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1.00 KB
- 2024-04-21 发布
第一篇 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分析
考点
考情回顾
命题规律分析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
宗法制
:
从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角度考查
(2015
·
10,T1)
2.
分封制
:
从鲁国位置角度考查
(2016
·
4,T1)
3.
分封制和宗法制
: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周人制度及其作用
[2017
·
4,T31(1)]
4.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以主观题形式从材料中概括特征
[2017
·
4,T31(2)]
5.
分封制和宗法制
:
从血缘政治角度考查
(2017
·
11,T1)
6.
分封制
:
从血缘政治角度考查
(2018
·
4,T1)
(1)
本专题题型多为选择题
,
重点知识常反复考查
;
但
2017
年
4
月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2)
命题形式多为从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历史概念
,
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度、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等
,
复习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3)
本专题要注重时空意识的提升。如分封制下诸侯国的地域分布、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图、秦朝疆域图、元朝行省分布图等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秦的统一
:
考查五尺道今天位置
(2016
·
4,T3)
2.
郡县制
:
从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角度考查
(2016
·
10,T1)
3.
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
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考查
(2017
·
4,T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承秦制
:
汉朝重建秦朝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2018
·
11,T2)
2.
宋代中央官制
:
从
“
分宰相之权
”
角度考查
(2017
·
11,T7)
3.
行省制度
:
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考查
(2018
·
4,T5)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密折制
:
清代密折奏事
,
加强皇权
(2018
·
11,T7)
2.
内阁制
: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背景及作用
[2015
·
10,T31(1)]
考点
1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抓基础
1.
分封制
(1)
目的
:
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
内容
: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
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
评价
:
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
巩固了统治
,
扩大了疆域
,
但春秋以后
,
周王室衰微
,
诸侯割据争霸
,
社会动荡。
2.
宗法制
(1)
内容
: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
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
特点
: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
小宗服从大宗
;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
作用
: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影响深远
,
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
特别提醒
】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
制度上
:
嫡长子继承
;
父权
;
“
家国
”
同构等。
(2)
习俗上
:
祭祖扫墓
;
修订家谱
;
建立宗祠
;
尊宗敬祖
;
认祖归宗
;
渴望亲情等。
(3)
观念上
:
“
忠
”“
孝
”
;
等级贵贱
;
家庭本位等。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3)
诸侯独立性强
,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等级森严
,
难以逾越。
(5)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
,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提能力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性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
(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
诸侯拱卫王室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
,
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
,
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
,
其余各子分封
瓦解
春秋开始瓦解
,
战国末年完全瓦解
(
根源
:
生产力发展
)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
,
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加强了王权
,
巩固了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
,
有利于凝聚宗族
,
防止内部纷争
联系
二者互为表里
,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练考题
1.(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1
)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
谓
:“
周之子孙
,
苟不狂惑者
,
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审题定位
:
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解题指导
:D
从材料可以看出
,
周朝王室的子孙
,
只要不是狂妄糊涂的
,
都能得到诸侯的位置
,
这说明周代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统治
,D
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A
项错误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项错误
;
分封制下权力分配突出体现血缘是连结政治关系的纽带
,C
项错误。
2.(
2018
·
浙江
4
月选考
,1
)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
周“克殷践奄
,
灭国数十
,
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
,
本周之臣子
;
而鲁卫晋齐四国
,
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审题定位
:
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题指导
:D
题干表明西周建国初期实行分封制。
“
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
”“
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
表明分封制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D项正确。官僚体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均是在秦推广郡县制以后实现的,A、C两项排除;B项是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排除。
3.(
2017
·
浙江
4
月选考
,31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也依仗宗族纽带
,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
,
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
,
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
许倬云
《
万古江河
: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
材料二
我将我享
(
祭献
),
维羊维牛
,
维天其右
(
保佑
)
之。仪式刑
(
效法
)
文王之典
,
日靖四方。伊嘏
(
伟大
)
文王
,
既右飨
(
祭献
)
之。我其夙夜
,
畏天之威
,
于时 保之。
——《
诗经
·
周颂
·
我将
》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
结合所学
,
概括材料二
《
周颂
·
我将
》
所蕴涵的主要意义
,
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审题定位
:
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指导
:
第
(1)
问
,
第一小问
,
据材料一中
“
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
宗族纽带
”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
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
,
维护政治联系。第
(2)
问第一小问
,
据材料二
“
伊嘏
(
伟大
)
文王
,
既右飨
(
祭献
)
之。我其夙夜
,
畏 天之威
,
于时保之
”
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
;
第二小问
,
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即可。
答案
:
(
1)
机制
:
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
:
稳定政治秩序
;
维护政治联系。
(2)
意义
: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考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抓基础
1.
秦的统一
(1)
过程
①
(
往东
)
灭六国
,
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原地区
,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王朝。
②
(
往北
)
击匈奴
,
收河套
,
修直道和长城。
③
(
往南
)
凿灵渠
,
定岭南
,
置郡县
:
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④
(
西南
)
开“五尺道”
,
任命官吏
:
西南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
意义
①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
,
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
有利于社会进步
,
人民生活安定
,
方便各民族间交往。
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
,
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
,
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郡县制
(1)
产生发展
:
出现于春秋战国
,
推广于秦朝。
(2)
内容
:“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
,
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
县”隶属于郡
,
县下有“乡”“里”
,
此外还有“亭”
;
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
,
与“县”同级。
(3)
特点
: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
不得世袭。
(4)
意义
: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汉承秦制
,
略有变通。
【
特别提醒
】
秦朝不是郡县制的首创者
郡县制出现在春秋后期
,
很长时间内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
秦统一以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
皇帝制度
(1)
产生
: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
历代沿用。
(2)
内容
: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3)
特点
:
皇权至上
;
皇权独尊
;
皇位世袭。
提能力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
,
以血缘为基础
“大一统”背景下
,
按地域划分
特点
王位世袭
,
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
(
贵族政治
)
皇帝任免
,
不得世袭
,
无封地
(
官僚政治
)
与中央关系
中央权力未高度集中
,
诸侯国有一定独立性
中央集权
,
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 序
,
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国家统一
,
加强中央集权
练考题
1.
公元前
221
年
,
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
,
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审题定位
:
考查秦统一六国
解题指导
:A
秦采用
“
远交近攻
”
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
“
韩赵魏楚燕齐
”
,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
“
齐鲁大地
”
),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此外,可将
“
韩赵魏楚燕齐
”
谐音为
“
喊赵薇去演戏
”
,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2.(
2017
·
浙江
4
月选考
,2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
,
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审题定位
:
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解题指导
:A
“
汉承秦制
”
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
,
汉朝沿用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
故
A
项正确
;
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
,
故
B
、
D
两项错误
;
秦朝废分封
,
行郡县
,
故
C
项错误。
3.《
汉书
》
云
:“
汉家承秦之制
,
并立郡县
,
主有专己之威
,
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审题定位
:
考查郡县制的作用
解题指导
:C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与材料时间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
与材料时间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郡县制使得
“
主有专己之威
,
臣无百年之柄
”
,
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
故
C
项正确
;
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
,
官僚制度已经建立
,
故
D
项错误。
考点
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抓基础
1.
中央集权的加强
(1)
西汉
①郡国并行制
:
汉初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
并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诸侯国势力
,“
大一统”局面更为巩固。
②刺史制
: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
称十三州部
,
长官叫刺史。目的是监察地方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元朝
:
开创行省制度
,
全国分十个行省
,
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
,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君主专制的演变
(1)
唐朝三省六部制
: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审核和执行
;
尚书省下设六部
,
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机构
,
加强了皇权。
(2)
宋朝二府三司制
: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特别提醒
】
唐代中书省不同于元代中书省
:
唐代中书省负责决策
,
只是中央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元代中书省上承天子
,
下总百官
,
是最高行政机构。
3.
选官制度的发展
(1)
世官制
:
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的选官用人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
,
世官制逐渐走向消亡。
(2)
察举制
:
汉武帝时期
,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举荐
,
考试后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3)
科举制
:
隋朝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
,
明清时期称为“八股取士”。
4.
监察制度的变化
秦
(
中央
)
御史大夫
;(
地方
)
监御史
汉
(
中央
)
御史大夫
;(
地方
)
刺史、司隶校尉
唐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元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
,
由监察御史复按
;
御史可纠举官吏
,
先斩后奏
明
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和平民
提能力
★
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要点提纲
史实阐述
积极
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世袭传统
,
促进社会阶层转化
,
加速社会流动
,
具有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
,
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对
“
大一统
”
意识形态的需要
,
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
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其选才方式被东亚各国采用
,
还被西方国家吸收
,
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
影响
重才轻品
选拔人才
,
过于侧重才学标准
,
忽视了品德考核
,
造成一些官员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
“
学而优则仕
”
的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
;
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练考题
1.(
2018
·
浙江
11
月选考
,2
)
论及“汉承秦制”
,
有学者指出
:“
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
A.
分封诸侯王
,
郡国并存
B.
划分监察区
,
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
,
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设司隶校尉
,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审题定位
:
考查汉承秦制
解题指导
:A
材料主题是
“
汉承秦制
”
,B、C、D三项均是汉代新出现的制度,故排除。郡国并行制是由秦朝的
“
郡
”
和汉代的
“
国
”
相结合,其内核仍是中央集权,故选择A项。
2.(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7
)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
,
围绕集权与分权
,
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审题定位
:
考查宋代二府三司制
解题指导
:B
汉代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
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项错误
;
宋代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
,
增设
“
参知政事
”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
项正确
;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D
两项错误。
3.(
2018
·
浙江
4
月选考
,5
)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
,
其疆域“北踰阴山
,
西极流沙
,
东尽辽左
,
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
,
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
A.
独立民政事务
,
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
,
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
,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
,
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审题定位
:
考查元代行省制
解题指导
:B
元朝统一后
,
疆域辽阔
,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
,
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
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抓基础
1.
内阁制度的创立
(1)
确立
:
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
;
明成祖时设内阁
,
内阁制形成
;
明宣宗时授予票拟权
,
内阁地位提高。
(2)
影响
:
加强了皇权
,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
军机处的设立
(1)
设立
: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
设立军机
(
房
)
处。
(2)
职能
: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
影响
:
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
密折制度
:
清代地方大员可密折奏事
,
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
特别提醒
】
无论是明朝内阁还是清朝的军机处
,
只有处理军国大事的建议权
,
没有决策权
,
这需要皇帝的勤政。否则这一制度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行
,
从而影响政局稳定。
4.
清朝的边疆政策
(1)
基本原则
①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②大事集权
,
小事放权
,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
重大举措
①设理藩院
: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
地位与六部相同
;
起初只管理蒙古事务
,
后来也负责新疆、西藏的各项事务。
②改土归流
:
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
改土归流始于明代
,
雍正时期大规模实行
,
乾隆时期土司制度基本被废
,
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提能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
1.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
;
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
《
大明律
》
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3.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
并且走向反动
,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
1.
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
(
一分为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
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
:
在决策过程中
,
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
)
向皇帝身边的人
(
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
)
转移
,
即由远及近
(
或由外到内
);
在执行过程中
,
相权由内朝
(
宫内
)
向外朝
(
外廷
)
转移
,
即由内向外。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1.
变革中央机构。如汉设中朝
;
隋唐三省六部制
;
明废丞相
,
设内阁
;
清设军 机处。
2.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秦实行郡县制
,
元实行行省制。
3.
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设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
汉代设刺史
;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
宋代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注重官吏选拔。如汉代实行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
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5.
加强思想控制。如汉武帝“独尊儒术”
;
明清的文字狱。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概念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2.
形成条件
(1)
经济条件
:
自然经济的发散性
,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加以保护。
(2)
政治条件
:
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
;
秦灭六国
,
建立统一的王朝。
(3)
思想条件
: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3.
发展过程
4.
产生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政治方面
:
有利于民族融合
,
抵御外来侵略
,
一定程度上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方面
: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方面
: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
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④民族方面
:
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⑤对外方面
:
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明清时期
)
。
(2)
消极影响
①经济方面
:
封建社会后期
,
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
,
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方面
: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
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
,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
形成暴政
,
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方面
: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
造成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
,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练考题
1.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
明代中后期
(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审题定位
:
考查明代内阁制度及宦官专权
解题指导
:A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必然导致宦官集团权力扩大,干预明朝中枢决策(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
“
批红
”
的权力),出现宦官专政的局面,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他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2.
乾隆继位之初
,
曾裁撤军机处
,
但第二年又下旨
:“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
,
且朕日理万机
,
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
,
仍须就近承办”
,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
,
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
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审题定位
:
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清军机处
解题指导
:D
乾隆帝对军机处先是裁撤,后又将其恢复,此后
“
军机处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
,可知军机处权力很大,而军机处又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这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根据材料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
可知内阁名存实亡,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错误。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后,以后历代不再设宰相职位,C项错误。
3.“
早在明末清初
,
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
……
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
,
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
,
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
,
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审题定位
:
考查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解题指导
:D
根据材料信息
“
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
”“
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
可知,题干的论述意在强调中国君主制长期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的复杂,而非君主专制的诸多弊病及其根深蒂固,A、B两项错误;君主制存在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并非无法解释,C项错误。
专题总结
一、中央体制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
“
传贤
”
变成
“
传子
”
;
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
“
家国一体
”
,
周王既是天下大宗
,
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
:
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
: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
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
;
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中外朝制度
: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
,
建立
“
中朝
”
,
削弱相权
隋唐
: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
分工明确
,
互相牵制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有利于加强皇权
;
三省宰相集体议政
,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
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
形成完备而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
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宗法制
皇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
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
三司分管财政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
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
,
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
明成祖时
,
设立
,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
康熙时
,
设置南书房
;
雍正年间
,
设
,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演变
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割相权
内阁
军机处
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
丞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二、地方体制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实行
,
加强了王权
,
周王成为
“
天下共主
”
;
春秋战国时期
,
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
,
推行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
,
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汉武帝设置
和司隶校尉
,
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路州县
元朝
实行
,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设宣政院
,
加强了对西藏等地区的行政管辖
清朝
设理藩院管理新疆、蒙古和西藏事务
,
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演变
趋势
.
分封制
郡县制
刺史
行省制度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选官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夏、商、
西周
.
(1)
内容
: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
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
影响
:
贵族垄断政权
战国、
秦朝和
汉初
军功爵制
(1)
内容
: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2)
影响
: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
,
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
(1)
内容
:
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
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
影响
:
在实行之初
,
按人口比例举
“
孝廉
”
,
并加以考试选用
,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
但其形式是以官举士
,
民意无从体现
世官制
察举制
魏晋南
北朝
.
(1)
内容
: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
查访本州士人
,
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
影响
:
推行初期
,
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
,
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后期
,
看重门第
,
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
——
明清
.
(1)
内容
: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
影响
: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此外
,
这种制度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
,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演变趋势
从选拔形式上看
——
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
,
从地方到中央
从选拔标准来看
——
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
,
标准逐步统一
从本质上看
——
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点击进入 专题训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52张)
- 【推荐】精做06 流域的综合开发-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剖析总结
- 26. 2019南昌一模理科数学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一上学期 A 班月考物理试卷(图片上无外网标志)
- 2019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几何体面积、体积的计算学案(理)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行政概论》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43)
-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七中小升初数学模拟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