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50 KB
- 2021-05-23 发布
第四单元 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崛起
|课后加餐练|
1.1919 年 4 月 30 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
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道:“胶州亡矣!山东亡
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 )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D.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
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背景,之前,清政府已被
推翻,故 A 项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在 1912 年,故 B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背景,这是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故 C 项正确;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是在 1919 年 6 月,
故 D 项错误。
2.下列属于北京大学学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喊出的口号的是
(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解析:选 D A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排除;B 项是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排除;C 项是抗日战争前期
国共第二次合作前共产党的主张,故排除,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
学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的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故 D 项正确。
3.1919 年 6 月《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提到:“学生罢课半月,
政府不惟不理,且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逮之学
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说明“五四”运
动的主力已转移到( )
A.青年学生 B.资产阶级
C.农民大众 D.工人阶级
解析:选 D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
章、陆去”表明“五四”运动的主力已转移到工人阶级,故 D 项正
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毛泽东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
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 C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故选 C 项。
5.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
A.组织严密,纲领明确
B.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
C.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
D.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解析:选 D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代
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纲领,才使得自己具有
先进性,故选 D。
6.中共“一大”制定的远大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任务没有给予解决。这说明当时
中共( )
A.是工农联盟的政党 B.还没有认清国情
C.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D.明确了革命任务
解析:选 B 依据材料可知,中共一大只是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
没有明确党的最低革命纲领,说明当时中共还没有认清国情,故 B
项正确,排除 D 项;当时还没有体现出工农联盟的信息,排除 A 项;
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武装,排除 C 项。
7.1923 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
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
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解析:选 D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武装
斗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相同的主张,故 A、B、C 三项错误;中共之
所以说有特殊的旗帜,是因为他们还要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故 D 项
正确。
8.下图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解析:选 D 图片显示,国民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军阀镇压人
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因此国民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和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
国。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故排除。
9.1924 年《新青年》刊载了一则广告,看到广告后湖南的蒋先
云、陕西的杜聿明、山西的徐象谦、河北的李运昌等青年纷纷前往广
州,这则广告应该是( )
A.共产党三大开会的通知 B.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
C.国民党一大开会的通知 D.北伐军的招兵广告
解析:选 B 中共三大是 1923 年召开的,故 A 项错误;1924 年,
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材料应该是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故 B
项正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通知,不需要通过广告来发送,故 C 项
错误;北伐是 1926 年,故 D 项错误。
10.1924~1927 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
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
国。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解析:选 B 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故 A 项错
误;题干中“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故 B 项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故 C 项错误;第一
次国共合作是失败了的,故 D 项错误。
1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
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
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
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
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
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
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1924~1927 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
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
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
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
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
指出“这场革命”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
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
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动
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的信息从主动参与、广泛参
与和斗争目标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
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信息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北伐
战争胜利的意义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民族民主意识
的觉醒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
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
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作用:动摇了帝国
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3)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课后拔高练|
1.(2018·全国Ⅱ卷·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
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
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
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选 C 孙中山找到的是组织上的方法,而不是革命道路上
的方法,故 A 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B 项错误;由材料“1923 年底”的时间信
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通过向苏俄学习来改
组国民党,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 C 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
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
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 D 项错误。
2.(2018.4·浙江卷·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
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解析:选 C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1921 年
的上海,故 C 项正确。
3.(2017·江苏卷·8)1922 年 9 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
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
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
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解析:选 A 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
的是人民的利益,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讲的是中共的主张,并不代表国民政府,故 B 项
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知识分子的共识,
也不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 C、D 两项错误。
4.(2017·北京卷·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
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
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
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解析:选 B 材料主要讲述毛泽东关于国民革命与国民党合作的
主张,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
料中“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
主义”得出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 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
革命道路与材料提到的与国民党合作不符,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是实现全民族的联合抗日,与题目中的国民革命时间不符,
故 D 项错误。
5.(2017·海南卷·11)1927 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
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
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
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解析:选 C 1927 年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
战争,影响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
共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 B 项
错误;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认为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会导致其
“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危险”,国民党对共产党
领导工农运动的误解与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说明国民党并没
有重视工农运动,且“开始”也不对,故 D 项错误。
相关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检测课件2021-05-23 01:30:2012页
- 2020届高考英语外研版大一轮复习课2021-05-23 01:27:195页
-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课时训练):章2021-05-23 01:26:206页
- 【化学】辽宁省黑山县黑山中学20192021-05-23 01:25:057页
- 【英语】2020届人教版高考英语必修2021-05-23 01:19:4817页
- 安徽大学附中2014三维设计高考数学2021-05-23 01:17:345页
-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2021-05-23 01:11:1113页
- 一年级上语文试题-课文二单元检测2021-05-23 01:08:595页
- 【数学】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05-23 01:05:008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2021-05-23 01:03: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