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 MB
- 2021-05-29 发布
学习目标
:
1.
掌握散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最好利用所学做一个知识框架图,形成知识网络。
2.
总结本考点的常见题型,形成基本答题模式,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艺术手法
多种手法
表达上的特点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行文技巧
表达
技巧
常见设问方式
题型:
作用类或赏析类
考查角度
:单一或综合
1.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
?有何
表达效果
?
2.
文中
×××
使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的理解。
3.
本文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
×××
?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
作用
。
4.
文章对
×××
大多用第
×
人称
,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
×
人称,这样写有何
作用
?请赏析。
5.
文章
开头
(
结尾
)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
6.
赏析
文中画线的文字。
7.
赏析
文中“
×××
”的细节。
设题着眼点
:整体(全文)或局部(个别句段)
辞格
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或人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形象。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反复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使描写形象生动。
使语言的形式更加优美,富于节奏与韵律美。
(抒情)强化某种情感。
(一)修辞及效果:
知识储备
比拟
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
拟人和拟物
。
1.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
飞出
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
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
,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林清玄《清欢》)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朱自清《荷塘月色》
【链接课内】
请从
修辞角度赏析
下面的句子。
本段运用了
拟人、比喻、排比、通感
的修辞手法,(
手法
)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
内容
)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效果
)
排比、
比喻
通感
拟人
(二)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
主要效果
象征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渲染
常表现为对环境或次要形象(或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的主要形象的出场制造烘托效果。也常说成
“
衬托
”
。(为
……
作铺垫,营造
……
氛围。)
对比
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
与对比相较,有主次之分。
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
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点面结合
文章结构中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重点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补充
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游记散文尤为突出)、动静结合等
知识储备
【链接课内】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郁达夫《故都的秋》
答案: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之秋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所以说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
对比
,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写“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链接课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
反衬
环境的幽静和自己难以排解的苦闷。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链接高考】
赏析
文中画线句子的
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2015·
高考山东卷
《四堡雕版》
)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
比喻
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
对比
,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温馨提示: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表格所列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试题一般使用狭义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
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2分)
⑤
倘若留意
,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
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
但
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
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
糟朽
,表面
剥落
,砖块
粉化
;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
全被踩碎
了;门窗
支离破碎
,或者早已
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
;杂物
堆满
所有角落,荒草野蔓
纠缠其间
。
唯一
可以
见证
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
石缸
。它是由整块请市调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
的印房用它来贮墨,
如今
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
有的弃而不用
,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链接高考】
文章第
④
段运用了
多种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
6
分)(
2016·
高考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
陷入遐想
,这
是
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
是
渭水波浪的涛声,也
像是
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
知时节的好雨
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
细近于无的柔声
,甚至
让我想到
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
联想
排比、
比喻
化用古诗词或引用
参考答案:
①
联想。
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
(
解说
)
点出了
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
特点
。
(
作用
)
②比喻。
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
(
解说
)
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
(
特点
)
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
表达效果
)
。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
(
解说
)
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
作用
)
④化用古诗句。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
(
解说
)
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
表达效果
)
。
(一点
1
分,任意答对
3
点满分)
(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主要效果
描
写
正面描写
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侧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细节描写
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词藻,以最经济最减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的形象。它往往起到寥寥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神韵的效果。
选取典型性代表性事物,多感官角度(
形声色、视听触嗅味觉)
多角度描写(空间变化:高低、远近、上下、点面;时间角度:季节转换)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色彩对比的角度
记
叙
叙述方式
插叙
: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议论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知识储备
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审清题意
:所谓
侧面描写
,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多处
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
答题时只需找出两处并进行分析即可。
文中运用了
侧面描写
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
两例
并加以分析。
(
2016·
高考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链接高考】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
作曲家赵季平
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
异常热乎
,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
握手问好
,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
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
,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
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
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
节目主持人濮存昕
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
夺下长条板凳,
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
夺取木砖
,
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台下观众
便爆出
掌声
……
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
喝彩
,“美得很!”“太斩劲了!”
……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观众席顿时
沸腾
起来。
观众
: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赵季平:
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
术价值。
濮存昕
:
节目主持人出人意料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
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017
年全国卷二《窗子以外》)
【链接高考】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
你
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
我
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
我
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链接高考】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④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
你
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
你
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
在家里罢
,
你
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长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
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
你
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
你
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⑦
没想到不管
你
走到那里
,
你
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
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以窗内的学者为例,“时髦”,外在与窗外人格格不入;“骄傲”,内在与窗外人也非一类。走不出自我的限制)
不信,
你
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
你
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
你
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
你
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如同套子,无形而牢靠
)不管
你
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两个世界的隔阂既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更是人为的自我限定。表达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和批判,这种自我剖析的精神很可贵。
)
【链接高考】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
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真诚的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人称转换的作用
×
分析:
本文人称转换自如,看似随意,其实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作者一开始只是写自己眼前的窗子及窗外的景象,后来推己及人,想到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禁锢在窗子里的,因此人称由我换成了你,含有冷静审视之意;最后一段,揭露有些人装腔作势的嘴脸,其实也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观照与理解,这里虽然用第二人称,但作者也将自己带入其中,两种人称合二为一,表达了作者自嘲的态度和对那些时髦的学者的讽刺。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
冷静审视
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
自嘲与反思
。
【链接高考】
(四)行文技巧
行文技巧
=
构思特点(技巧)
=
结构特点
=
谋篇布局特点(技巧)
≠行文思路
具体包括
:
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到面,线索设置,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照应,前呼后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巧设铺垫、层层深入等。
知识储备
【链接高考】
最后一段: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2017
天津卷《挺拔之姿》)
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①
想象
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
对比
。(
表现手法
)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内容
+
读者
)
③
照应前文
,
以景收束全篇
,增强了抒情性。(
行文技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分析
: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手法,还有分析它作为文本结尾段的技巧、作用。
课堂小结
1.
我们从四个方面(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
式、行文技巧)学习了散文的表达技巧,希望
同学们判断技巧能够准确、全面。
2.
我们强化了审题意识,审准答题角度,有效作答。
3.
我们也明确了答题步骤:
明确手法
+
解说分析
+
表达效果。
作业:
1.
制作散文表达技巧知识框架图。
2.
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2021-05-29 01:08:2319页
- 专题33 通电导线在安培力作用下的2021-05-29 01:07:0613页
- 考点42+圆锥曲线中的综合性问题-202021-05-29 01:06:3118页
-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2021-05-29 01:05:469页
- 安徽凤阳艺荣高考补习学校2013届第2021-05-29 01:01:354页
-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加试2021-05-29 01:00:394页
- 天津高考英语词汇2021-05-29 01:00:0776页
- 考点66+书面表达电子邮件-高考全攻2021-05-29 00:57:561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2021-05-29 00:57:144页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82021-05-29 00:56:2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