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50 KB
- 2021-06-19 发布
第11章 化学实验
1.(2019·全国卷Ⅱ)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 A
解析 乙烯中含有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静置后溶液不分层,A不匹配;镁条与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所以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B匹配;根据反应Na2S2O3+2HCl===2NaCl+S↓+SO2↑+H2O,SO2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是淡黄色沉淀,可使溶液变浑浊,C匹配;根据反应2Fe3++Fe===3Fe2+,可得随Fe3+逐渐消耗,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后,溶液颜色不变,D匹配。
2.(2019·全国卷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 A
解析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生反应:Cl2+2Na2CO3+H2O===NaCl+NaClO+2NaHCO3,不能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A错误;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B正确;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析出,C正确;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应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以制备二氧化硫气体,D正确。
3.(2019·江苏高考)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12 -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B
向浓度均为0.05 mol·L-1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I)>Ksp(AgCl)
C
向3 mL 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 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用pH试纸测得: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
答案 C
解析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溶液中可能含有Fe3+而不含Fe2+,A错误;向相同浓度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Ksp(AgI)<Ksp(AgCl),B错误;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说明发生反应2I-+Br2===I2+2Br-,根据氧化还原规律可判断,氧化性Br2>I2,C正确;CH3COONa溶液与NaNO2溶液的浓度、温度不确定,故不能由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对应弱酸的酸性强弱,D错误。
4.(2019·江苏高考)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B.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 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答案 D
解析 测量溶液的pH不能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A错误;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溶质,B错误;AlCl3为强酸弱碱盐,加热促进AlCl3水解,蒸干过程中,HCl挥发,最后得到氢氧化铝,无法得到无水AlCl3,C错误;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可以用所给装置除去实验室制乙烯时混有的少量SO2,D正确。
5.(2018·全国卷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12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0 mol·L-1的
NaOH溶液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 B
解析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MnO4溶液,C错误;反应的方程式为HSO+H2O2===SO+H++H2O,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6.(2018·全国卷Ⅲ)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 B
解析 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变色范围在酸性的甲基橙为指示剂,B错误。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C正确。常压蒸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D正确。
7.(2018·天津高考)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 12 -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相关文档
-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案 42021-06-19 12:28:465页
- 【化学】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2021-06-19 12:28:4317页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题(10)(含解析)新2021-06-19 12:26:316页
- 2016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高考三模2021-06-19 12:25:027页
-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0学2021-06-19 12:25:0116页
- 人教版化学选修5课件:3-3《羧酸 酯2021-06-19 12:23:1329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2021-06-19 12:22:338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姜堰二中高一2021-06-19 12:22:216页
- 2020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考点122021-06-19 12:22:091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2021-06-19 12:20:0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