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1-05-28 发布
- 1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2020 届高三最后一卷
文科综合历史
1.“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称谓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定型于西汉。《春秋》纪事结
束于公元前 481 年(鲁哀公十四年),而春秋时代则结束于公元前 476 年周敬王去世,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A. 鲁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限 B. 宗法制度尚未完全瓦解
C. 后世儒学家大一统的意图 D. 《春秋》的主观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时代的下限以周天子为标准,反映周天子在春秋时代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结
合春秋时代称谓定型于西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及其大一统的主张得到
推崇,故选 C;材料说明“春秋”“定型于西汉”的原因,A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与
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的记载较少谈到其功绩,更多的展现了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
谋的一面,而在《史记》中,司马迁则大量记载了项羽的功绩,如他在抗秦斗争中消灭了秦
军主力,既有勇又有谋。据此可知
A. 文献记载具有片面性不足为信 B. 年代久远导致人物形象模糊不清
C. 历史解释受到主观认识的影响 D. 历史叙述相互矛盾无法还原真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史书中对同一人物的历史形象有着不同侧重的叙述,由此可以推知历史解释受
到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故选 C;文献记载也具有一定得史料价值,排除 A;材料反映
的是不同史书中对同一人物的历史形象有着不同侧重的叙述,“年代久远”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 B;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材料反映的是历史解释,排除 D。
3.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直到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仍然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
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推知,宋代的科举制
A. 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渐变 B. 营造了“重利” 的社会风气
C. 选拔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D. 推动了宋代封建经济的鼎盛
【答案】A
【解析】
- 2 -
【详解】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
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由此进行合理的推断可知,
选官制度的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选 A;宋朝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营造了“重文”的社会风气,排除 B;C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推知”,排除;科举制与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4.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
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该协议为中原和蒙古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这一协议
A. 体现了开明与开放的外交政策 B. 顺应了长城内外人口流动的趋势
C. 削弱了明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说明在协议达成前长城
内外已经有了人口流动的趋势,该协议顺应了这一趋势,推动了中原和蒙古之间的交流互动,
因此选择 B 项;明朝时期与蒙古的交流是民族关系,不能说是对外开放政策,A 错误;明朝
通过对蒙古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协议,说明中原和蒙古是一种和平交往平等关系,不
是统治关系,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错误。
5.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不仅中国各地之语,均集合于上海一隅,即外国语之混入中国语者,亦
复不少。例如“士单(stamp)、白兰地(brandy)、咖啡(coffee)”等通过音译方式,而产生的
新式词语大量出现。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A. 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 外语翻译方式较为单一
C. 民众开始普遍接受西方事物 D. 自然经济瓦解速度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中国各地之语和受西方影响产生的新式词语大量出现,反映
了进入近代以后,上海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故选 A;B 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对西方事物的态度,排除 C;材料现象无法
体现自然经济瓦解,排除 D。
6.北洋政府初期,在反对日本“二十一 条”的爱国运动中,全国许多地方的工人都举行了罢
工和示威游行,甚至在上海的日本企业中,工人几乎全部参加了斗争。这说明
A.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 3 -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D.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无产阶级得以成长、壮大。1915 年开始,全国许多地方有工人参与到反对日本“二十一条”
的爱国运动斗争中,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C 项正确;工人阶
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不是 1915 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人斗争,A 项错误;
北洋政府初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 项错误;工人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不能说
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已紧密结合,D 项错误。
7.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侨胞通过筹集资金和物资等方式,甚至许多侨胞直接奔赴国内抗日
战场,履行炎黄子孙保家卫国的职责,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抗战路线感召力强 B. 侨胞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D.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效果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侨胞通过各种方式,“履行炎黄子孙保家卫国的职责,对抗
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反映了广大侨胞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民族大义,说明
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故选 C;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和政府抗战,
排除 A;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排除 B;材料反映广大侨胞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抗
战,不属于国共合作的问题,排除 D。
8.下图为 1958 年的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党中央
A. 关注到国民经济应该协调发展 B.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C.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
【答案】A
- 4 -
【解析】
【详解】本题宣传画创作的时间是 1958 年,处于十年探索时期,从宣传画的内容“在重工业
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可以看到党中央希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反映了“一五计划”后党中央已经关注到了国民经济应该协调发展的问题,
故选 A;1956 年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排除 B;C 不符合史实,排除;1960 年党中央
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排除 D。
9.希腊文中的“公民”( Polites)一词就由城邦( Polis)一词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属于城
邦的人”。在古代雅典,城邦优先于个人,城邦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大会
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这表明
A.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B. 公民权利至高无上
C. 城邦民主徒有其表 D. 国家强调集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城邦优先于个人,城邦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城
邦代表是集体,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可见国家强调的是集体利益,故选 D,排除 B;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问题,排除 A;C 不符合史实,排除。
10.17 世纪,英国的哲学主要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以牛顿、培根为代表,他们重视实践和数据。
1624 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垄断法,给技术发明以 14 年的保护期。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得益于
A. 熟练工匠的技术积累 B. 民主制度的充分保护
C. 唯物主义哲学的保障 D. 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牛顿、培根为代表进行科学研究和英国政府颁布的垄断法,保护技术发明,综合以
上可见看到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有了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故选 D 项;材料没有体现熟
练工匠的技术积累,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的充分保护,B 错误;17 世纪英国的唯物
主义哲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保障的说法不正确,C 错
误。
11.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立法,内容涉及到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工
资等多个方面,同时又通过税收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些举措
- 5 -
A. 建立了国家政治职能 B. 调整了社会阶级关系
C. 规避了经济危机爆发 D. 淡化了国家阶级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立法和相关社会政策的调整,旨在通过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对阶级关系进行调整,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
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排除 A;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废除资本主
义制度,就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爆发,排除 C;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D 错误。
12.进入 21 世纪,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步人后工业化时代,对能源的消费逐渐减少,而
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印度等国的带动下,在世界能源消费、贸易和能源产业中的影响力越来
越强,2008 年首次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体。这表明
A. 发达国家技术发展出现瓶颈 B.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
C. 世界制造业重心的逐渐转移 D. 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发达国家对能源的消费逐渐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能源消费、贸易和能源产业
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从传统的能源消费重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世界制造业重心的逐渐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故选 C;A 不符合史实,排除;1990 年非洲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
的崩溃,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排除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后,欧洲国家主权学说的兴起,领判权制度在欧洲渐渐消亡。然而,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强调本国主权的同时,却对亚非国家的主权肆意践踏。1783 年,刚刚独立
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面对战争的创伤和英国的封锁,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和中国的
通航上,领事问题亦随之而提到议事日程。从中国官方来看,外国驻华领事都是管理各自商
人的首领而已,不承认他们具有外交官身份,不与他们直接办理交涉,引发在华的英美人在
多次案件中强行抗拒中国法权,1844 年,美国继英国之后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吴孟雪著《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
材料二 1942 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帮助中国成为“强大、统一、
民主的大国”。这一“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战略,包含两项具体设想: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
- 6 -
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防止或遏制侵略行为”,维护世
界秩序;第二就是促使国共两党合作,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围绕这一构
想,美国展开种种政治上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材料三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
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1978 年 12 月 18 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及其失败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评价近现代中美关系。
【答案】(1)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的需要;鸦片战争等武力侵略和不平等
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2) 意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美国需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扶
持控制利用中国,在战后建立全球霸权。失败原因: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
美国从削弱日本转向扶持日本;蒋介石政权坚持独裁内战政策,美国转向扶蒋反共;新中国
建立,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3)中美两国历史上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但合作交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作为地区和
世界大国,中美建交与和平往来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种原因,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美关系充满复杂性艰巨性。
【解析】
【详解】(1) 背景:根据“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和中国的通航上”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殖民扩张的需要;根据“1844 年,美国继英国之后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得出鸦片战
争等武力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根据“从中国官方来看,外国驻华领事都是管理各自商
人的首领而已”得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2) 意图:根据“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得出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美国需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根据“‘防止或遏制侵略行
为’,维护世界秩序”得出扶持控制利用中国,在战后建立全球霸权。失败原因:根据所学,
可从战后美国从削弱日本转向扶持日本,美国转向扶蒋反共,新中国建立,加入社会主义阵
营等角度分析回答。
- 7 -
(3)结合所学,可从中美两国历史上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与和平往来有利于地
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关系充满复杂性艰巨性等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根据《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作者于平、傅才武)制作的“文化创
新要素”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围绕“文化创新要素”进行探讨。( 说明:可就图示中的
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中华文化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体现纳新接远的气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代唐朝实行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
华文化;近代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在中华文化基础之上纳新接远,不断发展,体现了中
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
【解析】
【详解】根据“途径”“纳新接远”,可提出观点:中华文化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体现纳新
接远的气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唐朝实行包容开放的对
外政策、近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现代中国改革开
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史实分析说明。最后总结说明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
有创新精神,勇于在中华文化基础之上纳新接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15.材料 北魏初期,奴隶制并未充分发展,由于疆土迅速拓展,尤其是占领黄河中下游
后,统治者也很难全面推行奴隶制度。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
- 8 -
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这一政策打散了以血缘纽
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行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拓跋珪
还“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鼓励发展农业,按比例征收赋税。他下诏迁徙大批
“新民”于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黄河流域世家大族聚众自守,北魏
统治者无力改变现状,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家赋税
受到影响。这一状况直到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
题。
——据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历史趋势及发挥的作用。
【答案】(1)措施:道武帝打散氏族部落,将百姓编入户籍;分田定居,推动游牧经济向农
耕经济转变;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给农民提供耕牛等生产工具,鼓励发展农业。
孝文帝时推行均田制;废除宗主督护制。
(2)趋势:封建化趋势;民族交融的趋势;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趋势。
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削弱了地方豪强经济势力;壮大了北魏国力;稳定了农民生
活;缓和了社会矛盾。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中“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
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按比例征收赋税”,
“迁徙大批‘新民’于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编户、分田、屯田、劝农等方面,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根据材料中“宗
主督护制”,“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家赋税受到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实行均田制,废除宗主督护制等。
(2)趋势:根据材料中“重用汉族士大夫”,“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
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打散了以血缘纽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行
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方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
历史趋势有,封建化、民族交融和汉化等。作用: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
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农业改革推动了北方
- 9 -
经济的恢复,削弱了地方豪强经济势力,壮大了北魏国力,稳定了农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
盾。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凭借其周密细致的情报工作成功偷袭珍珠港。然而就在半年之后,
美国人几乎用同样的方式在中途岛战役中重创庞大的日本舰队。从此,太平洋战场攻守异势。
毫无疑问,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的胜利是一场“情报的胜利”,“AF” 密码的破译使其提前
获悉日本的攻击计划,成为获胜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反观日方,不仅保密工作松懈,在情
报搜集和分析方面也存在诸多失误。事实上,日本的失误远非这些,其情报工作的薄弱早在美
军空袭日本本土时就已显现。即使是被日本人奉为经典的珍珠港行动,从战略情报的角度而
言也是不成功的。
——罗卫萍《从珍珠港到中途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日本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战役美国胜利的影响。
【答案】(1)原因:情报战略判断失误;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实
力的差距。
(2)意义: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结束了日本在战争初期所向无敌的攻势;恢复了太平洋上
双方海军实力的均势;消除了对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的威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在情报搜集和分析方面也存在诸多失误”得出情报战略判断失误;
根据“保密工作松懈”得出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根据所学,还可从科学技术和工业经
济实力的差距等分析回答。
(2)意义:根据所学,可从制止日本向东扩张,结束了日本在战争初期所向无敌的攻势,消
除了对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的威胁等角度分析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皇甫谧(mi) (215 年一 282 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
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
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他发奋读书,名声渐起时,周
围的人就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
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他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
大量的资料,将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
- 10 -
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 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
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甫谧对医药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皇甫谧体现的精神。
【答案】(1)对前代医学著作进行了综合整理,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
论根据;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被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影响深远;传及国外,受到
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
(2)奋发自强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追求;不与世俗流趣,安贫乐道,淡
泊名利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1)根据“将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
规范的巨著——《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得出对前代医学著作进行了综合整理,为针灸医
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被称做“中医针灸学之
祖”;根据所学,还可从传及国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和朝鲜的重视。
(2)根据“发奋读书”得出奋发自强的生活态度;根据“删其浮辞, 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得出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追求;根据“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
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得出不与世俗流趣,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生选择。
- 11 -
相关文档
-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0届高三最后一2021-05-28 11:45:5526页
-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最2021-05-28 02:02:3510页
-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2020届高三最2021-05-24 16:51:4530页
-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0届高三最后一2021-05-24 16:31:1914页
- 【地理】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20届2021-05-22 17:32:068页
-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0届高三最后一2021-05-19 21:08:2315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2021-05-19 17:08:3113页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2021-05-12 23:22:5811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2021-05-12 19:07:2010页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最2021-05-12 18:56:0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