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0 KB
- 2021-05-28 发布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1.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 道尔顿 B. 门捷列夫 C. 凯库勒 D. 阿伏加德罗
【答案】B
【解析】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错误;
B.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B正确;
C.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故C错误;
D.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哪种物质可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
A. 苯 B. 石油 C. 乙烯 D. 酒精
【答案】C
【解析】
【详解】乙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乙烯的产量,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故选C。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四氯化碳 B. 碳酸钠 C. 尿素 D. 酒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四氯化碳是甲烷的氯代物,属于卤代烃,是有机物,故A不选;
B.碳酸钠性质和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物,故B选;
C.尿素是氨基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C不选;
D.酒精是一种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D不选;
故选B。
4.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蔗糖和麦芽糖 B. 淀粉和葡萄糖
C. 淀粉和纤维素 D. 果糖和蔗糖
【答案】A
【解析】
【详解】A.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都为C12H22O11,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
B.淀粉和葡萄糖的分子式分别为(C6H10O5)n、C6H12O6,分子式不相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淀粉与纤维素的分子式都为(C6H10O5)n,但聚合度n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果糖和蔗糖的分子式分别为C6H12O6、C12H22O11,分子式不相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A。
5.下列物质中有3种同分异构体是( )
A. C2H6 B. C5H12 C. C7H16 D. C4H10
【答案】B
【解析】
【详解】A.C2H6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C5H12有正戊烷、新戊烷、异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C7H16为庚烷,有9种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C4H10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烷性质稳定,但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甲烷的空间构型是平面正方形
C. 通式为Cn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 碳原子个数小于5的烷烃常温下均为气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烷性质稳定,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
B.甲烷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故B错误;
C.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因此符合Cn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故C错误;
D.根据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碳原子个数小于5的烷烃常温下均为气态,故D正确;
故选D。
7.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分子式:C2H4O2 B. 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 F原子结构示意图: D.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酸分子中含有2个C、4个H、2个O原子,分子式为C2H4O2,故A正确;
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故B错误;
C.F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四氯化碳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A。
8.下列试剂中,能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
A. 胆矾 B. 浓硫酸 C. 无水硫酸铜 D. 金属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胆矾为五水合硫酸铜,蓝色晶体,与水不再反应,无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A错误;
B.浓硫酸可吸收水,但无明显现象,无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B错误;
C.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与水反应,生成五水合硫酸铜,蓝色晶体,可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C正确;
D.金属钠既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又可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无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D错误;
答案为C。
9.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B. 苯燃烧火焰明亮伴有浓烈的黑烟
C. 苯中无碳碳双键,故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苯可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苯为平面形分子,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A说法正确;
B.苯分子中的含碳量较高,则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浓烈的黑烟,B说法正确;
C.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为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说法不正确;
D.苯可与溴在铁屑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10.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少量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蒸馏
B. 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 水洗后分液
D.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分液
【答案】B
【解析】
A.蒸馏时操作复杂,故A不选;B.乙酸与饱和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可分离,操作简单,故B选;C.水洗分离不完全,故C不选;D.食盐水不能与乙酸反应,不能除杂,故D不选;故选B。
11.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 )
A. 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B. 分子式相同,但分子内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 分子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分子式均为C4H10
,其分子中碳原子连接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碳链结构不同,故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为B。
12.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可用作燃料 B. 乙烯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
C.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可制肥皂 D. 苯可用做萃取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燃烧时释放能量,可用作燃料,A用途正确;
B.乙烯是植物当中天然存在的生长激素,能调节植物的成熟和衰老,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B用途正确;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丙三醇,可制肥皂,C用途错误;
D.苯与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且其化学性质稳定,能溶解多数的有机物,可用做萃取剂,D用途正确;
答案为C。
13.美国科学家将铅和氪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质量数为293的新元素,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A. 57 B. 47 C. 61 D. 175
【答案】A
【解析】
【详解】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293-118=175,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175-118=57,答案为A。
14.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苯的结构中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
B. 将苯加到溴水中,振荡、静置,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橙红色
C. 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D. 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不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结构,故A错误;
B.苯的密度小于水,将苯加到溴水中,振荡、静置,上层为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故B错误;
C.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是一种特殊的键,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故C正确;
D.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不是加成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H2O2 B. I2 C. CaC12 D. Na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 H2O2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A不符合题意;
B. I2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B符合题意;
C. CaC12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C不符合题意;
D. NaOH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只含有非极性键的是B。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下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
B. 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二者具有相同的分子量
C. 所有的烷烃互为同系物
D.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形成四个共价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下充分反应,产物除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之外,还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等,A不正确;
B. 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二者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是其分子结构不同,B不正确;
C. 所有的烷烃不一定互为同系物,分子式不同的烷烃才能互称同系物,分子式相同的烷烃之间不是同系物、是同分异构体,C不正确;
D.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故能形成四个共价键,D正确。
综上所述,D说法正确。
17.关于基本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只能通过颜色反应来鉴别
B. 葡萄糖和蔗糖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于同系物
C.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D.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蛋白质除了通过颜色反应来鉴别,还可以通过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蛋白质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A说法不正确;
B. 葡萄糖属于单糖,蔗糖属于二糖,两者既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属于同系物,B说法不正确;
C.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中至少有C、H、O、N四种元素,C说法不正确;
D. 油脂的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其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为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D说法正确。
故选D。
18.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液态水气化 B. 氢气燃烧
C. 浓硫酸的稀释 D. Ba(OH)2·8H2O和NH4Cl(s)混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液态水气化,吸热,但不是化学反应,A不选;
B.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B不选;
C.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C不选;
D.氢氧化钡晶体与固体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选;
答案选D。
19.金属冶炼中不会涉及的反应类型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
C. 热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总的说来,金属的性质越稳定,越容易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金属冶炼的方法主要有:
热分解法:对于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2HgO 2Hg+O2↑,属于分解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Fe2O3+3CO 2Fe+C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法: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例如:2Al2O3 4Al+3O2↑,属于分解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法:活泼金属把较不活泼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例如:Fe+CuSO4=Cu+FeSO4,属于置换反应,也氧化还原反应。
综上,没有涉及复分解反应。
答案选D。
20.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P、S、Cl最高正价依次降低 B. 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C. 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故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A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还原性也逐渐减弱,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和H2化合越容易,得到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第ⅤⅡA族的元素,从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来越弱,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而非金属性Cl>S>P,故酸性HClO4、H2SO4、H3PO4逐渐减弱,D错误;
答案选B。
21.在2L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3B2C
,在10秒内反应物A的浓度由1mol/L降到0.6mol/L,则用C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 0.04mol/(L·s) B. 0.02mol/(L·s)
C. 0.4mol/(L·s) D. 0.2mol/(L·s)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2L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3B2C,在10秒内反应物A的浓度由1mol/L降到0.6mol/L,则A的变化量为0.4 mol/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C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2v(A )= 0.04mol/(L·s),故选A。
22.下列关于乙醇和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均能溶于水且易挥发 B. 两者的官能团相同
C. 乙醇能与钠反应,乙酸不能 D. 两者均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乙醇和乙酸均能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两者均为沸点较低的液体,故两者均能溶于水且易挥发,A说法正确;
B. 两者的官能团分别为羟基和羧基,B说法不正确;
C. 乙醇和乙酸均含有活泼的氢原子(羟基氢和羧基氢),故两者均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C说法正确;
D. 乙醇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显中性,乙酸属于弱酸,但其酸性强于碳酸,故能使石蕊试液变红,D说法不正确。
关于乙醇和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故选A。
23.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甲烷和乙烯
B. 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苯和己烯
C. 用新制的Cu(OH)2区分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D. 用碘溶液区分淀粉溶液和鸡蛋白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是淡蓝色的;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因此,可以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甲烷和乙烯,A正确;
B. 苯和己烯均为无色液体。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其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己烯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苯和己烯,B正确;
C. 葡萄糖和麦芽糖的水溶液分别与新制的Cu(OH)2共热至沸腾后,均能生成砖红色沉淀,故不能用新制的Cu(OH)2区分葡萄糖和麦芽糖,C不正确;
D. 碘溶液遇害淀粉变蓝,而碘溶液和鸡蛋白溶液混合后不会变蓝,故可以用碘溶液区分淀粉溶液和鸡蛋白溶液,D正确。
故选C。
24.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为正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
A. b>d>c>a B. c>a>b>d
C. a>b>c>d D. a>c>d>b
【答案】D
【解析】
【分析】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时,原电池中的负极的活泼性强于正极。
【详解】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则a的金属性强于b;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则c为正极,故a的金属性强于c;b、d相连时b为正极,则d的金属性强于b;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则c是负极,故金属性c强于d;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a>c>d>b,故选D。
25.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来提取碘:①通足量氯气②将海带烧成灰,向灰中加水搅拌③加CCl4振荡④过滤⑤用分液漏斗分液。合理的操作顺序为)( )
A. ①→③→⑤→②→④ B. ②→①→③→④→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②→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通常采用如下实验步骤来提取碘:将海带烧成灰,向灰中加水搅拌,海带中的碘化物溶于水中;过滤,可以得到含碘化物的水溶液;向滤液中通足量氯气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加CCl4振荡,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到有机溶剂中;用分液漏斗分液,得以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因此,合理的操作顺序为:②→④→①→③→⑤。
故选D。
26.(1)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原电池将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
(2)如图为铜锌原电池:此电池中锌做________(填:正或负)极,发生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铜极的电极方程式为________,电子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填:铜→锌或锌→铜)。
(3)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方程式为:________,冶炼方法是:________;氧化铁和铝粉发生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铝热反应的用途:________(写出一种);工业上常用乙烯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 氧化还原反应 (2). 化学 (3). 电 (4). 负 (5). 氧化 (6). 2H++2e-=H2↑ (7). 锌→铜 (8). 2NaCl(熔融)2Na+Cl2↑ (9). 电解法 (10). 2Al+Fe2O32Fe+Al2O3 (11). 焊接钢轨或冶炼难熔金属 (12). CH2=CH2+H2OCH3CH2OH
【解析】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冶炼金属钠。铝粉与某些金属的氧化物在高温下的反应被称为铝热反应。工业上用乙烯水化法制乙醇。
【详解】(1)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2)铜锌原电池中,锌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极为正极,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电子由负极移向正极,故电子流动的方向是:锌→铜。
(3)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冶炼金属钠,其化学方程式为:2NaCl(熔融)2Na+Cl2↑,冶炼方法是:电解法;铝热反应方程式为:2Al+Fe2O32Fe+Al2O3,工业上常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或冶炼难熔的金属;工业上常用乙烯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剂、加热、加压)发生加成反应制取乙醇,其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
27.(1)在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下同);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__;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形成的两性氢氧化物是________。
(2)在某温度下,于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起始:c(SO2)=3mol/L,c(O2)=2mol/L,达平衡时,80%的SO2转化为SO3,这时c(SO2)=________mol/L,c(O2)=________mol/L,c(SO3)=________mol/L
(3)燃烧11.2L(标准状况)甲烷,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生成水的质量为________。
【答案】(1). Cl (2). Cl2 (3). Na (4). HClO4 (5). NaOH (6). Al(OH)3 (7). 0.6 (8). 0.8 (9). 2.4 (10). 0.5mol (11). 18g
【解析】
【分析】同周期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详解】(1)综上分析,在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Cl2;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Na;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化学式为HClO4;N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化学式为NaOH;第三周期中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2) 在某温度下,于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起始:c(SO2)=3mol/L,c(O2)=2mol/L,达平衡时,80%的SO2转化为SO3,则SO2反应了的浓度为80%3mol/L=2.4 mol/L,氧气反应的浓度为1.2 mol/L,生成的三氧化硫的浓度为2.4 mol/L,故此时c(SO2)=(3-2.4)mol/L =0.6mol/L,c(O2)=(2-1.2) mol/L=0.8mol/L,c(SO3)=2.4mol/L。
(3) 11.2L(标准状况)甲烷的物质的量为,根据甲烷的分子式CH4
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5mol,生成水的质量为。
28.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3)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的目的是防止________。
(5)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6)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________。
【答案】(1). CH3CHOOH+C2H5OH→CH3COOC2H5+H2O (2). 催化剂 (3). 吸水剂 (4). 除去乙酸 (5). 吸收乙醇 (6).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析出 (7). 倒吸 (8). 分液 (9). 防止暴沸
【解析】
【分析】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收剂作用下,乙酸和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中浓硫酸除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外,还起到吸水剂的作用,实验时应加入几块碎瓷片起到防止暴沸的作用,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醇和乙酸,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醇能与水互溶,乙酸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溶解乙醇杂质、除去乙酸杂质,导管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用分液的方法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详解】(1)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收剂作用下,乙酸和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OH+C2H5OHCH3COOC2H5+H2O,故答案为:CH3CHOOH+C2H5OHCH3COOC2H5+H2O;
(2)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中浓硫酸除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外,还起到吸水剂的作用,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醇能与水互溶,乙酸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醇和乙酸,则右边试管内所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溶解乙醇杂质、除去乙酸杂质,故答案为:除去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析出;
(4)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是因为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导管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5)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先将盛有混合物的试管充分振荡,使乙酸、乙醇溶解,静置分层后取上层得乙酸乙酯,故答案为:分液;
(6)在给混合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可以防止暴沸,由于酯化反应的反应物都是液态,所以实验时应加入几块碎瓷片起到防止暴沸的作用,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29.已知:A(分子式为:C2H4)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B、D是厨房中的两种有机物,E是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F是一种高聚物,可制成多种包装材料。
(1)A的电子式为________,官能团为:________;C的名称________,E的分子式为:________。
(2)B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①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②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④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答案】(1). (2). 碳碳双键 (3). 乙醛 (4). C4H8O2 (5). 羟基 (6). 羧基 (7). CH2=CH2+H2O→CH3CH2OH (8). 加成反应 (9). 2CH3CH2OH+O2→2CH3CHO+2H2O (10). 氧化反应 (11). (12). 加聚反应
【解析】
【分析】A(分子式为:C2H4)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推断A为乙烯;B、D是厨房中的两种有机物,而B和D生成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E,B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由此推断,B为乙醇,D为乙酸,E为乙酸乙酯,C为乙醛;F是一种高聚物,E为聚乙烯。
【详解】(1)综上分析,A为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则A的电子式为,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乙醇催化氧化生成C,则C为乙醛;E为乙酸乙酯,其分子式为C4H8O2。
(2)B为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为羟基;D为乙酸,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羧基。
(3)反应①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反应②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反应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反应④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