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1-05-26 发布
课时作业 20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B.生物多样性是形成复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C.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D.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可以抵抗一切干扰
解析:生物圈维持自我稳态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这限度,生
物圈就会遭到破坏。
2.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
错误的是( D )
A.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
持相对稳定状态
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
和
解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连同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
作用的结果。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
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 C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的采伐量应小于生长量,农田
施用氮肥应不少于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否则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或农
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土壤贫瘠,影响农田持续发展。选项 B 所述,
由于“人工鱼塘”所依赖的能量来源不同于天然生态系统,因而可不
完全依赖生产者供能,而由人补充鱼类饲料的方法可实现鱼塘的高
产、稳产。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
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
解析:该人工生态工程是依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
理设计的,图中人的因素是非常突出的,在人的管理下,使物质和能
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木糖醇、食用菌和禽畜等都能
增加经济效益,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再生。
5.生物圈的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B )
A.食物链 B.生物的多样性
C.食物网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物种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生物圈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
度。生物圈的营养结构复杂,某一生物灭绝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
的生物会替代它的位置,使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
相对稳定的状态,故选 B。
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
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现状和保护的叙述错
误的是( B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一些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7.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个层次中最核心的并关系其他两层次存亡的是
( D )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
性,其中生态系统是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也就保护了基因和物种的多样性。
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 D )
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解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主要措施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环境保护的基
本国策,不提倡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
面,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
境保护相适应,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9.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C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淀粉无法生产可再生能源;农药治虫会造成污染;开垦湿
地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是最合理的。故选 C。
10.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C )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
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则,酸雨
气候已成全球问题,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治理完成,同时可持续发
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11.人们为提高粮食产量,曾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已证明为错误
的是( A )
A.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B.尽量使用人畜粪便等有机肥
C.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等优质粮食品种
D.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
解析:A 项措施的实施已造成洪水泛滥,土壤沙漠化,证明是错
误的。
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
多样性的产生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基因重组导致新的基因型的产生,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多种等位基
因,可遗传的变异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3.(10 分)简要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1)生物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从分子
水平上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生
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
方向的自然选择。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
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
然保护区。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能力很差的动物,如大熊猫,
还需另外采用克隆、细胞培养等先进手段进行拯救。
解析:(1)生物性状的具体体现者是蛋白质,所以性状表现多样
的直接原因就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 DNA 上
的基因控制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就是 DNA 上基因的多样
性。现存的每种生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生物多样性的
原因就是生物所生存的多种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
择而形成的。
(2)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所以保护
生物多样性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无论哪个层次的保护,最
有效的手段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对那些繁殖能力很差
的动物,仅靠保护也很难使它们的数量增多,只能采取克隆、细胞培
养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其数量逐渐增多。
14.(15 分)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 DDT 于 1948 年获得诺贝尔医
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1944 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
用 DDT 来扑灭传染性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
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 可能拯救了
5 000 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 是一种难降解的
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 1983 年停止生
产和使用。
(1)在过去施用农药 DDT 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可是在远离施农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这种现象
说明了( B )
A. DDT 是挥发性物质
B. DDT 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C.考察队将 DDT 带到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2)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一条食物链上几种生物体
内的 DDT 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海水 生物 A 生物 B 生物 C 生物 D 生物 E
DDT
含量 0.000 05 0.5 0.005 2 0.04 75.5
①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 B→D→A→C→E,生产者是 B,
次级消费者 A。
②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
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 DDT 浓度是如何变化的?
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递减,DDT 浓度递增。
③南极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是环境污染。
解析:难降解的农药易在生物体内富集,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富
集的量也就越高。
15.(15 分)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
定程度上,植物在污染环境中也有继续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
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对筛选具有净化环境的植物种类和
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 SO2 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
大小等有关。所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面积
(%)
气孔
气孔密度
(个/mm2)
每个气孔面积
(mm2)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该研究说明,植物对 SO2 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和每个气孔的面积呈反相关关系。
②在 SO2 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甲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 SO2 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设计实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除
图中特别说明的外,其他条件甲、乙均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
没有变黄。该实验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
两种不同 pH 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探究的问题:不同 pH 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②作出的假设:不同 pH 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或相同)。
③实验步骤(简要叙述):用上述实验装置和试剂,采用两种
pH<5.6 的“酸雨”进行实验,设置清水对照;在三个花盆中播种同
样数量(例如 50 粒)的小麦种子;在相同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
时间(7d)后,分别统计 3 个装置中的种子的萌发率。
④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 3 种
并加以分析)。
a.如果三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率没有差异,那么说明酸雨对种子
萌发率没有影响;b.如果三个装置中,pH 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
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 pH 的减小,抑制作用增大;
c.如果三个装置中,pH 越小,种子萌发率越高,说明酸雨对种子萌
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 pH 的减小,促进作用增大。
解析:创设新情境,以 SO2 对植物的影响为题目,考查同学们
分析、综合、推理及实验设计能力。
(1)SO2 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产生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该表中的数据可知:植物对 SO2 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正相关,
与气孔的大小呈反相关,不同的植物,对 SO2 的抗性不同,在某些
SO2 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能够吸收 SO2 的植物,柳杉等,以减
轻环境污染。SO2 进入空气,可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形成 pH<5.6 的
降雨(称为酸雨),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设计出许多实验进行
测量。
(2)题目要求探究“不同 pH 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由
于题目要求探究两种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所以实验
设计时要设计 3 组实验;2 组实验组,1 组作为对照,具体设计时,
要充分运用题目给出的条件。由于探究实验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甚
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进行结果预测时,一般要从肯定、否定和
无关三个方面回答问题,否则会因答案不全而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