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 MB
- 2021-05-27 发布
- 1 -
名校联考联合体 2020 年秋季高一大联考
历史
时量: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
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
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D.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
3.先秦某思想家认为:“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下列言论与该
思想学派一致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克己复礼为仁
4.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
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5.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
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 2 -
6.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7.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
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8.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
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9.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型”“安西都护府”整合为一个学习
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11.欧阳修的《新唐书·兵志》冲写道:“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
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12.元朝行省权力的运作方式是圆议连署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主要用于长贰正官共同议
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则重在对行省“钱粮、兵甲、屯种、遭运”四大职事的专掌及
执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朝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13.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 3 -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
14.明树前期,中央政府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
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
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15.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
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16 题 14 分,17 题 12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5 分。共 55 分。
16.(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
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
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
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
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引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
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6 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
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8 分)
17.(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4 -
观察阅读以上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请对你获取的信息作简要说明。(要
求: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种民族地区
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南北面官。
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
由于官署住地在皇帝御帐北面,所以称北面官。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
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
北衙。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南面官多
为汉人主事要职,又称汉官。官员多穿汉服。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皇帐南面所以称南面官,
下设汉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及御使台、翰林院等。
——摘编自《漫谈辽代官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辽朝官制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影响。(4 分)
19.(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躁而亡。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街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稳当。
- 5 -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
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
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
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论,尚能得作
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
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
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1)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 分)
(2)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为什么?黄宗羲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
相之举的?(10 分)
- 6 -
- 7 -
相关文档
-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0-2021学年2021-05-22 10:04:5013页
- 【历史】河南省豫西名校2019-20202021-05-20 00:23:4017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0-2021学2021-05-19 14:39:3514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0-2021学2021-05-11 00:19:0014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0-2021学2021-05-10 23:10:3718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一2021-05-09 00:53:4316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2021-04-23 20:46:0512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安福二中、吉2021-04-20 02:53:1320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2021-04-19 23:00:198页
-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4-19 17:29:1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