,4∶1,1∶3
C.1∶2∶1,4∶1,1∶3
D.3∶1,3∶1,1∶4
解析 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9∶7,说明 F2 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9∶7,故
F1 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3;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9∶6∶1,说明 F2 个体有三种表现型,其
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9∶6∶1,故 F1 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2∶1;F2 的性状分离比
为 15∶1,说明 F2 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15∶1,故 F1 测交时,后代的性
状分离比为 3∶1。
答案 A
10.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间行种植。下
列关于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1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 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解析此题注意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彼此之间互不影响,隐
性个体产生的 F1 全为隐性个体;而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自交),又可进行
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 F1 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
答案 B
11.给你一粒黄色玉米,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取一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可保持其遗传特性的
可能方案( )
A.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分析其化学成分
B.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上的玉米粒色
C.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的玉米粒色
D.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的玉米粒色
答案 C
12.下表为甲~戊五种类型豌豆的有关杂交结果统计。甲~戊中基因型相同的有( )
后代表现
型
亲本组合
黄
色
圆
黄
色
皱
绿
色
圆
绿
色
皱
粒 粒 粒 粒
①甲×乙 85 28 94 32
②甲×丁 78 62 68 71
③乙×丙 0 0 113 34
④丁×戊 0 0 49 51
A.甲、丙 B.甲、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解析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求双亲基因型时,应将自由组
合问题转化为分离定律问题,并注意特殊分离比的灵活运用。组合③中,乙×丙→全为绿色且圆
粒∶皱粒=3∶1,则可推出乙、丙的基因型均为 yyRr;组合①中,甲×乙(yyRr)→黄色∶绿色=1∶1
且圆粒∶皱粒=3∶1,则甲的基因型为 YyRr;组合②中,甲(YyRr)×丁→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1∶1∶1∶1,则丁的基因型为 yyrr;组合④中,丁(yyrr)×戊→全为绿色且圆粒∶皱粒=1∶1,则戊的
基因型为 yyRr。由此可见,乙、丙、戊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 D
13.某种群中,AA 个体占 25%,Aa 个体占 50%,aa 个体占 25%。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
且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 AA∶Aa∶aa 是( )
A.3∶2∶3 B.4∶4∶1
C.1∶1∶0 D.1∶2∶0
解析本题计算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比例,可以采用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杂交组合法):由于 aa 个体无繁殖能力,因此种群中雌雄自由交配的个体中,AA 个体
占 1/3,Aa 个体占 2/3。个体间自由交配的方式如表所示:
♀
♂
1/3AA2/3Aa
1/3AA
2/3Aa
子代中 AA 个体所占比例=1/3×1/3+1/3×2/3×1/2+1/3×2/3×1/2+2/3×2/3×1/4=4/9,aa 个体所占比例
=2/3×2/3×1/4=1/9,Aa 个体所占比例=1-1/9-4/9=4/9,故子代中 AA∶Aa∶aa=4∶4∶1。
解法二(配子比例法):由于 aa 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因此种群中雌雄自由交配的个体中,AA 个
体占 1/3,Aa 个体占 2/3。那么在雌性群体中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是 2/3A,1/3a;在雄性群
体中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也是 2/3A,1/3a;雌雄配子间随机组合的方式如表所示:
♀
♂
2/3A1/3a
2/3A
1/3a
因此,子代中 AA=2/3×2/3=4/9;Aa=2×1/3×2/3=4/9;aa=1/3×1/3=1/9,故子代中 AA∶Aa∶aa=4∶4∶
1。
答案 B
1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
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
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的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 100 次实验后,Dd 和 AB 组合的概率约为 1/2 和 1/4
解析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和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的过
程,A 项错误;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
定要相等,B 项错误;Ⅰ(和Ⅱ)中的 D 和 d 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能模拟控制不同
性状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的过程,C 项错误;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
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
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重复多次后,Dd 组合的概率约为
1/2×1/2+1/2×1/2=1/2,AB 组合的概率约为 1/2×1/2=1/4,D 项正确。
答案 D
15.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 3 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
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 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 A 基因的表
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 a、b、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
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色,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则杂交亲
本的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解析由题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_dd,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dd,其余基因型的个体
为黄色个体。由 F2 中黄∶褐∶黑=52∶3∶9 可知,黑色个体(A_B_dd)占的比例为 9/64=3/4×3/4×1/4,
褐色个体(A_bbdd)占的比例为 3/64=3/4×1/4×1/4,由此可推出 F1 的基因型为 AaBbDd,只有 D 项
亲本杂交得到的 F1 的基因型为 AaBbDd。
答案 D
16.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 基因决定雄株,g 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 对
g、g-是显性,g 对 g-是显性,如:Gg 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Gg 和 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解析 Gg 与 Gg-均为雄株,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两性植株(gg-或 gg)最多能产生 g 与 g-两种配子。
gg-自交后代会出现 gg、gg-、g-g-三种基因型的子代,能够产生雌株。基因型为 gg 的两性植株自
交子代均为纯合子,gg-与 gg 杂交或 gg-自交子代中均有 1/2 为纯合子,所以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
传粉,子代中纯合子多于杂合子。
答案 D
17.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用高秆抗病
和矮秆不抗病两个纯种做亲本,在 F2 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中能作为优良种子的基因型在 F2
中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2/16 C.3/16 D.4/16
解析高秆抗病(DDTT)与矮秆不抗病(ddtt)品种杂交得 F1(DdTt),F1 自交所得的 F2 有 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其中矮秆抗病类型的基因型有 ddTT 和 ddTt 两种,能作为优良种子的基因型为纯合子
ddTT,占 F2 的 1/16(F2 中每种纯合子都占 1/16)。
答案 A
18.家蚕的黄茧和白茧这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黄茧的基因是 Y,白茧的基因是 y,另
外一对基因是 I 和 i,有 I 存在时,可以抑制黄茧基因 Y 的作用而结白茧。现有两个基因型分别是
iiYY 和 IIyy 的家蚕进行杂交获得 F1,F1 测交后代黄茧与白茧的比例是( )
A.1∶3 B.3∶1 C.1∶1 D.2∶1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当 Y 基因存在,而 I 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黄茧,基因型为 iiY_;当 Y、I 基因
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茧,基因型为 iiyy;当 I 基因存在时,不论有无 Y 基因,均表现为白茧,基因型
为 I___。两个基因型分别是 iiYY 和 IIyy 的家蚕进行杂交获得 F1,F1 均为白茧(IiYy),F1 进行测交,
即 IiYy×iiyy,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iiYy(黄茧)∶(IiYy、Iiyy、iiyy)(白茧)=1∶3。
答案 A
19.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籽粒饱满对籽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独
立遗传。纯合的红花高茎籽粒皱缩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茎籽粒饱满植株杂交,F2 理论上为( )
A.12 种表现型
B.高茎籽粒饱满∶矮茎籽粒皱缩为 15∶1
C.红花籽粒饱满∶红花籽粒皱缩∶白花籽粒饱满∶白花籽粒皱缩为 9∶3∶3∶1
D.红花高茎籽粒饱满∶白花矮茎籽粒皱缩为 15∶1
解析设亲代的基因型为 AABBcc(红花高茎籽粒皱缩)和 aabbCC(白花矮茎籽粒饱满),则 F1 的基
因型为 AaBbCc,F1 自交所得 F2 中,表现型应为 8 种。只考虑茎的高度和籽粒两对相对性状时,F2
中高茎籽粒饱满∶矮茎籽粒皱缩=(3/4×3/4)∶(1/4×1/4)=9∶1。只考虑花色和籽粒两对相对性状
时,F2 中红花籽粒饱满∶红花籽粒皱缩∶白花籽粒饱满∶白花籽粒皱缩=(3/4×3/4)∶(3/4×1/4)∶
(1/4×3/4)∶(1/4×1/4)=9∶3∶3∶1。三对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F2 中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
茎籽粒皱缩为(3/4×3/4×3/4)∶(1/4×1/4×1/4)=27∶1。
答案 C
20.两黄色卷尾鼠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6/12 黄色卷尾、2/12 黄色正常尾、3/12 灰色卷尾、
1/12 灰色正常尾。上述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C.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D.灰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解析由题意可知,子代中黄色∶灰色=2∶1,则黄色是显性性状,对于毛色来说,亲本均是杂合子;
子代中卷尾∶正常尾=3∶1,则卷尾是显性性状,对于尾形来说,亲本均为杂合子。综上所述,说明
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中黄色∶灰色=2∶1,不符合 3∶1 的分离比的原因
是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答案 B
2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
说。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什么 F1 只有显性性状,F2 又出现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解析孟德尔实验后提出“为什么 F1 只有显性性状,F2 又出现隐性性状?”等问题,A 项正确;“豌豆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 项错
误;“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即演绎推理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 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 项正确;“生
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D 项正确。
答案 B
22.小柿子的果皮红色与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遗传因子用 R、r 表示),下表是关于小柿子的
果皮颜色的 3 个杂交实验相关情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
组
亲本表现
型
F1 的表现型和植株数
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黄果492 501
2 红果×黄果997 0
3 红果×红果1 511 508
A.小柿子的果色中,红果为显性性性状
B.实验组 2 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 Rr,黄果为 rr
C.实验组 3 的后代中红果中纯合子占 1/3
D.该实验说明控制果色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解析根据实验组 2,红果与黄果杂交,后代全部是红果,说明红果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分
别为 RR、rr,子代基因型为 Rr,A 项正确,B 项错误;实验组 3 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说明亲本红
果都是 Rr,则后代红果基因型及比例为 1/3RR、2/3Rr,C 项正确;从杂交实验的结果可看出控制
果色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D 项正确。
答案 B
23.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 W 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
不具有黏性(由基因 w 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 对 w 完全显性。把 WW 和 ww 杂交
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A.花粉 1/2 变蓝、籽粒 3/4 变蓝
B.花粉、籽粒各 3/4 变蓝
C.花粉 1/2 变蓝、籽粒 1/4 变蓝
D.花粉、籽粒全部变蓝
解析把 WW 和 ww 杂交得到的种子即 F1(Ww)播种下去,获取的花粉的基因型有 W 和 w 两种,
比例是 1∶1,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蓝色(w)占 1/2;把 WW 和 ww 杂交得到的种子即 F1(Ww)
播种下去,获取的籽粒即 F2 的基因型为 WW、Ww、ww,其比例是 1∶2∶1,滴加碘液观察统计,
蓝色(ww)占 1/4。
答案 C
24.某观赏植物的白花对紫花为显性,花瓣一直为单瓣,但经人工诱变后培育出一株白花重瓣植
株,研究发现重瓣对单瓣为显性,且含重瓣基因的花粉致死。以新培育出的白花重瓣植株作母本,
与紫花单瓣植株杂交,F1 中出现 1/2 白花重瓣,1/2 白花单瓣,让 F1 中的白花重瓣植株自交,所得 F2
中白花重瓣∶白花单瓣∶紫花重瓣∶紫花单瓣的比例为( )
A.9∶3∶3∶1 B.3∶3∶1∶1
C.6∶3∶2∶1 D.4∶2∶1∶1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白花是显性性状,紫花是隐性性状(用 A、a 表示),重瓣对单瓣为显性(用 B、
b 表示),因此亲本中紫花单瓣的基因型为 aabb,因 F1 都为白花且重瓣∶单瓣=1∶1,因此亲本中白
花重瓣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则 F1 中白花重瓣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自交,产生的花粉
只有 Ab、ab 两种类型(AB、aB 致死),产生的卵细胞有 AB、Ab、aB、ab 四种类型,则自交后代
的基因型有 1AABb(白花重瓣)∶2AaBb(白花重瓣)∶1AAbb(白花单瓣)∶2Aabb(白花单瓣)∶
1aaBb(紫花重瓣)∶1aabb(紫花单瓣),因此 F2 中白花重瓣∶白花单瓣∶紫花重瓣∶紫花单瓣=3∶
3∶1∶1。
答案 B
25.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 F2。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
A.F1 产生 4 个配子,比例为 1∶1∶1∶1
B.F1 产生的基因型为 YR 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 YR 的精子的数量之比为 1∶1
C.自由组合定律是指 F1 产生的 4 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F1 产生的卵细胞中,基因型为 YR 的和基因型为 yr 的比例为 1∶1
解析 F1 产生 4 种配子,且比例为 1∶1∶1∶1,A 项错误;F1 产生的基因型为 YR 的卵细胞的数量
比基因型为 YR 的精子的数量少,B 项错误;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
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 项错误;F1 产生的卵细胞中,基因型为 YR 的和基因型为 yr 的比例为 1∶
1,D 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2 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前者用 D、d 表示,后者用 F、f 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
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无毛黄肉 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
↓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 1∶1
实验 1 无毛黄肉 B×无毛黄肉 C
↓
全部为无毛黄肉
实验 2
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C
↓
全部为有毛黄肉
实验 3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
显性性状为 。
(2)有毛白肉 A、无毛黄肉 B 和无毛黄肉 C 的基因型依次为 。
(3)若无毛黄肉 B 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为 。
(4)若实验 3 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5)实验 2 中得到的无毛黄肉子代的基因型有 。
答案(1)有毛 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27.(12 分)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控制。基因 A 控制红色素合成(AA 和
Aa 的效应相同);基因 B 为修饰基因,BB 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 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
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第 组杂交实验结果,可判断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在第 1 组、第 2 组两组杂交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
是 。
(3)让第 1 组 F2 的所有个体自交,后代中红花∶粉红花∶白花的比例为 。
(4)第 2 组亲本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是 ,F2 中粉红花个体的基因型
是 ,F2 中的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解析(1)第 2 组 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3∶6∶7,该比例是 9∶3∶3∶1 的变式,说明 F1 的基因型为
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纯合红花的基因型为 AAbb,第 1 组 F2 性状分离比为 1∶2∶1,则 F1 为 AABb,故第 1 组两
个亲本白花和红花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第 2 组两个亲本白花和红花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
(3)第 1 组的 F1 基因型为 AABb,则 F2 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分别为 AABB(1/4)、AABb(2/4)、
AAbb(1/4),其中 AABB 自交,后代全为 AABB(白花,1/4);AABb 自交,后代为 AABB(白
花,1/4×2/4=2/16)、AABb(粉红花,2/4×2/4=4/16)、AAbb(红花,1/4×2/4=2/16);AAbb 自交,后代全
为 AAbb(红花,1/4),故后代中红花∶粉红花∶白花=3∶2∶3。
(4)第 2 组亲本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F1 的基因型为 AaBb,则 F2 中粉红花个体的基因
型是 AABb 和 AaBb,F2 中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aaBb、aabb,共 5 种。
答案(1)2 (2)AABB、aaBB(顺序不能颠倒)
(3)3∶2∶3 (4)AAbb AABb 和 AaBb 5
28.(16 分)研究发现,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中,红皮与白皮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 Y、y 和 R、r 两对
等位基因。两种纯合的小麦杂交,F1 全为红皮,用 F1 与纯合白皮品种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 1:F1×纯合白皮,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皮∶白皮=3∶1
实验 2:F1 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皮∶白皮=15∶1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 2 可推知,Y、y 和 R、r 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
(2)实验 2 产生的 F2 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让实验 1 得到的全部 F2 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假设每株 F2 产生的子代数量相同,则 F3 的
表现型及比例为 。
(4)从实验 2 得到的红皮小麦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收获所有种子并单独种植
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这个株系颖果的皮色及数量比,理论上可能有 种情况,其中
出现红皮∶白皮=1∶1 的概率为 。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两种纯合的小麦杂交,F1 全
为红皮,又由实验 2 可知,F1 自交,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15∶1,即(9∶3∶3)∶1,则 F1 的基因型为 YyRr,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F1 的基因型为 YyRr,F1 自交得 F2,F2 的基因型共有
9 种:yyrr 表现为白皮,其他 8 种基因型表现为红皮。红皮中纯合子(1YYRR、1YYrr、1yyRR)占
3/15,即 1/5。(3)实验 1:YyRr×yyrr→YyRr∶1Yyrr∶1yyRr∶1yyrr。F2 产生 yr 配子的概率为
1/4×1/4+1/4×1/2+1/4×1/2+1/4=9/16,故全部 F2 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F3 中白皮占
9/16×1=9/16,红皮占 7/16,红皮∶白皮=7∶9。(4)F2 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 1YYRR、2YYRr、1YYrr、
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共 8 种,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①
YYRR×yyrr→红皮,②YYRr×yyrr→红皮,③YYrr×yyrr→红皮,④YyRR×yyrr→红皮,⑤
YyRr×yyrr→红皮∶白皮=3∶1,⑥Yyrr×yyrr→红皮∶白皮=1∶1,⑦yyRR×yyrr→红皮,⑧yyRr×yyrr→
红皮∶白皮=1∶1。收获所有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故理论上这个株系的颖果皮
色数量比可能有 3 种情况,其中出现红皮∶白皮=1∶1 的概率为 4/15。
答案(1)自由组合
(2)8 1/5
(3)红皮∶白皮=7∶9
(4)3 4/15
29.(10 分)在一些性状遗传中,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
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研究小组经大
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 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 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 A 表示,隐性基因用 a 表示)。
(1)黄色鼠的基因型是 ,黑色鼠的基因型是 。
(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
(3)写出上述 B、C 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解析根据 B 组遗传实验结果,黄色鼠的后代中出现了黑色鼠,推知黄色对黑色为显性,其中黑色
个体为纯合子(aa)。B 组亲本中的黄色个体一定为杂合子(Aa),由于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1AA(黄色)∶2Aa(黄色)∶1aa(黑色),而实际后代中黄色鼠∶黑色鼠=2∶1,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AA
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存活的黄色鼠的基因型为 Aa。
答案(1)Aa aa (2)AA
(3)B 杂交组合遗传图解:
C 杂交组合遗传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