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7 KB
- 2021-05-26 发布
句式固定结构(固定句型)
所谓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
一、表示疑问的句式
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
如太行、王屋何?
(2)、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
(3)、若……何。可译为“对……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
若楚惠何?(《城濮之战》)
译: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
3、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4、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1、何以……为、何……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崤之战》)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何以贷为?(高考题)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意思是一样的。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庸……乎”,译为“哪管……吗”、“难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
独不怜公子姊乎?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6.“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7.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8.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9.……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10.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11."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译: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12.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3.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14.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三、表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
1、 “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这是在比较的前提下表选择问的句式。原为“与……孰”的格式。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四、表示感叹的固定结构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壹何……” 译为“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五、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1."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六、其他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译: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如有所语。(《核舟记》)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6.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
7.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8.有……者。译为“有个……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10.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11.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2.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3.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4.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于是为长 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1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16.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7.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19.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20."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