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6 KB
- 2021-04-25 发布
一.七律 长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学习分析律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中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分析律诗的结构。
[教法、学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这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课堂总结:
1.思想内容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
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1.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相关文档
- 语文计划总结之《小桥流水人家》教2021-04-25 15:39:581页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刻舟求剑》 2021-04-25 15:39:5711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2021-04-25 15:39:3722页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20-2022021-04-25 15:39:297页
- 【名师打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1-04-25 15:39:094页
-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教学“两戒”2021-04-25 15:38:532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看戏课件3西2021-04-25 15:38:4728页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2019-2020学年七2021-04-25 15:38:128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田家四季歌2021-04-25 15:38:053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2021-04-25 15:37:3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