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50 KB
  • 2024-04-26 发布

【历史】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有“乐教”传统,西周主要是“功成制礼”之乐,而到了战国时期,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井田制走向瓦解 B. 分封制走向崩溃 C. 诸侯国赋税改革 D. 重农抑商受推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逐渐瓦解是礼崩乐坏的经济因素,故A选项正确;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礼崩乐坏的政治因素,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赋税改革与礼崩乐坏没有直接关系,故C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与礼崩乐坏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2.有艺术评论家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资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山水画蕴涵了 A. 民本思想 B. 辩证思想 C. 和平思想 D. 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主流思想对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影响。题干的意思是古代山水画追求自然美,通过对“黑”与“白”、“有”与“无”、“虚”与“实”等原本相对应的方面进行错落有致的巧妙搭配,就可以达到无色胜有色的效果,这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B选项正确;民本思想指的是强调人民,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辩证思想,没有体现和平思想,故C选项错误;法治思想强调法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治思想,故D选项错误。‎ ‎3.某同学在探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时用到了下面这幅历史地图。该同学所探究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元朝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胶东国”“北海郡”等信息可知,体现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时期采取的地方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实行的制度,而不是西周、秦朝、元朝,故排除A、B、D选项。‎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由此可知西汉初 A. 沿用秦半两钱 B. 铸币权由中央掌握 C. 商品经济繁荣 D. 铸币改革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可知,汉初三铢钱轻,易出现奸诈行为,因而铸造五铢钱,说明当时铸币改革的必要性,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西汉初货币由三铢钱到五铢钱的必要性,没有体现沿用秦半两钱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铸币权由中央掌握不符合材料中“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西汉初货币由三铢钱到五铢钱的必要性,没有体现这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 ‎5.某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时,在黑板上手绘了下面的示意图。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藩镇设置产生弊端 B. 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C. 北方经济趋于停滞 D. 科举制度不够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随着节度使力量的壮大,逐渐形成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相权受到削弱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由于战乱而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没有趋于停滞,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主要是因为是藩镇设置产生弊端,而不是科举制的不完善,故D选项错误。‎ ‎6.如下表是朱熹领导的“书院运动”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 主持过的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福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 主要教学内容 儒家经学 主要教学形式 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 主要教学思想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明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A. 两宋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B. 朱熹以董仲舒著作为教材 C. 南宋时南方书院盛于北方 D. 朱熹主张明理与行理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明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可知,材料内容意为学习学问,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去实践,为学而学,不知实践,那和不学习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说明朱熹主张明理与行理结合,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时期主要教学形式有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等,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两宋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董仲舒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朱熹以董仲舒著作为教材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主持过的书院有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福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等,但无法得出南宋时南方书院盛于北方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 ‎7.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这说明 A. 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 B. 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 C. 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 D. 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等信息可知,虽然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但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决定部分国家大事,说明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明朝政治与前代相比,无法得出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加强了皇权,而不是中央决策更加完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废除丞相后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没有强调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故D选项错误。‎ ‎8.如下表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统计的1—184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现代世界形成有影响的科技发明,据此可知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A. 16世纪前中外科技交流较少 B. 中国的传统科技应用性较强 C.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明清科技呈现明显衰落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1840年中国对现代世界形成有影响的科技发明由62%、71%、57%到1501-1840年间的4%‎ ‎,说明中国对现代世界形成有影响的科技发明比例逐渐减少,明清科技呈现明显衰落趋势,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外科技交流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无法得出中国传统科技应用性强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科技呈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没有体现明清政府是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9.如下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 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 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 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 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人对“亚罗号事件”进行舆论塑造及呼吁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等手段来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英国人的报道主要是为美化侵华战争,而不是为还原事件真相,故A选项错误;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故B选项错误;吸引读者也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D选项错误。‎ ‎10.洋务运动时期,工匠和工匠精神开始了近代转型。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近代工匠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 A. 爱国自强、开放纳新 B. 精益求精、传承帮带 C. 求是求实、艰苦奋斗 D. 诚信友善、民主科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因此洋务运动时期一个优秀的工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具有高超的技艺,体现了开放纳新的工匠精神,综合材料可知,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自强、开放纳新,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工匠传承帮带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而不是求是求实、艰苦奋斗,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没有体现诚信友善、民主科学的精神,故D选项错误。‎ ‎11.辛亥鼎革至五四运动前后,文化遗民除少部分居留京津外,大部分避走上海、青岛及海外等地。他们拘于传统观念,一方面忠于逊清,与民国为敌,不符合历史潮流;另一方面从事史学、刻书藏书等文化事业,致力于承继中华传统文化。材料反映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路任重而道远 C. 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 维新派坚持君主立宪目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拘于传统观念,一方面忠于逊清,与民国为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文化遗民拘泥于传统文化,效忠于清政府,反对国民革命,对当时的世界潮流没有清晰的认识,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路任重而道远,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文化遗民思想保守,思想没有得到解放,没有体现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之路任重道远,没有强调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故D选项错误。‎ ‎12.如下表是1912年以来章太炎活动和主张,材料反映章太炎的思想特点是 民国初年 反思革命成功之后,革命党为何未能有效治理国家 国民革命期间 力言辛亥革命乃许多革命志士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不可任凭国民党官方为达到个人崇拜目的而任意诠释 ‎20世纪30年代 以辛亥革命为戒,宣扬中国的制度建设应根植于历史国情,不可照搬别国经验 A. 努力实践中体西用 B. 全盘肯定西方民主 C. 心怀天下和与时俱进 D. 否定自我和立场摇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民革命时期章太炎认为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与许多革命志士共同奋斗的结果,不以国民党角度进行诠释;20世纪30年代,以辛亥革命为借鉴,主张中国制度建设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应照搬别国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心怀天下的思想特点,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章太炎心怀天下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没有体现全盘肯定西方民主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章太炎自我否定和立场不坚定的思想特点,故D选项错误。‎ ‎13.陈独秀与法国并无渊源也不懂法文,但他说“(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他还选择法文LAJeunesse为《新青年》副刊名,材料反映了陈独秀A以启蒙思想改造中国青年B致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C推崇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D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陈独秀在与法国无渊源也不懂法文的情况下,强调法国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并用法语为《新青年》副刊名,说明陈独秀主张用法国启蒙思想来改造中国青年,以推动救亡图存,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并且马克思主义与法国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推崇法国启蒙思想,而不是法国民主共和制度,故C选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自然界进化论迁移到社会领域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1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说:“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材料中“伟大觉醒”的特点是 A. 以民主与科学来救国 B. 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促进全民族的伟大觉醒,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旗号,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期还没工农联盟,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错误。‎ ‎15.1952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党中央根据中财委提出 建议,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其中,贯彻实施“边建”所做的工作是 A. 巩固新生政权 B. 推行自主外交 ‎ C. 发动“大跃进” D. 编制一五计划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建”指的是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建设与发展,这时期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1年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措施,“边建”是指生产力的建设,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边建”指的是生产力的建设与发展计划,与自主外交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发动于1958年,故C选项错误。‎ ‎16.新中国70年,随着国家发展方略的不断演变,城乡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和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影响这三个阶段的国家方略分别是 A.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改革 B. 开放、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C. 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开放、开放、“一带一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后我国进一步进行改革,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因此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7.“它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它”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罗马习惯法 ‎ C. 《拿破仑法典》 D. 罗马万民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人口和领土的不断扩大,以往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发展为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罗马习惯法是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拿破仑法典》与材料“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不符合,《拿破仑法典》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故C选项错误。‎ ‎18.“当时社会对他(苏格拉底)有误解,把他误认为与智者一流,他是思想家,智者们也是思想家,只这一点足以使当时民众分不清。”“只要你肯给钱,他们会教你辩论,不论有理无理,你都可以把官司打赢。”材料认为苏格拉底思想 A. 存重利轻德倾向 B. 辨识度不高 ‎ C. 与智者们思想一致 D. 维护了正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是思想家,智者们也是思想家,只这一点足以使当时民众分不清”“不论有理无理,你都可以把官司打赢”等信息可知,当时人们无法准确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说明苏格拉底思想辨识度不高,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当时社会对他(苏格拉底)有误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思想与智者学派的思想有诸多不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苏格拉底思想与智者们思想一致,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无法准确区别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思想,没有体现苏格拉底维护正义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19.2019年9月,英国议会反对硬脱欧的议员计划通过一项法案迫使首相将英国脱欧推迟到2020年1月,首相则在11月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材料反映了英国 A. 坚持延期“脱欧” B.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C. 国王“统而不治” D. 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反对硬脱欧的议员……迫使首相将英国脱欧推迟”“首相则在11月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等信息可知,英国议会通过制定法案牵制内阁,内阁则有权宣布解散议会,说明英国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延期“脱欧”是议会制约内阁的结果,该选项没有指出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体现内阁产生方式,故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20.利益是联合的基础,各州都想从联合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但又担心自己的利益或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因中央政府权力增大而遭受损失。为了解决上述困境,美国最终推行了 A. 邦联制 B. 联邦制 C. 两党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州都想从联合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中央政府权力增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过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两党制和总统制无关,故C、D选项错误。‎ ‎21.伏尔泰歌颂理想,推崇文明,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这说明他 A. 倡导平等博爱 B. 反对宗教宽容 ‎ C. 主张法律至上 D. 推崇理性信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等信息可知,伏尔泰反对神示迷信,希望清除迷信的宗教,建立理性的宗教,说明伏尔泰推崇理性信仰,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伏尔泰信仰理性的主张,没有体现其倡导平等博爱,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宗教宽容的相关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伏尔泰主张推崇理性信仰的信息,没有体现伏尔泰主张法律之上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22.从1931年11月起,英国和英联邦国家陆续联合起来,组成英镑集团;法国、荷兰等国组成维持金本位的集团,防止货币贬值;1933年4月美国正式放弃金本位,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并联合一些国家,组成美元集团。这体现了经济危机 A. 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化与整合 B. 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造成世界贸易额的猛烈缩减 D. 导致世界信贷制度濒于崩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和英联邦国家陆续联合起来,组成英镑集团”“组成维持金本位的集团,防止货币贬值”“放弃金本位,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并联合一些国家,组成美元集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危机推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化与整合,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维护本国经济和利益,没有体现世界贸易额是否缩减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世界经济危机推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化与整合,没有涉及世界信贷制度,故D选项错误。‎ ‎23.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赫鲁晓夫把农业发展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比如说利用“赶超美国”之类的政治口号鼓动群众,但却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材料认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 经济理论缺乏创新 B.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 个人崇拜思想意识严重 D. 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把农业发展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框架下进行,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改革当作政治问题和利用政治口号进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经济理论缺乏创新,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无法得出赫鲁晓夫改革是否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也出现个人崇拜,但这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经济理论缺乏创新,没有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故D选项错误。‎ ‎24.2019年12月4日,北约峰会在伦敦闭幕。作为冷战对抗的产物,北约生来就带有对抗的“基因”。在世界各国相互深入融合、追求和平发展的今天,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是关系北约未来发展的“头等要务”。材料反映了 A. 北约活动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B. 国际格局变化给北约发展提出难题 C. 多极化格局推动北约华丽转身 D. 北约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约生来就带有对抗的‘基因’”“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是关系北约未来发展的‘头等要务’”等信息可知,北约作为冷战时期两极格局对抗的产物,在国家之间联系加强、追求和平发展的今天,应以怎样的姿态和身份定位存在是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说明国际格局变化给北约发展提出难题,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约对当今社会造成动荡不安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当今,北约面临着应以什么样的身份定位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北约的华丽转身,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国际格局变化给北约发展提出难题,没有体现北约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故D选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三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商到西汉时期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知变化,并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变化:商代时人们尊天敬神;春秋时,孔子重人轻神;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原因:经济上,从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铁器牛耕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政治上,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为西汉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维护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殷商时期人们尊天敬神;根据材料“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可知,春秋时,孔子重人轻神;根据材料“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 结合所学至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主张。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到春秋战国及汉朝,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极大发展;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建立,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影响,根据材料“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并为西汉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材料“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有利于维护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的国民生产毛值,1934至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其次,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最后,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致力于资本需要量大、资金周转慢、盈利少、风险大,而为一般民族资本家所不愿问津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这些努力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浙赣线在军运及沦陷区各路机车车辆之撤退,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材料二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积累为帮助7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目前有五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即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微型企业;异地搬迁;教育和培训;为生活在环境脆弱地区的人们提供生态补偿;以及社会保障、医疗补贴和对无劳动能力的人直接给予补助。各村都指定了专职的官员负责实施精准扶贫。在中国,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地方党委协调一致共抓扶贫工作。此外,为了确保扶贫效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各级政府还会定期随机地进行第三方评估。‎ ‎——摘编自罗伯特·库恩《对中国70年以及我个人3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特点:经济结构上看,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重点;地理分布上看,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目的上看,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 影响: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增强了国民经济;对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不平衡的产业布局起到积极作用;为抗战做了一定的物质准备。‎ ‎(2)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多位一体的扶贫方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第三方的扶贫系统。‎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重工业及国防工业”可知,经济结构上看,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重点;根据材料“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可知,地理分布上看,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根据材料“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上看,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影响,根据材料“如浙赣线在军运及沦陷区各路机车车辆之撤退,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根据材料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钢铁、机器、属矿、煤矿等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对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不平衡的产业布局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可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而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积累为帮助7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可知,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根据材料“目前有五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即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微型企业;异地搬迁;教育和培训”等信息可知,多位一体的扶贫方式;根据材料“在中国,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地方党委协调一致共抓扶贫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第三方的扶贫系统。‎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成就不是依赖外部力量的支持,而是自身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社会和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几乎是在没有什么大的、颠覆性的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浑然一体,以至英国人觉得,“我们生来就是这样的”。‎ ‎——摘自:《现代化与社会福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1)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源自内生动力;渐进性、稳定性;全面性、整体性;时间长。‎ ‎【解析】‎ ‎(1)根据材料“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可知,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根据材料“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即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及科技革命的开展,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 ‎(2)根据材料“不是依赖外部力量的支持,而是自身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可知,英国现代化进程源自内生动力;根据材料“没有什么大的、颠覆性的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可知,英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渐进性、稳定性;根据材料“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浑然一体”可知,体现了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性、整体性;根据材料“英国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可知,英国现代化进程时间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