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50 KB
- 2021-05-27 发布
课时作业 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巩固
1.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标准的运用要受到该社会制度
性质的制约。优越的社会制度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腐朽的社会制度
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反映了( )
A.西方各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改变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过渡
解析: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
盾,故排除 A、C、D 三项。
答案:B
2.1961-1971 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 5 233
亿美元上升到 10 634 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 )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计划经济理论
解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普遍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在当时对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C
3.历史图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信息。阅读下列图片,指出其共
同的经济特征是( )
法国国营核电站 德国国营铁路 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
A.国有企业主导国家经济发展
B.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
C.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D.能源与交通业全由国家经营
解析:从“国营”“市场经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中既有国家干预也有自由竞争。
答案:C
4.在 19 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
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
得与消费”;20 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
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 )
A.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解析:据材料“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由……
赡养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家对社会财富的调节,
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张,导致“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故 C 选项正确;瓦格纳与贝弗里奇的主张有一致之处,不能体现英
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
机无关;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主要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盛行,20 世
纪中期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C
5.20 世纪 50 年代在英国流行一首小调:“贝尔(工党大臣)和丘
吉尔的风格,丹麦人或荷兰人都感到如出一辙;工党和保守党的演讲,
法国人和希腊人听起来都一样。”这一小调在英国流行时的历史背景
是( )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自由经济思想盛行
C.英国建立“福利国家” D.撒切尔夫人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题目要求是“20 世纪 50 年代”,
A、B 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D 是 20 世纪 80 年代,故选 C。
答案:C
6.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
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
器。”这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D.扩大政府行政权力
解析:从材料“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中
可以看出国家强化干预经济。
答案:B
7. “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
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
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
(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
D.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开始实施“新经济”,一定程度
上克服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危机的困扰,故本题应选 C 项;A、B 两项
均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早于题目中“通货膨胀和生产停滞”并存
的时间,故排除;D 项发生于 1989 年,此时美国的经济处于“滞胀”
时期,与题目中的信息“结束(滞胀)状态”不符,故排除。
答案:C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
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
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
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由
此可见,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
A.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B.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这种变化是朝阳
工业迅猛发展(所代表的是知识经济),夕阳产业比重下降(工业经
济),故 A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家干预经济下,西方国
家迎来黄金时代,但是 1973 年出现“滞胀”,故 B 项错误;根据材
料“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被称为“‘夕阳工业’,
比重逐渐下降”不等于传统经济萎缩,故 C 项错误;福利国家与材
料中工业结构调整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表解
读正确的是( )
时间 GNP 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表格显示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
率提高,物价指数增长过快,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的体
现,说明西方国家此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故 A 项正确;西方
经济疲软主要是长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导致,故 B 项错误;材
料中现象不是社会福利导致的原因,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后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模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0.“20 世纪 90 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
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
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
相关。”这说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农业产业比例上升
C.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工业产业比例上升
解析:根据题干“20 世纪 90 年代后”可知说明知识经济,即新
经济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排除 A;
B、D 题干没有体现;根据“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
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
“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可知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C 正确。
答案:C
综合创新
11.有学者提出“据美国最近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
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
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
的人类指南。……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
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此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胡佛政府反危机举措失败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解析:“成长缓慢、生产力下降”属于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
的体现,故 D 正确;A 属于 20 世纪 30 年代;B 属于二战后初期,面
对西欧国家;C 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不符合事实。
答案:D
12.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学习的网页。如果在“二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
济”的出现,故 A 项正确;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属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内容,即 B 项从属于 A 项,故 B 项错误;战后,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故 C 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3.20 世纪 70 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
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
( )
A.凯恩斯主义 B.“福利国家”制度
C.“新经济” D.“混合经济”
解析:由题干中“20 世纪 70 年代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等信息可知,这是“混合经济”的特点,
故选 D。A 属于经济理论,B 属于社会财富分配,C 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D
14.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据此判断此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解析:从材料所示的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情况来看,用于社
会保障体系的开支比较大,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5.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
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
革。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
济干预,新自由主义强调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模式强调国家
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因此
题干材料说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故 A 项正确;B、
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 A。
答案:A
合作探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 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
获得了主流地位。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就是凯恩斯主义
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
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
出来。
——李锦《“稳增长”不能掉进凯恩斯主义陷阱》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作为挽救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
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
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政”成为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开端。其做法和特点,都深深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和欧洲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
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2)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70 年代初期促进了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70 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的
重要原因;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
用。
相关文档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政治上学2021-05-27 16:55:537页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2021-05-27 16:50:222页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21-05-27 16:48:525页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检测:单元质量2021-05-27 16:47:5124页
- (江西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2021-05-27 16:44:1235页
- 【化学】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2021-05-27 16:44:0016页
- 2020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132021-05-27 16:42:456页
- 人教版初中三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检测2021-05-27 16:41:277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2021-05-27 16:39:484页
- 四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2020部编版四2021-05-27 16:39: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