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6 MB
- 2021-05-26 发布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
6
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
2
课时 大气运动)
第
6
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01
02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03
图标专项突破
3
等压线图的判读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1.
核心知识
精讲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热力环流的形成
A
B
冷
热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受热上升
冷却下沉
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高低压,最后有空气水平运动
水平方向: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热力环流的形成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热力环流的形成
“
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
(2)
“四个步骤”
:
①
热上升、冷下沉
——
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
热低压、冷高压
——
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
——
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而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
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
(1)
“一个关键”
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与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相比,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
2.
高分
:
技法点拨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
典题感悟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答案
甲
>
乙
>
丙
>
丁。 画图略。
(
呈逆时针运动
)
。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
典题感悟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________
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
________
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________
地。
答案
乙 阴雨 甲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
典题感悟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________
;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________
地。
答案
西南风 甲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
等高面
①
②
③
④
⑤
热
低压
冷
高压
上升
雨
下沉
晴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下沉气流往往晴朗
等压面上弯说明该处是高压,下弯则是低压
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
【
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
气压值:
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1)
判断气压高低
①
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
L
1
中,
PA′>PA
,
PD>PD′
;在
L
2
中,
PB>PB′
,
PC′>PC
。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1)
判断气压高低
②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
PD′
=
PC′
、
PA′
=
PB′
。综上分析可知:
PB>PA>PD>PC
。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2)
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
,可形象记忆为
“
凸高凹低
”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3)
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
(
湖泊
)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
(
湖泊
)
、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类题通法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4)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
,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
A
地;
等压面上凸者
,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
B
地
。
3.
高考:命题调研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考法一 不同纬度海面热量差异分析
1
.
(2014·
安徽文综,
33)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
A
.
Q4
、
Q1
、
Q3
、
Q2 B
.
Q3
、
Q4
、
Q2
、
Q1
C
.
Q3
、
Q1
、
Q2
、
Q4 D
.
Q2
、
Q3
、
Q1
、
Q4
解析
就全球而言,海面热量总收支平衡,不同纬度地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之和为零,故
Q3
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故辐射收支差额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Q1
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副热带海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蒸发旺盛,蒸发耗热量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
Q2
为蒸发耗热量曲线;海
—
气热传导差额受纬度因素影响不大,
Q4
为海
—
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
考法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
2
.
(2014·
山东文综,
8)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
1
和
P
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
B
项正确。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1.
核心知识
精讲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1
.海陆风
陆地升温快;气温升高,形成低压;
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形成高压;
故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
海风
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形成高压;
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
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
陆风
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2
、山谷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山谷的空气沿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
谷风
夜间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顺山坡流入山谷,山谷空气被迫抬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
山风
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3.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上升气流
由郊区流向市区
由郊区流向市区
市区
受人为热源多等原因影响,气温高,空气膨胀
上
升
,
形成
低压
。
郊区气温低
,气压
高。
郊区气温低
,气压
高
。
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2.
高分
:
技法点拨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
典题感悟
(2018·
华中师大附中期中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
2005
年和
2015
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
(
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
)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据图判断
(
)
A
.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人口最密集
B
.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大温差为
4℃
C
.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
D
.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增强
解析
读图,根据数值判断,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可能是因为东部工业分布集中,排放的废热多;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判断,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小温差为
4℃
;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根据两图的城郊间温差变化,可知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减弱。选
C
。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
典题感悟
(2018·
华中师大附中期中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
2005
年和
2015
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
(
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
)
。读图回答
(1)
~
(2)
题。
(2)
图中温度场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
.改造城区下垫面,调节热量收支状况
B
.昼夜温差加大,雨岛效应增强
C
.雾霾天气加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
.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解析
图中二环路乃至三环路以内温度变低,最可能是因为改造城区下垫面,增加了绿地和湖泊面积,调节热量收支状况,使城郊之间温差变小;图中温差减小,雨岛效应减弱;图中没有反映出其与雾霾天气有关;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会下降。选
A
。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类题通法
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
判断空气流动方向
。首先,确定地面“冷”“热”;再画垂直气流,地面“冷”则空气下沉,“热”则空气上升;最后,顺垂直气流方向画出水平气流方向。
(2)
判断气压高低
。地面“冷”或空气下沉为高压,“热”或空气上升为低压。高空与对应的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3)
判断气温高低
。热力环流中,在地面气压高则“冷”,气压低则“热”。
3.
高考:命题调研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考法一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应用
1
.
(2015·
四川文综,
7
~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该城市可能位于
(
)
A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
.
40°N
附近大陆西岸
C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
40°N
附近大陆东岸
解析
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
0℃
以下,
40°N
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而
40°N
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
0℃
,因此排除
A
、
B
、
C
选项。故选
D
。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考法一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应用
1
.
(2015·
四川文综,
7
~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2)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
A
.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
.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
.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
.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故选
A
。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考法二 山谷风原理应用
2
.
(2013·
浙江文综,
7)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
7
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有关拉萨
7
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
(
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
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
(
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
)
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等压线与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线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本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示了等压线图中基本气压场的分布。
获取信息
低压中心
气压高
气压低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解读信息
(1)
低压
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如图中①②⑥。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解读信息
(2)
高压
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如图中
③④⑤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解读信息
(3)
低压槽
是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槽线。如图中
b
。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解读信息
(4)
高压脊
是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脊线。如图中
a
。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典图示例
解读信息
(5)
鞍形气压场
简称鞍,它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如图中
c
。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类图通法
1
.等压线图的判读流程
第一步:明确等压线类型
结合题干信息、图名和图例,明确图像为模拟气压场还是某实际区域气压场。
第二步:分析等压线分布特征,判明气压场基本形式
据等压线数值递变特点、曲直、走向、疏密等判断高
(
低
)
气压、高压脊或低压槽、鞍部的分布特征。
第三步: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解题
气压场中常见的设疑为判断某地风力、风向等天气状况及其变化。需结合题目要求针对性地回答。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类图通法
2
.风向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
(
北半球
)
或向左
(
南半球
)
偏转
30°
~
45°
角
(
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
90°)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
(
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
。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类图通法
[
拓展延伸
]
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
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
气压梯度力
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
(
冬季风源地
)
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
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
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
(
河谷
)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考法一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
1
.
(2014·
天津文综
)
读下图,回答下题。
在上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
A
.台北
B
.上海
C
.首尔
D
.北京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据此可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图示时段内台北始终为偏北风;首尔、上海始终为偏南风;北京由东南风变为东北风。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考法一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
2
.
(2013·
课标
Ⅰ
,
9)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
14
日
6
时的气压形势,
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
200
千米
/
天的速度东移。读下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地
14
日
6
~
9
时的风向为
(
)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解析
本题以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风向的判读。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的规律,可判断甲地
14
日
6
~
9
时的风向为偏南风。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考法二 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读天气特征
3
.
(2016·
江苏地理,
5
~
6)
2016
年
1
月
24
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
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此时我国
(
)
A
.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
.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解析
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地区有低压槽存在,
A
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
B
错;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
C
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
D
项。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考法二 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读天气特征
3
.
(2016·
江苏地理,
5
~
6)
(2)
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
)
A
.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
.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
.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
.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解析
1
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冷空气温度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形为平原,其西北部无高大山脉阻挡,西北风可长驱直入,受寒潮影响大;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部有山脉阻挡,受影响较小,故选
A
项。
图表专项突破
3
等压线的判读
考法三 风力大小的分析
4
.
(2016·
浙江文综,
9)
图乙为探空气球
10
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下题。
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
A
.
③
至
④ B
.
④
至
⑤ C
.
⑥
至
⑦ D
.
⑨
至
⑩
解析
根据题意及探空气球
10
天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所以说明在此段风速最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
A
项正确。
考点二
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
考法三 风力大小的分析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
分
)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
(
偏北风
)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
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
。
解析
本题采用风力大小分析方法,结合图文资料展开原因分析。
5
.
[2013·
课标
Ⅱ
,
36(2)
,
8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6 18:18:3242页
- 2019届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选修2021-05-26 16:06:241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6 15:15:3381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26 13:25:2654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2021-05-26 13:03:245页
-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2021-05-26 10:34:124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2021-05-26 00:50:33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25 23:05:522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易2021-05-25 21:41:5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20:36:0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