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96 KB
- 2021-05-27 发布
五石之瓠
庄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1、翻译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积累文言常识。
2、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3、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重点】
目标1和目标3.
【难点】
目标2和目标3.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一、知识链接:
1、《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
、惠子:
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魏王:即梁惠王
,
又称魏惠王。
姓庄,名周,
战国
时期
宋国
蒙人
。战国中期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学
的创立者,与
老子
并称“
老庄
”。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
楚威王
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
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
内圣外王
”思想对
儒家
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
《
易
》
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
《
易经
》
三才之道
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
a
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
《
庄子
》
,其中名篇有
《
逍遥游
》《
齐物论
》《
养生主
》
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
唐玄宗
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
《
庄子
》
被奉为
《
南华真经
》
。
3
、庄子
二、熟读课文,完成翻译课文,并总结文言常识。
1
、可能出现的生字词:
贻(
y
í
):赠送。
瓠(
h
ù
):葫芦。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
d
à
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举:拿起来。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
xi
ā
o
)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
w
è
i
):因为。
掊(
p
ǒ
u
):砸破。
固:实在,确实。
龟(
j
ū
n
):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
p
í
ng
):浮。
澼(
p
ì
):在水中漂洗。
絖(
ku
à
ng
):丝絮。
方:药方。
鬻(
y
ù
):卖,出售。
说(
shu
ì
):劝说,游说。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
ji
à
ng
):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翻译课文
【
原文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
译文
】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
翻译
【
原文
】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译文
】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翻译
【
原文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
【
译文
】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翻译
【
原文
】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
译文
】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翻译课文
【
原文
】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
译文
】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翻译课文
【
原文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
译文
】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翻译
【
原文
】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
译文
】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翻译
【
原文
】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译文
】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3
、文言常识总结
------
文言现象归纳
:
(
一
)
通假字
1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皲”,使皮肤皲裂
世世以并避織为事。
通“纩”,指棉絮。
3
、文言常识总结
------
文言现象归纳
:
词类活用
1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作动,种植
;
实,使动,
....
实。
2
、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3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
,
形作名,大的东西。
4
、能不龟手一也。龟,使动,使
……
皲裂
;
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5
、冬,与越人水战冬,名词作状语
.
在冬天。
(
三
)
虚词的意义
1
、以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
,
凭着。
2
、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介词,因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勐词
,
制作。
与
请与之
动词,给。
与越人水战
介词,和。
(四)、难句翻译
(1)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統,则所用之异也。
(
这药物
)
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棉絮,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
(2)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那么先生还是有浅陋的、遭蒙蔽的见识啊
!
(五)句式判断
1
、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
:
请
(
以
)
百金买其方
2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省略句
:
能不龟手
(
是
)
一也,或以
(
之
)
封,非
(
瓠
)
不号然大也。
3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定语后置
:
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
理解庄子在这篇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
理解庄周
:
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
有什么用意
?
明确: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这两个人的见识就截然不同,人物语言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形象说起。
两者思想的侧重点:
明确:
惠子
:
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
;
庄子
:
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融合物我,
主题的探讨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明确: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
,
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从故事理解庄子
庄子在
《
人间世
》
中有一
-
则故事
:
南伯子綦
(q1)
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了
-
棵巨大而茂盛的树,这棵树与众不同,千乘车马都可以在它的绿荫下隐庇。然而子綦上前仔细地观看,发现这棵树枝弯弯曲曲不能做栋梁
;
树木心是空的不能做棺材
;
舔一下树叶,嘴就会受伤而溃烂
:
闻一闻气味,就会使人大醉三日醒不来。于是子綦得出结论
:
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所以能够长得这样的高大。
思考庄子故事的寓意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
?
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矛盾
?
明确:
“
有用”
与“无用”
,
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
;
没有“无用”
,
也无所谓“有用”。
示例感受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
: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
”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
例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们的心自中,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无所用的人总被人无情地唤作
"
废人”,毫无余地让人怀疑其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勋、成就一番伟业,才算得上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不枉此生。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谓的
"
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殚精竭力,机关算尽、或心胸狭窄,排挤诽谤、或阿谀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无恶不做些。
四、庄子
《
逍遥游
》
的特点:
1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
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
2
、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
《
逍遥游
》
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3
、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4
、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五、庄子轶事:
1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
惠施
在
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濠梁之辩
2
、鸱得腐鼠
庄子将要去看望在
大梁
做
魏国
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
3
、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4
、
独守的精神
庄子临死前,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说
:
“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
(
陪葬的
)
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
:
“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
:
“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
庄周墓地
庄子故里
庄子说梦
后世影响
《
逍遥游
》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它不仅对
嵇康
、
阮籍
、
陶渊明
、
李白
、
苏轼
、
曹雪芹
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政治家当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毛泽东
。在现代文学家中,
鲁迅
倾心于庄子的哲学和文章,思想和文风上受到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
闻一多
、
郭沫若
等文学大家也受其影响很大。
《
逍遥游
》
不仅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对中国当代科学家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
就曾说过:“庄子的
《
逍遥游
》
上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简洁地代表了庄子时代的进化论。当时的几千里,对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近于无限大。庄子的鹏,可以代表了整个宇宙;鹏之飞象征了整个宇宙的开始,也代表
BigBang
(大膨胀)。”
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
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庄周梦蝶
庄子名言锦集: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庄子
•
齐物论
》
【
翻译
】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
•
养生主
》
【
翻译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庄子名言锦集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庄子
•
逍遥游
》
【
翻译
】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
庄子。大宗师
》
【
翻译
】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
"
莫逆之交
"
。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
庄子
•
逍遥游
》
【
翻译
】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
"
越俎代庖
"
即由此而来。
6.
不以物挫志。
《
庄子
•
天地
》
【
翻译
】
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7.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
庄子
•
骈拇
》
【
翻译
】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8.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
•
天地
》
【
翻译
】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9.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
庄子
•
天道
》
【
翻译
】
: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0.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
庄子
•
天运
》
【
翻译
】
: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1.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庄子
•
田子方
》
【
翻译
】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作业:
阅读
《
庄子
逍遥游
》
理解庄子的思想。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