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0 KB
- 2021-05-26 发布
- 1 -
八 年级 上 学期 语文 教学案
(第2课时)
课题:《被压扁的沙子》 班级:八(1) 设计人:高邦娟 审核人: 罗华
学 习 目 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
教 学 流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自主预习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
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
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
绝的
————智慧引领 ————
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
900~1200 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
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
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
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
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
信服。
二、自信展示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
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
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
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
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
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
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三、自我提高
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 。这表明,思考
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
词语。
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
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
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 2 -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
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
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
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
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
持数百万年。
相关文档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2021-05-26 20:15:458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杨树之歌2021-05-26 20:14:4815页
- 河南省商丘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5-26 20:13:3128页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新2021-05-26 20:13:124页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2021-05-26 20:13:00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再别康桥》 (32021-05-26 20:13:0011页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5-26 20:12:1225页
-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论述类文本阅2021-05-26 20:11:47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河中石兽2_人教版2021-05-26 20:11:4322页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跟踪2021-05-26 20:10:5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