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0 KB
- 2021-05-24 发布
课时作业 1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和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 )
A.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B.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
C.碳酸盐和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
D.二氧化碳、葡萄糖
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
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答案:C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2的形
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 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
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
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还可以通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
解成 CO2,返回无机环境,B项正确。
答案:B
3.(2019年福建泉州一中期中)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
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
要形式是二氧化碳,A项正确。
答案:A
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 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 CO2释放量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解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正确。清洁能源
中碳含量少,氢含量多,供能时产生 CO2少,B正确。植物中的碳元
素和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动物,C正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
主要方法是开发新能源,减少 CO2的排放量,D错误。
答案:D
5.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的,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低碳城市”的缩影。下列有
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的形式循环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
解析: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
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
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所以
解决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措施是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答案:A
6.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A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
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 B体内的有机物中
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大气中的 CO2库(无机
环境),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
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过程①主要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
解温室效应,B正确;过程③为消费者的摄食作用,不能被消化的食
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所以经过程③的碳只有部分储存于
B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过程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农业上的
中耕松土可以促进生产者的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不能加强过程⑦,
D错误。
答案:B
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D代表生产者,A代表 CO2
B.碳元素在 A、D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A、B、D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D.若图中的“→”仅表示 CO2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
有③④⑦
解析:A~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 CO2
库,A错误;碳元素在 A、D之间以 CO2的形式传递,B错误;图中
A、B、C共同构成一个群落,C错误;①②⑤⑥过程以 CO2的形式传
递,③④⑦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答案:D
8.(2019年江苏盐城中学高三一轮检测)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
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
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中能量以 CO2为载体进行流动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中 CO2的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解析: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能量不是以 CO2为载体进行流
动的,A错误;植树造林,有利于植物通过增强过程②光合作用吸收
大气中的 CO2,从而减少 CO2的含量,B正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
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 CO2,因此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
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由于温室气体 CO2增多造成温室效
应,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大气中的 CO2,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
平衡,D正确。
答案:A
9.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
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的步骤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
C.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
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解析: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先找
出实验目的,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并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
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A正确;由实验目的可
知,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
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B正确;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对照组,
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实验组,C错误;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
观察腐烂情况,D正确。
答案:C
10.(2019年北京西城区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
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量,可表示流经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呼吸越旺盛,
释放的 CO2量越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大于③表示的呼吸量;
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
储存在生物体内。
答案:A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
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D.无机环境中的 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A.图中甲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说明甲是生产
者,为绿色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
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丁最可能是分解者,A正确;B.图中箭头表
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
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
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所以食
物链为甲→乙→丙,因此在能量流动中丙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C错
误;D.无机环境中的 CO2可以来自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D正确。
答案:C
12.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大气圈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其循环与氮循环
不同,带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
流动形式不同
C.“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
式
D.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方法,
有利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氮循环也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原料—产品—原
料—产品”模式可实现无废料生产,既有利于物质循环,又可减轻环
境污染。
答案:A
13.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 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
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
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
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
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的形式
进行,CO2的吸收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
CO2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
(2)表中 A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 B
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O2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
化。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
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葡萄糖)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
(3)碳平衡 CO2浓度
(4)光反应 有机物
1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其中 A、B、C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
答:
(1)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
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
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____________b+c(填“>”或“=”或“<”)。
解析:(1)该图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
(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物成
分为次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输入的碳元素总量大于
所有生物获得的碳元素之和,即该生态系统中 a>b+c。
答案:(1)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A 次级消费者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15.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
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
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
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
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填数字)。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 D指的是__________,①过程表
示的主要是________。
(3)表乙中的 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
存的能量,则 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2 kJ·m-2·a-
1。
(4)图丙若添上________________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
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关系。
解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
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
方向。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 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大气中的
CO2库,①过程表示的主要是光合作用。
(3)表中的 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
的能量,又 R=Pg-Pn,则 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
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870.7×102 kJ·m-2·a
-1。
(4)图丙为食物链,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缺少生态系统中
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大气中的 CO2库 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量 870.7
(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