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50 KB
- 2021-04-15 发布
第1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全国卷五年考情图解
高考命题规律把握
说明:“Ⅰ1”指全国卷Ⅰ第1题,“Ⅱ1”指全国卷Ⅱ第1题,“Ⅲ1”指全国卷Ⅲ第1题.
1.考查形式
本章在高考中一般考查1或2个小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很少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考查内容
从考查内容来看,集合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包含集合的交、并、补集运算;常用逻辑用语主要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逻辑联结词“且”“或”“非”以及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3.备考策略
(1)熟练掌握解决以下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①集合的交、并、补集运算问题;
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问题;
③含有“且”“或”“非”的命题的真假性的判断问题;
④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问题.
(2)重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 10 -
第一节 集合
[最新考纲]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
集合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符号
N
N*(或N+)
Z
Q
R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表示
关系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记法
基本
关系
子集
集合A的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x∈A⇒x∈B
AB或BA
真子集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AB,存在x0∈B,x0A
AB或BA
基本
关系
相等
集合A,B的元素完全相同
AB,BA⇒A=B
A=B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A的子集
任意x,x,A
3.集合的基本运算
表示
运算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记法
- 10 -
交集
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x|x∈A且x∈B}
A∩B
并集
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x|x∈A或x∈B}
A∪B
补集
全集U中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x|x∈U,xA}
UA
1.集合子集的个数
对于有限集合A,其元素个数为n,则集合A的子集个数为2n,真子集个数为2n-1,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2.
2.集合的运算性质
(1)并集的性质:A∪=A;A∪A=A;A∪B=B∪A;A∪B=A⇔BA.
(2)交集的性质:A∩=;A∩A=A;A∩B=B∩A;A∩B=A⇔AB.
(3)补集的性质:A∪(UA)=U;A∩(UA)=;U(UA)=A;U(A∩B)=(UA)∪(UB);U(A∪B)=(UA)∩(UB).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一个集合都至少有两个子集. ( )
(2){x|y=x2}={y|y=x2}={(x,y)|y=x2}. ( )
(3)若{x2,1}={0,1},则x=0,1. ( )
(4)直线y=x+3与y=-2x+6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1,4}. ( )
[答案](1)× (2)× (3)× (4)×
二、教材改编
1.若集合A={x∈N|x≤2},a=,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A B.aA
C.{a}∈A D.aA
D [由题意知A={0,1,2},由a=,知aA.]
2.已知集合M={0,1,2,3,4},N={1,3,5},则集合M∪N的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_.
64 [∵M={0,1,2,3,4},N={1,3,5},
∴M∪N={0,1,2,3,4,5},
∴M∪N的子集有26=64个.]
3.已知U={α|0°<α<180°},A={x|x是锐角},B={x|x是钝角},则U(A∪B
- 10 -
)=________.
[答案] {x|x是直角}
4.方程组的解集为________.
[由得
故方程组的解集为.]
5.已知集合A={x|-2<x<3},集合B={x|x-1<0},则A∩B=________,A∪B=________.
(-2,1) (-∞,3) [∵A={x|-2<x<3},B={x|x-1<0}={x|x<1},
∴A∩B={x|-2<x<1},A∪B={x|x<3}.]
(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
⊙考点1 集合的概念
与集合中的元素有关的问题的求解思路
(1)确定集合的元素是什么,即集合是数集还是点集.
(2)看清元素的限制条件.
(3)根据限制条件求参数的值或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1.已知集合A={(x,y)|x2+y2≤3,x∈Z,y∈Z},则A中元素的个数为( )
A.9 B.8
C.5 D.4
A [由x2+y2≤3知,-≤x≤,-≤y≤.又x∈Z,y∈Z,所以x∈{-1,0,1},y∈{-1,0,1},所以A中元素的个数为9,故选A.]
2.已知集合A={m+2,2m2+m},若3∈A,则m的值为________.
- [由题意得m+2=3或2m2+m=3,
则m=1或m=-.
当m=1时,m+2=3且2m2+m=3,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不满足题意;
当m=-时,m+2=,2m2+m=3,符合题意,故m=-.]
3.若集合A={x∈R|ax2-3x+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________.
0或 [当a=0时,显然成立;当a≠0时,Δ=(-3)2-8a=0,即a=.]
4.已知a,b∈R,若={a2,a+b,0},则a2 020+b2 020=________.
- 10 -
1 [由已知得a≠0,则=0,
所以b=0,于是a2=1,即a=1或a=-1,又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1应舍去,因此a=-1,故a2 020+b2 020=(-1)2 020+02 020=1.]
(1)求解此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如T2,T4.(2)常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解集合问题,如T3.
⊙考点2 集合的基本关系
判断两集合关系的方法
(1)列举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再从元素中寻求关系.
(2)化简集合法: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若代表元素的表达式比较复杂,往往需化简表达式,再寻求两个集合的关系.
(1)(2019·唐山模拟)设集合M={x|x2-x>0},N=,则( )
A.MN B.NM
C.M=N D.M∪N=R
(2)已知集合A={x|x2-3x+2=0,x∈R},B={x|0<x<5,x∈N},则满足条件ACB的集合C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3)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若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1)C (2)D (3)(-∞,3] [(1)集合M={x|x2-x>0}={x|x>1或x<0},N=={x|x>1或x<0},所以M=N.故答案为C.
(2)因为A={1,2},B={1,2,3,4},ACB,则集合C可以为:{1,2},{1,2,3},{1,2,4},{1,2,3,4},共4个.
(3)因为BA,
所以①若B=,则2m-1<m+1,此时m<2.
②若B≠,则解得2≤m≤3.
由①②可得,符合题意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
[母题探究]
1.(变问法)本例(3)中,若BA,求m的取值范围.
[解] 因为BA,
①若B=,成立,此时m<2.
②若B≠,则且边界点不能同时取得,解得2≤m≤3.
- 10 -
综合①②,m的取值范围为(-∞,3].
2.(变问法)本例(3)中,若AB,求m的取值范围.
[解] 若AB,则即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
3.(变条件)若将本例(3)中的集合A改为A={x|x<-2或x>5},试求m的取值范围.
[解] 因为BA,
所以①当B=时,2m-1<m+1,即m<2,符合题意.
②当B≠时,或
解得或即m>4.
综上可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2)∪(4,+∞).
(1)已知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条件转化为元素或区间端点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所满足的关系,常用数轴、Venn图等来直观解决这类问题.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当题目条件中有BA时,应分B=和B≠两种情况讨论.
1.设M为非空的数集,M{1,2,3},且M中至少含有一个奇数元素,则这样的集合M共有(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A [由题意知,M={1},{3},{1,2},{1,3},{2,3},{1,2,3},共6个.]
2.若集合A={1,2},B={x|x2+mx+1=0,x∈R},且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2,2) [①若B=,则Δ=m2-4<0,
解得-2<m<2,符合题意;
②若1∈B,则12+m+1=0,
解得m=-2,此时B={1},符合题意;
③若2∈B,则22+2m+1=0,
解得m=-,此时B=,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2,2).]
⊙考点3 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运算三步骤
- 10 -
集合的运算
(1)(2019·全国卷Ⅰ)已知集合U={1,2,3,4,5,6,7},A={2,3,4,5},B={2,3,6,7},则B∩UA=( )
A.{1,6} B.{1,7}
C.{6,7} D.{1,6,7}
(2)(2019·全国卷Ⅱ)已知集合A={x|x>-1},B={x|x<2},则A∩B=( )
A.(-1,+∞) B.(-∞,2)
C.(-1,2) D.
(3)(2019·全国卷Ⅲ)已知集合A={-1,0,1,2},B={x|x2≤1},则A∩B=( )
A.{-1,0,1} B.{0,1}
C.{-1,1} D.{0,1,2}
(1)C (2)C (3)A [(1)由题意知UA={1,6,7},又B={2,3,6,7},∴B∩UA={6,7},故选C.
(2)∵A={x|x>-1},B={x|x<2},∴A∩B={x|-1<x<2},即A∩B=(-1,2).
故选C.
(3)由题意可知B={x|-1≤x≤1},
又∵A={-1,0,1,2},
∴A∩B={-1,0,1},
故选A.]
[逆向问题]
已知A,B均为集合U={1,3,5,7,9}的子集,且A∩B={3},(UB)∩A={9},则A=( )
A.{1,3} B.{3,7,9}
C.{3,5,9} D.{3,9}
D [法一:(直接法)因为A∩B={3},所以3∈A,又(UB)∩A={9},所以9∈A.若5∈A,则5B(否则5∈A∩B),从而5∈UB,则(UB)∩A={5,9},与题中条件矛盾,故5
- 10 -
A.同理,1A,7A,故A={3,9}.
法二:(Venn图)如图所示.
]
集合运算的常用方法
(1)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离散的,常用Venn图求解.
(2)若集合中的元素是连续的实数,则用数轴表示,此时要注意端点的情况.
利用集合的运算求参数
(1)已知集合A={1,3,},B={1,m},A∪B=A,则m等于( )
A.0或 B.0或3
C.1或 D.1或3
(2)已知集合M={x|-1≤x<2},N={y|y<a},若M∩N≠,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2]
C.[-1,+∞) D.(-1,+∞)
(1)B (2)D [(1)由A∪B=A,得BA,所以m∈A.因为A={1,3,},所以m=或m=3,即m=3或m=1或m=0.
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m≠1,故选B.
(2)M={x|-1≤x<2},N={y|y<a},且M∩N≠,结合数轴可得a>-1.
]
利用集合的运算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的方法
(1)若集合中的元素能一一列举,则一般先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再列方程(组)求解.
(2)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一般利用数轴解决,要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
提醒:在求出参数后,注意结果的验证(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师备选例题]
1.已知集合A={(x,y)|x2+y2≤1,x,y∈Z},B={(x,y)||x|≤2,|y|≤2,x,y∈Z},定义集合AB={(x1+x2,y1+y2)|(x1,y1)∈A,(x2,y2)∈B},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 )
A.77 B.49 C.45 D.30
- 10 -
C [如图,集合A表示如图所示的所有圆点“”,集合B表示如图所示的所有圆点“”+所有圆点“”,集合AB显然是集合{(x,y)||x|≤3,|y|≤3,x,y∈Z}中除去四个点{(-3,-3),(-3,3),(3,-3),(3,3)}之外的所有整点(即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则集合AB表示如图所示的所有圆点“”+所有圆点“”+所有圆点“”,共45个.故AB中元素的个数为45.故选C.]
2.设集合A={x|x2+2x-3>0},集合B={x|x2-2ax-1≤0,a>0},若A∩B中恰含有一个整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1,+∞)
B [A={x|x2+2x-3>0}={x|x>1或x<-3},设函数f(x)=x2-2ax-1,因为函数f(x)=x2-2ax-1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x=a(a>0),f(0)=-1<0,根据对称性可知若A∩B中恰有一个整数,则这个整数为2,所以有
即所以
即≤a<.故选B.]
1.(2019·许昌、洛阳三模)已知集合A={x|y=},B=(0,1),则A∩B=( )
A.(0,1) B.(0,1]
C.(-1,1) D.[-1,1]
A [由题意得A=[-1,1],又B=(0,1),∴A∩B=(0,1).故选A.]
2.(2019·合肥巢湖一模)已知集合A={x|x<3},B={x|x>a},若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A.[3,+∞) B.(3,+∞)
C.(-∞,3) D.(-∞,3]
C [因为A∩B≠,所以结合数轴(图略)可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3,故选C.]
3.如图,设全集U=N,集合A={1,3,5,7,8},B={1,2,3,4,5},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 10 -
A.{2,4} B.{7,8}
C.{1,3,5} D.{1,2,3,4,5}
A [由题图可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UA)∩B,因为集合A={1,3,5,7,8},B={1,2,3,4,5},U=N,所以(UA)∩B={2,4}.故选A.]
4.已知A={1,2,3,4},B={a+1,2a}.若A∩B={4},则a=________.
3 [因为A∩B={4},所以a+1=4或2a=4.若a+1=4,则a=3,此时B={4,6},符合题意;若2a=4,则a=2,此时B={3,4},不符合题意.综上,a=3.]
- 10 -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一章集合2021-04-15 10:21:557页
- 湖北省各地2017届高三最新考试数学2021-04-15 02:45:204页
- 【数学】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B版(文)12021-04-14 23:27:379页
- 专题0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仿真押2021-04-14 18:38:5515页
- 专题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命题猜2021-04-14 17:36:2913页
- 2017年高考数学(理,山东)二轮专题复2021-04-14 16:37:0110页
- 2012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A 集2021-04-14 15:30:038页
- 2018届二轮复习 集合与常用逻辑2021-04-14 14:09:1438页
- 专题1-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20172021-04-14 11:54:577页
- 2021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一章集合2021-04-14 09:15: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