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0 KB
- 2021-05-28 发布
- 1 -
2020 年 12 月岑溪中学、陆川中学、容县高中、北流高中四校
联考
质量检测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C. 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D. 真核生物以 DNA 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 RNA 为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细胞中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所以也无生物膜系统,真核生物则有,但原核生
物中的部分好氧菌还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因为其体内具有有氧呼吸的酶;不论是有丝分
裂、无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都属于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原核生物只进行二分裂;以 RNA 为
遗传物质的只有 RNA 病毒,其他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包括原核生物)。
【详解】A、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但有些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
如硝化细菌、蓝藻等,A 错误;
B、原核生物一般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主要是多细胞生物,也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等),
B 错误;
C、真核生物的生物膜系统将细胞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使细胞代谢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C
正确;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D 错误。
故选 C。
2.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D. 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 2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 正确;
B、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而且是静态的结构,B 正确;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C 正确;
D、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固定的,而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
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D 错误。
故选 D。
3. 下列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B.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哺乳动物红细胞失水皱缩
C.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吸水涨破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其
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只要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即可发生渗透吸水
或失水。
2、当动物细胞放到高渗溶液中,会发生渗透失水,细胞会皱缩;当放入低渗溶液中,会发生
渗透吸水,甚至会破裂;放在等渗溶液中,细胞保持正常状态。
【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A 正确;
B、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膨胀,甚至涨破,B 错误;
C、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将吸水,但因有细胞壁的
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不会涨破,C 错误;
D、由于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存在差异,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
离程度可能不同,D 错误。
- 3 -
故选 A。
4. 下列有关酶和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少数种类的酶经蛋白酶处理后仍然具有生物催化的功能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细胞内贮存有大量的 ATP,以适应生命活动的需要
D.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 ATP 和 ADP 的转化难以维持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的化学本质可以是蛋白质或 RNA,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方式催化反应进行;
2.ATP 全称三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直接供能物质,其合成和水解通常与细胞内的放能和吸能
反应相联系。
【详解】A、少数种类的酶化学本质为 RNA,经蛋白酶处理后仍然具有生物催化的功能,A 正
确;
B、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 错误;
C、细胞内贮存有少量的 ATP,通过快速转化以适应生命活动的需要,C 错误;
D、人在饥饿时细胞中 ATP 和 ADP 的转化依然维持动态平衡,D 错误。
故选 A。
5.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B. 若细胞既不吸收 O2 也不放出 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丙酮酸和 ATP
D. 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 O2 与释放 CO2 的摩尔数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
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发生反应,被彻底分解成
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
- 4 -
量能量。
2、无氧呼吸的过程: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丙酮
酸被还原生成乳酸或酒精和 CO2。
【详解】A、分生组织细胞的代谢旺盛、分裂能力强,其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
A 错误;
B、若细胞既不吸收 O2 也不放出 CO2,说明细胞有可能进行产物是乳酸的无氧呼吸,B 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在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和 ATP,C 正确;
D、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每消耗 1 摩尔葡萄糖,吸收 6 摩尔 O2 与释放 6 摩尔 CO2,吸
收 O2 与释放 CO2 的摩尔数相同,D 错误。
故选 C。
6. 下列实验操作中,会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B. 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再做不同保温处理,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用新配制的 NaOH 与 CuSO4 混合液,水浴加热可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
D. 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动物脂肪细胞,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红色颗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 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3、用新配制的 NaOH 与 CuSO4 等量混合,为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
性糖。
【详解】A、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 可以被甲基绿染成
绿色,RNA 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A 错误;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需要先将酶与底物分别作不同保温处理,然后再将同种温度
的酶和底物混合,B 错误;
C、用新配制的 NaOH 与 CuSO4 混合液,为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可用
来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C 正确;
D、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动物脂肪细胞,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橘黄色颗粒,D 错误。
- 5 -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7. 下面图 1 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问题:
(1)小麦种子中的储能物质 c 是________,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c 是______。
(2)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_,图 2 方框内的结构简式
是_________。
(3)在小麦叶肉细胞中,e 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可用________将其染色。
【答案】 (1). 淀粉 (2). 糖原 (3). H2O (4). 二肽 (5). —CO—NH— (6).
细胞质 (7). 吡罗红
【解析】
【分析】
1.由图 1 可知:a 是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c 是多糖;b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
是蛋白质;d 是脂肪、磷脂和固醇;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e 是
核糖核酸(RNA)。
2.图 2 中,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产物是二肽和水(H2O);图 2 方框内的结构为氨
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为肽键,其简式为-CO-NH-。
【详解】(1)据分析可知,c 是多糖,小麦种子中可作为储能物质的多糖 c 是淀粉,人和动物
细胞中可作为储能物质的多糖是糖原。
(2)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产物是二肽和水(H2O);图 2 方框内的结构为氨基酸
脱水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为肽键,其简式为-CO-NH-。
(3)据分析可知,e 是 RNA,在小麦叶肉细胞中,DNA 主要在细胞核,RNA 主要存在于中细
- 6 -
胞质,吡罗红可将 RNA 染成红色。
【点睛】此题主要考察的是生物体内常见化合物的种类,结构以及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准确判断题图各符号的含义。
8. 如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细胞结构。请回答下
列问题:
(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序号)。
(2)分离图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④⑤增大膜面积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
验的因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⑤ (2). ①④⑤ (3). 差速离心法 (4). 嵴 (5). 基粒和类囊体
(6). 同位素标记法 (7). 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内质网进行粗加工→
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
为细胞核。
【详解】(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⑤叶绿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核糖
体、④线粒体、⑤叶绿体。
- 7 -
(2)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图中各种细胞器。
(3)④是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而⑤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增大膜面积。
(4)常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可以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的位置
判断合成场所及过程,所以实验的因变量为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
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
准确答题。
9. 如图所示,图甲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
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 A 为 1mol/L 的葡萄糖溶液,B 为 1mol/L
的乳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些物质能直接通过图甲结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举 2 例),这种跨膜
运输方式被称作____________,该方式的运输速率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所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
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 K+通过该膜的
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 Ca2+的吸收显
著减少,而 K+、C6H12O6 等物质的吸收不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填
“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
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右侧液面(填“高于”“低于”
或“等于”)。
【答案】 (1). 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 (2). 自由扩散 (3). 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4). 协助扩散 (5). 该毒素破坏了运输 Ca2+载体蛋白的活性 (6). 等于 (7). 低于
- 8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
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
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都为
1mol/L,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
丙的半透膜,葡萄糖可通过膜结构,右侧浓度高,左侧液面下降。
【详解】(1)有些物质能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如水、二氧化碳和氧气。这种跨膜运输方
式既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被称为自由扩散。其运输速率取决于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2)由于加入少量的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
能,说明 K+通过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 Ca2+吸收
显著减少,而其他物质吸收不受影响,可推知某种毒素破坏了运输 Ca2+载体蛋白的活性,使跨
膜运输不能正常进行。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葡萄糖和乳酸均不能通过人工膜,则液面
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左右浓度相等);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
的蛋白质①,葡萄糖可以通过半透膜,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右侧浓度升高,右侧液面会升
高,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和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
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示明确人工膜和细胞膜结构的差异,
以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解题关键。
10. 图 1 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反应阶段,X、Y 表示相应
的物质。图 2 表示某装置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 CO2 释放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图 1 中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图 1 中能产生 ATP 的过程有________
(填序号)。其中 X 代表________、Y 代表________。
- 9 -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填序号)过程的进行,有
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3)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 2 中的______点所对应的浓
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酵母菌消耗的 O2 为 3mol/L,而释放的 CO2 为 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
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2). ①②③ (3). O2 (4). CO2 (5). ③(或①②③)
(6). B (7). B 点时 CO2 释放的相对值最低,说明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有利于种子
的储存 (8). 6
【解析】
【分析】
1、据图 1 可知,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丙酮酸、[H]、ATP;②
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产物是[H]和 CO2、ATP;③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产物是 H2O、ATP;④⑤分别是产物为乳酸、酒精和 CO2 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只有物质转
化,无能量产生,X 代表 O2,Y 代表 CO2。
2、图 2 中 A 点时,小麦种子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产生 CO2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点位置高低代表无氧呼吸的强度,影响其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温度可以影响相关酶的活
性。B 点是 CO2 释放量最低的点,此时细胞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所以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
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 2 中的 B 点所对应的浓度。图 2 中 B 点以后,CO2 释放量增加,主要原
因是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详解】(1)图 1 中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三个阶
段(过程①②③)都能产生 ATP,其中 X 代表 O2,参与有氧第三阶段,Y 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的产物 CO2。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有氧呼吸过程
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3)分析图 2,在氧浓度为 5%时,CO2 释放的相对值最低,说明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最
少,有利于种子的储存。
(4)酵母菌消耗的 O2 为 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为 3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 0.5mol。
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为 9-3=6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 3mol。故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
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6 倍。
- 10 -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
系实际解决问题,具有识图、析图的能力。
11. (1)“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
_____________溶液发生____________的颜色变化,然后可根据____________来比较二氧化碳
生成的快慢。用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呈现____________,来证明酒
精的存在。
(2)研究小组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
滴加碘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
小。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 1~4 号试管中
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温育 30min 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 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 1 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 2 中应加入的 X 是__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 3 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试管 4 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
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溴麝香草酚蓝水 (2). 由蓝变绿再变黄 (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快慢
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速率 (4). 灰绿色 (5).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
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6). 发芽前玉米 (7). 蓝色→砖红色 (8).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 11 -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 CO2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 CO2 可使溴麝
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为了检测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淀粉的含量变化,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
产生蓝色,淀粉彻底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
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酵母菌呼吸产生 CO2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检验,因为 CO2 可使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快慢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速率来比较二氧化碳生成的快慢。酵母菌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
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
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岀现砖红色沉淀。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
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 号、4 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
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 2 号试管加的 X 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 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
变成了砖红色;如 4 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
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 CO2 和酒精的检验方法、不同
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
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20-22021-05-24 19:36:0817页
- 福建省德化一中、漳平一中、永安一2021-05-23 00:08:0615页
- 【历史】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2021-04-29 00:47:0120页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2021-04-25 18:27:2724页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2021-04-25 16:01:3211页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2021-04-25 15:53:0220页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2021-04-22 02:56:4524页
- 【政治】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2021-04-20 18:05:085页
- 【化学】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2021-04-19 16:32:139页
-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年2021-04-19 15:48:4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