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93 KB
- 2021-05-24 发布
考点40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条目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a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b
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生产条件
c
1.化学平衡移动概念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平衡状态。这种由旧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的移动。
2.实质
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才发生移动。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aA(g)+bB(g)mC(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
(1)浓度。
增大A的浓度或减小C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C的浓度或减小A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
若a+b≠m,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若a+b=m,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恒温、恒容时,通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但由于原混合物各成分的浓度均没有发生变
化,故化学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时,通入稀有气体,压强不变,但由于原混合物各成分的浓度均减小,相当于减小了体系的压强,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4)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因其能同等倍数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改变,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能超过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逆转。
【例1】 (一)十氢萘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经历“十氢萘(C10H18)→四氢萘(C10H12)→萘(C10H8)”的脱氢过程释放氢气。已知:
C10H18(l)C10H12(l)+3H2(g) ΔH1
C10H12(l)C10H8(l)+2H2(g) ΔH2
ΔH1>ΔH2>0;C10H18→C10H12的活化能为Ea1,C10H12→C10H8的活化能为Ea2;十氢萘的常压沸点为192 ℃;在192 ℃,液态十氢萘脱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约为9%。
请回答:
(1)有利于提高上述反应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________。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
(2)研究表明,将适量十氢萘置于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升高温度带来高压,该条件下也可显著释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10H18(l)C10H12(l)+3H2(g) ΔH1;C10H12(l)C10H8(l)+2H2(g) ΔH2;ΔH1>ΔH2>0;均为吸热反应,且都属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A.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但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故A错误;B.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C.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D.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C;
(2)总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增大,当温度达到192 ℃时,十氢萘汽化,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氢气量显著增加。
【答案】 (1)C
(2)反应吸热,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与此同时,温度升高导致十氢萘汽化,
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氢气量显著增加
【提炼】 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若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但要注意反应条件是否会引起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物质浓度改变,发生平衡移动。
【例2】 在不同温度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O和1 mol 活性炭,发生反应:
2NO(g)+C(s)N2(g)+CO2(g) ΔH=-213.5 kJ/mol ,达到平衡时的数据如下:
温度/℃
n(活性炭)/mol
n(CO2)/mol
T1
X
T2
0.2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 ℃时,若该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反应速率v(NO)=0.025 mol/(L·min)
B.T1 ℃时,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9/16,则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60%
C.T2 ℃时,若反应达平衡后再缩小容器的体积,c(N2)∶c(NO)不变
D.T1 ℃时,若开始时反应物的用量均减少一半,平衡后NO的转化率减小
【解析】 A项,T2 ℃时,若该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因生成0.25 mol CO2,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0.5 mol NO,因此v(NO)=0.5 mol ÷2 L÷10 min=0.025 mol/(L·min),故A正确;
B项,设达到平衡时NO消耗2y mol/L,用三段式进行计算:
2NO(g) + C(s)N2(g) + CO2(g)
初始量/(mol/L) 0.5 0 0
转化量/(mol/L) 2y y y
平衡量/(mol/L) 0.5-2y y y
代入平衡常数K=y·y/(0.5-2y)2=9/16,解得y=0.15,则NO的转化率=(2×0.15/0.5)×100%=60%,故B正确;C项,平衡后再缩小容器的体积,压强增大,因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则c(N2)∶c(NO)不变,故C正确;D项,T1 ℃时,若开始时反应物的用量均减少一半,相当于减小压强,因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则N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答案】 D
【提炼】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减小体积引起体系压强增大,由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同等程度增大,故平衡不移动。
2.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3】 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CH3OH(g)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温度/K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c(H2)
c(CO)
c(CH3OH)
c(CH3OH)
Ⅰ
400
0.20
0.10
0
0.080
Ⅱ
400
0.40
0.20
0
Ⅲ
500
0
0
0.10
0.025
A.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
C.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大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
D.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小
【解析】 分析Ⅰ、Ⅲ中数据知反应开始时Ⅰ中加入的H2、CO与Ⅲ中加入甲醇的物质的量相当,平衡时甲醇的浓度:Ⅰ>Ⅲ,温度:Ⅰ<Ⅲ,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A正确;Ⅱ相当于将容器Ⅰ的体积缩小二分之一,该反应正向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小,B错误;Ⅰ和Ⅱ对比,Ⅱ相当于将容器Ⅰ的体积缩小二分之一,该反应正向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Ⅱ中氢气的浓度小于Ⅰ中氢气浓度的两倍,Ⅲ和Ⅰ对比,平衡逆向移动,氢气浓度增大,故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小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C错误;温度:Ⅲ>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D错误。
【答案】 A
【提炼】 1.化学平衡移动,则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但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如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另外平衡正向移动,不可错误地认为逆反应速率一定减小,正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此处的“减弱”是在改变后的基础上减弱,并不能抵消,更不能超越。
相关文档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计算中2021-05-24 11:40:376页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2021-05-23 01:48:0310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工艺流2021-05-23 00:52:216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与技术2021-05-22 22:46:3223页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的2021-05-22 21:15:3012页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常2021-05-22 19:51:118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常2021-05-22 18:03:4226页
- 2021届(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2021-05-22 16:58:0010页
-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化学通用版学案2021-05-22 14:17:2211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键作业2021-05-22 13:34:0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