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 MB
- 2021-05-24 发布
专题
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知识框架
内容索引
考点
突破
基础落实
考向聚焦
素养渗透
考点突破
基础落实
1.
儒家文化创始人
——
孔子【加试】
(1)
孔子的生平【加试】
——(b)
①
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②
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
“
六经
”
,开始收徒讲学。
③
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④
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⑤
献身文教:
68
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知识排查
考点一 先秦时期传统主流思想的奠基
(2)
孔子的基本思想与主张【加试】
——(c)
①
仁的思想:
“
仁
”
者,
“
爱人
”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②
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
“
德,以为仁
”
,匡正社会秩序。
③
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他认为
“
克己复礼
”
,要恰到好处,
“
和而不同
”
。
④
孔子的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
”
;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⑤
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加试】
——(c)
①
对中国
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
“
六经
”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
对世界
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1)
主张
孟子
战国
①
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
发挥孔子的
“
德治
”
思想,提倡
“
仁政
”
学说。
③
提出
“
君轻民贵
”
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战国
①
天人关系:强调
“
天行有常
”
,提出
“
制天命而用之
”
的重要思想
②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
礼
”
(2)
对儒学发展贡献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
“
仁
”“
礼
”
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3.
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b)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春秋
(1)
世界观: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2)
哲学观:
具
有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政治主张:
“
无为而治
”
“
小国寡民
”
庄子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
“
兼相爱、交相利
”
,提出
“
非攻
”“
尚贤
”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
——(c)
(1)
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
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
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1.
百家主张的时代性、阶级性
(1)
儒家思想
①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
“
仁
”
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
“
仁政
”
,荀子主张
“
仁义
”
和
“
王道
”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重点深化
(2)
道家思想
①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
“
无为而治
”
,希望社会退回到
“
小国寡民
”
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
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
“
兼爱
”“
非攻
”
,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
“
中央集权
”“
法治
”
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
先秦儒家思想树立家国情怀的内涵价值
(1)
仁爱思想:孔子主张
“
仁者爱人
”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
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
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孟子主张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
(4)
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
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
“
至善
”
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
“
圣人
”
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
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2018·4
月浙江选考,
2)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
。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
主张
B
.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
思想
D
.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真题研磨
找错点
抓题眼
√
答案
[
抓题眼
]
“
国家政策应因实际情况不同而适时变化,使其更具实用性、针对性
”
是史料的中心大意,也是题眼所在,凸显功利性
。
[
找错点
]
“
民贵君轻
”“
克己复礼
”“
精神自由
”
均与史料主旨不符,可排除
A
、
C
、
D
项,答案为
B
。
弥补短板
(1)
史实角度:弄清
“
民贵君轻
”“
克己复礼
”“
精神自由
”
等对应的史实及内涵。
(2)
素养角度:一方面通过考查儒家思想不同时期的发展,体现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另一方面通过中西对比,体现文明的多样性,体会不同文明产生与发展的不同背景及影响,理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三是考查在现实社会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1.(2017·11
月浙江选考
)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
“
百家异说
”
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
“
私
(
偏爱
)
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
。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对点训练
答案
解析
√
解析
“
私
(
偏爱
)
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
出自荀子,意思是
“
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
”
。故答案为
C
。
答案
2.(2016·10
月浙江选考
)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
“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思想家荀子主张
“
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
。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
解析
孟子主张
“
斯得民矣
”
,荀子主张
“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
解析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入世精神,故
A
项正确
;
主张
中央集权只是法家的主张,故
B
项错误
;
主张
加强君主专制也是法家的主张;故
C
项错误
;
主张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是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
3.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体现入世精神
B.
主张中央集权
C.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
答案
解析
(
一
)
汉代儒学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1)
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内涵
①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
春秋大一统
”
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②
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
“
君权神授
”“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
。
③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
“
三纲五常
”
。
(3)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知识排查
考点二 汉代以来儒学思想的趋时更新
(4)
影响
①
(
消极
)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
(
积极
)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2.
太学的创建
——(b)
(1)
创立
①
中央: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②
地方:各郡国皆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
影响
①
对教育: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③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④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
——(c)
(1)
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
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
二
)
宋明理学
1.
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加试】
——(b)
(1)
魏晋南北朝: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
(3)
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4)
宋代: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孕育而生。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b)
代表人物
主张
程
朱
理学
程朱
(
程颢、程颐、朱熹
)
(1)
宇宙观:
“
理
”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
方法论:
“
格物致知
”
;
(3)
伦理观:
“
存天理,灭人欲
”
;
(4)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
朱熹
)
陆
王
心
学
陆王
(
陆九渊、王守仁
)
(1)
宇宙观:陆九渊:
“
心即理也
”
;王守仁
: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
(2)
方法论:陆九渊:
“
发明本心
”
;王守仁:
“
致良知
”
,
“
知行合一
”
;
(3)
伦理观:
“
存天理,灭人欲
”
3.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重建儒家信仰【加试】
——(c)
(1)
形成: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
天理
”
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
成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
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
三
)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1)
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
(c)
(2)
顾炎武提出
“
经世致用
”
的主张。
(b)
(3)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揭露帝王将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b)
2.
明清时期
“
提倡个性
”“
批判专制
”
等主张的思想
价值【加试】
——(c)
(1)
明清时期
“
提倡个性
”“
批判专制
”
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
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并促使我国传统文化
(
儒学
)
重新焕发生机
。
1.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①
汉代新儒学增加了
“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和
“
三纲五常
”
等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
②
汉代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等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2)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
“
礼
”“
仁政
”“
民本
”
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重点深化
2.
传统主流思想发展的时空历程
(1)
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
“
仁
”
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
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
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
“
大一统
”
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
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5)
明朝王守仁吸取佛学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心学。
(6)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3.
明末清初凸显时代要求,针对时弊的进步思想主张
社会特征
主要思想
政治
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批君、限君思想
存天理
李贽
“
万物皆生于两
”
;王夫之
“
理在气中
”
灭人欲
李贽
“
秉赋之自然
”
;王夫之
“
天理所寓
”
礼教三纲
李贽男女平等;黄宗羲君臣平等
明亡清兴
顾炎武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经济
重农抑商
黄宗羲
“
工商皆本
”
;顾炎武
“
振兴工商
”
;王夫之
“
国之司命
”
文化
科举教条
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考
学风空疏
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2018·4
月浙江选考,
7)
思想家王守仁说:
“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
。其主张
①
重建儒学信仰
②
人人都有良知
③
无私则无心
④
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真题研磨
析错因
找错
点
抓题眼
√
答案
[
抓题眼
]
“
王守仁是心学家
”“
人天生就具有是非心,追求道德完善
”
是史料隐含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
②④
符合题眼立意。
[
找错点
]
“
重建儒学信仰
”“
无私则无心
”
均与史料主旨无关,排除
①③
,可知答案为
D
。
[
析错因
]
对题干史料信息理解有误,对理学、心学的基本主张识记不准确。
1.(2016·10
月浙江选考
)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
儒学地位上升
B
.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官立学校出现
D
.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对点训练
答案
√
解析
太学是两汉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由此可排除
B
、
D
项
,
官
立学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由此可排除
C
项,故选
A
。
解析
答案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故
A
项错误
;
材料
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
B
项正确
;
科学
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故
C
项错误
;
重视
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经验的总结,故
D
项错误。
解析
2.
朱熹指出:
“
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
朱熹在此
A.
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
.
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
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
.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
3.(2017·4
月浙江选考
)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揭示了
“
私天下
”
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
“
孤秦
”“
陋宋
”
。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
√
解析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
A
项正确。
解析
四大发明的应用与影响
知识排查
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
时间
成就
应用及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
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指南针
战国
发明司南
促进远洋航行,引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北宋
技术成熟,应用于航海
火药
东晋
与炼丹有关,《抱朴子
·
仙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唐末
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
军事上广泛运用,《武经总要》记录多种火药武器
明代
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世界领先
印刷术
隋唐
雕版印刷术成熟
(1)
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
传到西方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泥活字
)
元代
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旌德县志》为木活字代表作
明清
铜活字,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代表作
1.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1)
特点:
①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
重视社会人文问题,轻视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
③
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④
多为实用之学,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统治。
重点深化
(2)
影响因素:
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
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
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推行了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
⑤
文化交往因素: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往程度,是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⑥
前代科技文化的基础。
⑦
广大科技文化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2.
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
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
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
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
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
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3.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1)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
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拓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
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火药武器的广泛流行,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求,促进了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
。
(4)
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
(2018·4
月浙江选考,
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
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真题研磨
定时空
抓题眼
答案
①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
“
气学
”
③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
“
井渠
”
④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
[
抓题眼
]
“
按时序排列
”
是题眼,侧重对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
[
定时空
]
《农书》成书于元代,
“
气学
”
提出于宋代,
“
井渠
”
盛行于汉代,《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由此可确定先后顺序为
③②①④
,答案为
C
。
答题感悟
题干表格中列举的史实并非全部呈现于现行人民版教材,但可依自己熟悉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定位。
1.(2017·4
月浙江选考,
3)
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下列选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
《抱朴子》
B
.
《武经总要》
C.
《萍洲可谈》
D
.
《梦溪笔谈》
对点训练
答案
√
解析
《武经总要》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故选
B
项。《抱朴子》属于道教典籍,《萍洲可谈》是宋代民情风俗与海上交通贸易的书籍,《梦溪笔谈》是宋代沈括的科技著作,上述三部著作都没有涉及指南鱼和火药配方。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
“
磁石
”“
针
”
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南针,因此可用于测定方向,
D
项符合题意。
2.(2017·
浙江名校联合体学考评估
)
如
图
是我国古代某工具的剖面图。这一工具可用于
答案
解析
A.
炼制丹药
B
.
制作纸张
C.
印刷书籍
D
.
测定方向
√
3.
(
加试题
)
(2016·4
月浙江选考
)2015
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
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
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
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
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答案
√
解析
解析
“
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
”
,表述过于狭隘,故
B
项错误
;
历史
事实的搜集整理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归根结底还是缘自研究的需要,研究时有问题或有新的发现,都需要搜集整理历史事实,故
C
项错误
;
证明
史实是所有历史研究者的任务,包括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故
D
项错误。
1.
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1)
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b)
甲骨文
→
金文
→
篆书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
行书。
知识排查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2)
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b)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等,号称
“
书圣
”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2.
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
——(b)
(1)
特征:书画同源、注重意境、画中有诗
。
(2)
代表
山水画
文人画
特点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地位
中国画的精粹
又称为
“
士大夫画
”
,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昆曲【加试】
(
1)
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加试】
——(b)
①
诞生:元朝末年到明初,昆山腔形成,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明中后期,不断革新,出现
“
水磨腔
”
。
②
兴盛:明朝后期,昆腔登上戏曲舞台,并传入北京,赢得
“
官腔
”
称号;清初,昆曲名称正式产生。从演出形式来看,出现了折子戏。
③
衰落:清代,号称
“
雅部
”
的昆曲在与地方戏
“
花部
”
斗争中衰落下来。究其原因,除了昆曲自身的致命弱点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其生命力。
(2)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加试】
——(c)
①
昆曲是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
“
国宝
”
级的
“
活化石
”
。
②
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均有深远影响,被誉为
“
近代百戏之祖
”
。
(3)
昆曲的拯救与保护【加试】
——(c)
①
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②
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③
正确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加强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4.
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加试】
——(c)
(1)
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奠定基础;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2)
地位:中国戏曲精华,中国文化的
“
国粹
”
。
5.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b)
(1)
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屈原的楚辞体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
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4)
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5)
元曲:由散曲
(
元代出现的新诗体
)
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散曲:《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6)
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
“
三言
”“
二拍
”
,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壮大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1.
唯物史观
——
文艺现象受时代社会特征的影响
重点深化
历史时期
时代特征
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政治:分裂战乱,具有统一趋势;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思想领域活跃,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书法:汉字使用更广泛
绘画:帛画,毛笔绘制
文学:《诗经》
——
现实主义源头;楚辞
——
浪漫主义源头
秦汉时期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代国力强盛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较稳定
思想: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汉代思想大一统,儒学独尊
书法:秦以小篆统一文字,后来推广书写更简便的隶书。篆书、隶书具有书法美感,为自发性艺术,但多为实用性文字
文学:汉赋
——
带韵、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隋唐时期
经济:经济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社会步入正轨,需要规制与法度;门第士族衰落,庶族崛起
思想:科举制使中下层文人有了上升机会。具有大国盛世之风,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书法: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风格多样;书法理论日趋成熟。楷书,颜筋柳骨;草书,颠张狂素
绘画: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世景象
文学:古典诗歌辉煌繁荣,派别众多,韵律工整
宋代
经济: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晓市相连,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国家局部统一,但南宋偏安
思想:重文轻武,教育普及,科举完善,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心性情趣的修养和哲理思考;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平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
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绘画:文人山水画,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出现,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文学:宋词流行,分婉约派和豪放派;话本小说出现
戏剧: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展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元代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政治:统治黑暗、社会弊端丛生
思想:科举废弛,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绘画:文人画盛行
文学:元曲
戏剧:元杂剧
明清时期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
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弊端丛生
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强化文化专制,加强思想控制,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绘画:风格奇特、不拘一格;文人画占据主流,写意画和山水画盛行;出现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更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文学:章回体小说为主流
——
内容上反封建、反映商品经济发展;风格上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戏剧:明代和清初昆曲兴盛,清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2.
昆曲具备的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在文学修养上,昆曲融汇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多种文学形式,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尤其是题材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2)
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控制有序,生腔缠绵婉转、妩媚清丽,富有很强的美感。
(3)
在表演技巧上,唱、念、做、打具备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舞姿融入唱腔中,既突出了主题塑造,又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为
“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1.(2018·4
月浙江选考,
4)
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A.
篆书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
符合草书的特点,故答案为
D
。
2.(2017·11
月浙江选考
)
韩愈谈到人生
“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
”
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
“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
,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
小篆
B
.
楷体
C
.
行书
D
.
草书
√
答案
解析
解析
“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
这是对小篆的描述,故
B
项正确。
3.(2016·10
月浙江选考
)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
甲骨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楷书
√
答案
解析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古代山水画春夏秋冬都体现出相应的情致与
神韵,
“
以形写神
”
,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故选
C
项。
4.(2017·4
月浙江选考
)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
“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
解析
√
考向聚焦
素养渗透
高考考什么
?
将会怎样考
?
考向一 常考主干知识
1.
[
时空观念
——
宋代文化成就
]
(2018·
浙江名校学考满分加餐练
)
右
面
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
是
A.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
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解析
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此时书法主要是自发阶段,故
A
项错误
;
汉武帝
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
;
唐朝
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
C
项错误
;
由于
商品经济发展,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时期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宋朝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
D
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
[
史料实证
——
汉代太学
]
(2018·
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
)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解析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
A
项错误
;
太学
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
;
太学
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
C
项错误
;
太学
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D
项正确。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3.
[
史料解释
——
四大发明与特点
]
(2018·
金华查缺补漏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
“
老农
”
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
“
老中医
”
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
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
.
缺乏创新和逻辑
C.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
.
与农业息息相关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科技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
A
项正确
;
缺乏
逻辑无从谈起,故
B
项错误
;
材料
没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故
C
项错误
;
火药
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4.
[
时空观念
——
元代文化政策
]
(2018·
浙江名校联盟学考交流
)
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
“
以其有用之才
”
,
“
舒其拂郁感慨之怀
”
,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
“
这批文人
”
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A.
南戏
B
.
元杂剧
C
.
昆曲
D
.
京剧
解析
根据材料
“
文人,仕进路途堵塞
”
可推知朝代为元朝。元杂剧出现在元朝,故
B
项正确。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
文化自信、家国认同
素养渗透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向二 必考与加试结合点
5.
[
空间观念
——
百家争鸣意义
]
(2018·
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
)
某思想家指出:
“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
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
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解析
据材料
“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
和
“
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
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
①
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
;
②
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
;
③
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
C
项正确
;
④
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6.
[
史料理解
——
理学出现背景
]
(2018·
浙江名校学考押题
)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
趋势
B
.
道教地位上升
C.
道教深受理学
影响
D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
“
不杀生
”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
不违戾父母师长
”“
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
A
项正确
;
材料
没有反映出道教地位的变化,故
B
项错误
;
理学
出现在宋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
;
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7.
[
史料实证
——
科举制影响
]
(2018·
临海学业水平交流
)
“
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
文中的
“
它
”
是指
A.
太学
B
.
书院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解析
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符合
“
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
”
,故
D
项正确
。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考向三 立德树人、价值观
8.
[
家国情怀
——
理学利于民族认同感加强
]
(2018·
浙江名校学考押题
)
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
“
传统史学精神
”
最有可能源自
A.
原始儒学
B
.
南宋史学
C.
宋明理学
D
.
前清史学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南宋的政治状况和文人的政治抱负塑造了南宋史学的民族爱国精神,与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一致,故
“
传统史学精神
”
最有可能源自南宋史学,
原始儒学、宋明理学和前清史学均与民族爱国精神无关,故
B
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9.
[
家国情怀
——
传统文化凸显爱国意识
]
(2018·
浙江名校联盟学考交流
)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
“
诗圣的襟怀
”
。这在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
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
“
诗圣的襟怀
”
的含义是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
热爱和平的态度
√
答案
1
2
3
4
5
6
7
解析
诗句
“
国破山河在
”
和
“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
体现诗圣的爱国忧民的情怀,故
B
项正确
。
解析
8
9
10
10.
[
价值观
——
传统文化强调责任意识
]
(2018·
浙江名校学考满分加餐练
)
北宋张载提出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
提倡
“
知行合一
”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
重建伦理秩序
√
解析
张载为天地、生民、万世等提出理想,顾炎武为天下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正确
;
“
知行合一
”
是王守仁的思想,故
B
项错误
;
材料
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新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故
C
、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素养渗透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
对个人:有助于树立进取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担当意识。
(2)
对家庭:有助于维护家庭秩序、家庭和睦、提高亲情凝聚力、向心力。
(3)
对社会: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