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00 KB
- 2021-05-27 发布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2019·南京高一检测)《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
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 )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放火烧荒”“尖头木棒”等可知,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
耜骨石的阶段,而这很明显是一种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 A 项正确。
2.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反映牛对耕农、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能
说明当时已掌握牛耕技术,但并不能说是开始出现,B 项排除;C 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
题干只能说明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农耕经济的地位,D 项排除。
3.《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这体现了我国古
代农业经济( A )
A.精耕细作的特点 B.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C.自给自足的特征 D.租佃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 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
“精耕细作”范围,故选 A 项。B、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4.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
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D )
A.耦犁 B.耧车
C.翻车 D.曲辕犁
[解析] 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 项正确;A 项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
B 项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C 项是灌溉工具。
5.(2019·珠海高一联考)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
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D )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特征。“耕耨有粮蚕有种”实际上反映了耕织结合,“丁男戽
水妇要桑”反映了男女分工明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6.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
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C )
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自给自足性
[解析] 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可知,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
食,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面,故 C 项正确。
7.(2019·苏州高一期中)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
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器物主要有酒器、乐器、礼器、兵器。下列对此
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B )
A.青铜器是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C.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酒器、乐器、礼器、
兵器使用,是身份的象征,不单纯是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故 A 项错误;青铜器是身份的
象征,主要具有政治意义,故 B 项正确;商周时期的兵器中有青铜器,但并不是所有的兵器
都是由青铜制成的,故 C 项错误;商周时期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故 D 项错误。
8.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该诗歌描述的对象是( B )
A.越窑白瓷和邢窑青瓷 B.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
C.越窑青瓷和邢窑粉彩瓷 D.越窑粉彩瓷和邢窑青瓷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由材料信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瓷)器”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越窑和邢窑,它们分别以盛产青瓷和白瓷著名,故选 B 项。
9.(2019·常州高一检测)《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
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他管理下的产业最
有可能属于( C )
A.田庄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解析] 从材料信息“御前侍卫……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专供皇室”等信息
可以判断其最有可能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 C 项。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田庄手工业和家庭
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范畴,规模小,技术落后,故排除 A、B、D 三项。
10.(2019·洛阳四校高一检测)清代御窑厂烧制的“美人醉”失传多年,长期以来,世界
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制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从经
营者的角度看,其失传的原因可能是( D )
A.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B.官营手工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C.制造材料现在已很难获取 D.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解析] 由于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只是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具有封闭性,故失传的可能
性很大,故 D 项正确;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较大,故 A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否占据主导地
位,与其失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错误;制瓷业的制造材料并不难获取,故 C 项错误。
故选 D 项。
11.(2019·莱芜高一期中)麻曾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
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 A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明代”可排除 B、C、D 三项。明朝时期,伴随着棉花种植面
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 A 项。
12.(2019·长沙高一检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的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
工业,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
C.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不善、贪腐严重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而民营手工业
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超过了官营
手工业,故 A 项说法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故 C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也分布在江
浙沿海地区,故 B 项错误;D 项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排除。
13.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
素是( A )
A.产生职业商人 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 D.形成大的商帮
[解析]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
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选 A 项;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因此排除 B、C、
D 三项。
14.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
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C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解析] 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
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C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宋朝仍然推行
抑商政策,排除 B 项;宋朝官府只是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2019·南通高一检测)明代以前,中国的商人活动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
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无帮的,但明清出现了“商帮”,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对外贸易的活跃
[解析] 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贸易活跃,从而形成了按地域结成
的“商帮”。据此可知,选 B 项。
16.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
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造船技术先进 B.航海技术的发达
C.海上贸易兴盛 D.晓市、夜市繁华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广州、扬州、泉州
等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均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此现象的出现与海上贸易兴盛密切相关,故选 C
项。A、B 两项均为以上港口城市繁荣的次要原因,故排除;晓市、夜市繁华为部分港口城市
繁盛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
17.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71 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 316 个,
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 479 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A )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我国出现
[解析] 根据所学,工商业市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所以 A 项正确,B
项市坊界限已经被打破,C 项纸币最早是在宋朝时期,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排除。
18.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C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说明商品经
济的发展冲击了人们的观念。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和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表述错误,
排除 A、D 两项。B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 C 项。
19.(2019·重庆高一检测)《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
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
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解析] 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受封者向周王缴纳贡赋,而不是皇帝;土地
由嫡长子继承,不能转让和买卖。故 A 项正确。
20.公元前 594 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措施被史学界称为“初税亩”。“初税亩”
的含义是( B )
A.最先改变了按亩纳税的惯例 B.最先实行按亩纳税的办法
C.是古代中国征收土地税的开端 D.是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开端
[解析] “初”是最早,“税亩”就是按亩纳税。因此,B 项符合题意。
21.(2019·长郡中学高一检测)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
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的根本目的在
于( B )
A.抑制土地兼并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流失 D.防止商人勾结谋反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材料所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维护了小农经济的
稳定。故选 B 项。
22.(2019·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
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官用饶
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B )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
[解析] 从“总一盐铁”“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可知,盐铁官营
使官民都获得一定的利益,故 B 项正确。
23.(2019·北京文综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
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
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C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 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
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压制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府对茶利垄断,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
情况,故 B 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
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 D 项排除。
24.“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
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这表明,明朝“海
禁”政策的出台( A )
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解析] 由“与朝贡贸易一起……构成了……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消
极抗倭的体现”可知,A 项正确。
25.(2019·鹤壁高一检测)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
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B )
A.限制对外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和权威
C.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解析] 题干中的信息“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说明清政府对外国贸易
不感兴趣,体现了当时的对外政策是以维护天朝权威为主,故选择 B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5 分,第 27 小题 17 分,第 28 小题 18 分,
共计 50 分)
26.(2018·天津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
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
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
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
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
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
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
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
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 分)
[解析] 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笫一小问“发展概况”,分析材料一的图片
信息可知,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
并不高。第二小问“外来因素”,根据材料一“明和清前期”“玉米、甘薯种植推广”及所
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亩产提高。
[答案] 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
物的传入。(4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
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7 分)
[解析] 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第一小问,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依据
材料二“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等可知,其生产规模很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
产”“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下农民对小农生产的积极性方
面作答。第二小问“具体表现”,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的“位移”是水平位移,说明中国传统
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而是农业生产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再联系所学知识
可从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概括作答。
[答案] 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
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
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7 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
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4 分)
[解析] 本问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小农经济的认识。第一小问“‘农为国本’的两
面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由材料三“国家全力倡导……进步的形态”得出,重视农业
推动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三“强控制……重压”“难以变革”得出,对农业的控制,使其难
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特点、封建国家对小农经济的依赖、重农抑商政
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
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4 分)
27.(2017·江苏历史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
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
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
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
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
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
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
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商人拥有
雄厚的资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等角度
归纳回答。
[答案] 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
晋商)活跃。(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
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
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
依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
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以及中国手工业的吸引力等角度来回
答。
[答案] 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 分)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
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4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
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
世界的经济联系。(4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
“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
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
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
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
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
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
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
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
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
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6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知其反映了管仲对选择城池的要求;第二小问可根据中国
古代城市分布地区的演变来概括。
[答案] 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2 分)分布特点: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
济中心分布。(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纵横有序”“分割成棋盘状”“与坊区分开”等即可概括;第二
小问要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来说明。
[答案] 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2 分)成因:君主专制加强;
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3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7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概括;第二小问从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生产与发展的状
况等方面说明即可。
[答案] 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
一体化。(3 分)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
规模等。(4 分)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2021-05-27 01:48:176页
- 【语文】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2021-05-27 01:38:3832页
-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第二单2021-05-27 01:38:176页
-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复习检测2021-05-27 01:35:127页
-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2021-05-27 01:31:004页
- 金科大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9月质量2021-05-27 01:28:4314页
-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2021-05-27 01:28:134页
-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2021-05-27 01:27:544页
- 【必刷卷】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2021-05-27 01:27:1717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新2021-05-27 01:23: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